怀旧空间:城市的媒介记忆与形象呈现

2023-08-04 15:38黄昕怡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怀旧城市媒介

黄昕怡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充斥着科技感,而在媒介化社会中,受众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媒体对于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叙述和建构,因此城市空间与媒介建构是彼此依赖的。在城市品牌打造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城市的媒介形象塑造与记忆追寻,唤起受众对于城市 “老旧”过去的共情,同时也构成了每个城市独有的怀旧空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本文依托怀旧主义理论,对城市的媒介记忆书写和形象呈现展开讨论,以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关键词:怀旧;媒介;城市;媒介记忆;建构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下,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给城市添加了一些科技感,但也少了一些情感,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现代化的精致都市面貌,转向对城市精神内核和 “儿时”记忆空间进行追寻,因此在城市的媒介记忆书写中,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转向一种怀旧的风格特征,但是在都市作品中,往往很少见到对城市精神的追寻,反而充满了浓浓的地域怀旧之情,继而掀起了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找寻历史记忆的风潮。[1]

物质的极度富足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 “麦当劳化”的消费市场中掀起了另一种指向慢节奏与传统式的怀旧消费热潮。文化价值的地位大大提高,消费者更多地陷入一种感性消费的情绪之中。如 《致青春》 《芳华》等票房大热的缅怀青春电影以及电视剧 《人世间》 《父母爱情》等的走红都掀起影视界的怀旧潮流,在城市空间塑造中如南京1912街区、长沙 “文和友”景点通过室内怀旧建筑与怀旧风情,引发城市怀旧旅游的热潮,成为市场消费文化的怀旧复兴之举,既塑造了一种文化消费,也助推了城市的更新进程。

一、城市空间的媒介

(一)媒介的在场

1960年 “城市形象”首次被提出后,城市经历了从建筑学领域到文化领域范畴的转变,“城市营销”概念也应运而生。城市形象作为其精神、信念、观念、记忆的集合,“形象”和 “记忆”成为城市品牌宣传的重要部分,媒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在场作用,可以建构形象以及塑造记忆。所以城市空间的媒介在场提供了连接城市形象与记忆的重要渠道,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空间的泛媒介化

在万物皆可媒介化的当今,城市空间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载体,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5G”城市也随之出现,使得城市传播的空间媒介化趋势变得虚实结合,在虚实结合的空间中,媒介的载体也变得多元化。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以及智能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并实现了重新的建构和组合,媒介也随着空间的扩展而变得广泛及多元。如随着 “chatgpt”人工智能的爆火,城市的品宣也架构到人工智能上,用其作为媒介来宣传城市历史和面貌,此时的媒介是一个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产物,冲破了实体空间,达到了媒介互通的作用。[2]

正如麦克卢汉预言的电子革命那般,人类历史会经历三个时期,即 “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而在城市空间中同样有着经历裂变期和整合期以及再整合的过程,[3]进入电子媒介时期,媒介交互技术和5G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传播突破原有的傳播场景,脱离原有的实体转向更广泛的虚拟媒介,从而逐步变成麦克卢汉所说的 “地球村”。

(三)城市媒介记忆 “去中心化”

媒介记忆理论最初源于哈布瓦赫 《记忆的社会框架》一文中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论述,其认为集体记忆是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4]学者奈格、迈耶斯与扎德伯格则提出,媒体记忆研究应该系统地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由媒体所叙述的集体过去、借助于媒体来叙述的集体过去以及叙述关于媒体的集体过去。[5]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处于传播的中心位置,处于叙事的高位。基于此,一座城市的形象的视角大多以城市的官方宣传为主,但是随着 “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渠道的发声给城市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路径,使得城市形象的传播途径更为丰富。正是新媒体平台的快速传播能力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出现了 “去中心化”现象。新兴的媒介技术给予了任何个体表达的权利,从而影响了城市空间形象。

二、城市怀旧空间的集体记忆

(一)怀旧的集体实践

“怀旧”一词本来源于希腊语,用来形容在外苦战渴望回乡的士兵的心情,常被描述成一种心理疾病。而在国内更多的是描述一种社会情结,如国内学者赵静蓉从时间、空间和深度三个维度解释 “怀旧”的概念,她指出:“时间维度上是指旧日美好的时光、失落的传统;空间维度是指丢失的家园感,故土和民族性;深度的维度则是人类个体即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6]并认为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怀旧已演绎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情绪和对现代性缺憾的弥补。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中的怀旧情绪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城市怀旧空间:建构

在城市空间中,怀旧成为一种建构的途径,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让大众不满足于同质化的城市文化,转而寻求城市的自我认同感,即来自一个年代或者一个地域的共性特征。现代化的城市宣传中开始顺应这种潮流,如各地掀起的 “寻根文化”,又如追寻 “红色文化”以及 “红色精神”等,都是运用受众的共情建立空间联系、打造特殊的城市怀旧空间供受众进行自我认同的场景符号集合。

(三)公众集体记忆:共情

城市空间提供了记忆流动的环境。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包括城市视觉形象、博物馆、纪念碑以及各种纪念仪式等各种物质文化与记忆场所在内的,都是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7]从空间视阈来看,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的。[8]因此,在多种时空的交错中公众通过形成的集体记忆衍生出共情感,形成共有认同。

三、怀旧空间:构建城市形象与媒介记忆

刘易斯·芒福德在 《城市文化》一书中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作为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由大众媒介建构而成。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其在城市形象建构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多元。可以说,在如今媒介不仅是政府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城市形象建构的出口。

(一)“线上+线下”多元呈现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无时无刻地呈现在媒介之中,形成了麦奎尔所说的 “媒介城市”。线上的城市形象构建与线下的城市形象体验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形象建构,也在这样的建构中完成了对城市形象的多元呈现。当前的城市宣传不仅限于视频或者图文形式,不少城市通过确定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对外宣传形象,推出了城市的吉祥物,并通过进行全民互动如城市马拉松赛事等构成多维城市形象。

(二)媒介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建构

当前,各种自媒体平台纷纷崛起,小红书及抖音等不少个人账号或MCN机构下的网红群体成为城市形象建构的主力军之一。“×××带你吃遍武汉”“××旅游攻略”等账号以及内容文章的大量出现,使得城市形象更加生动,外地游客也更加了解城市文化,新型城市消费成为短途游的重要一环。从微观叙事的角度完成了对城市形象的构建,言语表达更加生活化,受众能感受更强的贴近性。

(三)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壁垒消解

以西安为例,这座古都一直以文化历史悠久而闻名,随着大唐不夜城等相关视频在抖音的火爆,更多的西安特色文化得以传播。各种代表着西安文化符号的产品不断涌现,在这种 “情感+体验”的共情体验下,城市文化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还突破不同的文化壁垒,达到有效的宣传。

(四)情感共识构建下的城市品牌

在媒介的建构下,不同受众之间的时空间隔与文化间隔不断消弭,而网络平台的虚拟在场也进一步强化了不同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媒介的进步使人类重新部落化,也使得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有机互动黏合作用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特征,使得城市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四、城市怀旧空间的建构路径

怀旧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当下空虚精神的折射,打造城市怀旧空间不仅需要重视对 “旧时”“旧物”“旧景”的打造,更是深耕城市精神、立足历史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

(一)以人为本,丰富叙事主体

媒介对于城市形象的叙述往往是一种浅表信息的传递,很难融入个性化的城市体验。在大众媒介的建构下,城市主要是由城市地标、城市特色、城市历史等宏大的符号进行拼贴,而往往忽略了城市的缔造者、拥有者和居住者,居住在城市的市民才是城市生命力的来源,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二)文创弥合,满足空间想象

文创的产业链延伸有助于怀旧空间的场景延展,如一些城市将曾经的劳动空间改造成为文化消费空间,依托怀旧情怀,在商企合作推动下转化为一种深入浅出的情感体验。以苏州为例,将旧仓库改造成了艺术仓库,并形成集合的艺术空间,沿岸建立了100多个艺术工作室,苏州河艺术仓库也因此被称为 “东方的塞纳河左岸”。[9]以往的寻常空间在消费元素的注入下,创造记忆并提供亲切的体验,不仅在空间维度上创新文化布局,也在消费维度上佐证了其受欢迎程度,在文化维度上则沉淀了怀旧的情感元素。

(三)场景搭建,营造怀旧氛围

城市中的怀旧空间是对快节奏生活的精神化缓冲。以 “长沙文和友”为例,其作为长沙怀旧文化的名片,成为广受关注的城市文化符号集中地,其装修风格和店内布置均具有浓厚的怀旧氛围。通过空间的情景化,从内到外还原了长沙的市井文化。地道的长沙美食、方言以及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当消费者沉浸在怀旧空间的氛围时,空间中的视觉文化符号与游客形成了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并形成了消费者对 “老长沙”空间怀旧氛围的认同。场景搭建使得消费场所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产空间,而是文化认同的体验空间。

(四)媒介融合,孵化特色IP

对于城市的怀旧空间而言,除了从受众、产业链条等进行创建意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的媒介融合,丰富自己的话语空间。近几年,多个城市掀起了对于怀旧空间的打造热潮,如长沙市的 “文和友”、上海的 “老上海”等成功在互联网上进行孵化,通过将怀旧文化与城市特色相结合,通过多媒介传播,已形成独有的IP矩阵。

五、结束语

当下,怀旧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通过全民的集体实践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城市的怀旧空间是通过媒介呈现将受众的集体记忆通过建构转化成集体认同,并建立起城市与人之间的一种稳固联系。怀旧空间会成为在高速城市化中城市品牌打造的底色,因为城市的历史浓缩在特色空间之中,也同时散落在民间的记忆之中,我们需要挖掘更多的怀旧资源,充分利用城市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凸显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彬,陈忠暖.城市怀旧空间的文化建构与空间体验: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J].城市问题,2016(09):35-39.

[2] 张弘莉.重新发现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以社区自组织为例[J].当代传播,2021(05):48-52.

[3] 陈长松,蔡月亮.技术 “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 “空间观”初探[J].国际新闻界,2021,43(07):25-42.

[4]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35.

[5] 郑广怀.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自哈布瓦奇以来[EB/OL].[2019-09-30].http://www.douban.com/note/56013548/

?type=like.

[6] 趙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12.

[7] 李娜.集体记忆与城市公众历史[J].学术研究,2016(04):118-129+178.

[8] 邓庄.空间视阈下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50-55.

[9] 尚丹蕊.后现代语境下城市怀旧的意象和空间生产:以Goodone旧物仓为例[J].东南传播,2020(07):80-84.

猜你喜欢
怀旧城市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