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学视角下俄汉语“ветер/风”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023-08-07 08:14荣朵朵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

【摘要】“风”是人类所熟知的一种天气现象。隐喻是语言、认知与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日常生活中,人们基于对“风”的体验,产生了与“风”相关的一系列隐喻,并用其理解新事物、构建抽象概念。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从语言文化学的视角对俄汉语“ветер/风”概念隐喻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和归纳,并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个性差异的成因。该研究对理解俄汉两种语言、俄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ветер/风”;俄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1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34

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二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3)这意味着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它在人们理解、构建和表达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民族特征和社会文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对隐喻的理解。隐喻是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武器,它反映了基本的文化价值,它是基于文化和民族的世界观。(Маслова,2001:70)简言之,一方面,隐喻根植于文化;另一方面,异彩纷呈的隐喻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出每个民族独有的语言世界图景。

天气现象是人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包含一些气象要素,如“风”“雨”“云”“雾”“雷”“闪”“雪”“霜”“雹”等等。其中“风”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最基本的体验之一。“风”经常用来隐喻映射一些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有关“风”的隐喻的研究目前多是以汉语、英语以及英汉对比方面为主。而有关俄语“ветер”以及俄汉“ветер/风”的隐喻对比研究则有限。

本文以气象词“风”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采用丰富的语料,从语言文化学视角下对俄汉语“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梳理出俄汉语“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并从自然环境、哲学思想、民族性格方面对其隐喻认知中存在的差异成因进行探究和阐释。

一、俄汉语“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共性分析

《俄语详解词典》中将风定义为“Движение,поток воздуха в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Ожегов,Шведова,2007:239)。俄语ветер一词最初指的是斯拉夫神話中风神的名字,它表示“流动的气流”,在立陶宛语、古印第安语可以找到与它相似的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风的定义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气压不均匀而产生的”。上述分别是俄、汉词典中“风”的含义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关于“风”的意义两个民族的阐释大致相同。经过分析发现,“风”这一词汇单位在俄汉两个民族中有着共同的隐喻意义,下面就俄汉两种语言中“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共性进行剖析。

(一)“ветер/风”喻“空白的空间”

风既没有实体,也没有气味和颜色,我们无法触摸到它。所以风可以映射为“空白,一无所有”。如:1.ветер гуляет где-л.(四面透风)四方围成一格空间,风到处游走,即指一片空白。2.ветры дуют где.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3.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карманах чьих или у кого.(俗语,囊中空空,一文不名),该短语原意为风在口袋里吹口哨,即风映射为空白的空间,口袋里只剩下风了,泛指贫困潦倒。4.ветер ходит в голове или на уме у кого.(某人)轻浮,头脑空虚。直译为某人头脑里都是风。这里的头脑隐喻为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一无所有,即指没有思想的人。

汉语中“风”同样具有“空白的空间”隐喻意义,风是虚幻的、缥缈的,让人捉摸不透的,这种隐喻模式映射在人的语言和思想上,以及一些乏味枯燥的文学作品上。如“望风捕影”“风花雪月”喻华丽辞藻堆砌的诗文。“风”还喻消息,消息在风的空白的空间中流动,如“风讯”“风闻”;由于风具有任意、自由、流传的特点和消息交融到一起时,便指没有根据的空穴来风,即传闻、谣言,如“风传”“风谣”“满城风雨”“风言风语”。

(1)Без стекол,без дверей,крыша провалилась, один ветер гуляет,это ладно.①(没有窗户,没有门,屋顶已经坍塌,四面漏风,真是够了。)

(2)У меня в холодильнике ветры дуют.(我的冰箱里空空如也。)

(3)Мы сидели на бульваре,на дворе был март,в наших карманах свистел ветер.(Горбатов)我们坐在街心花园里,那时是三月,我们的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

(4)Всё ещё ветер ходит в голове!Порядочный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недавно из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но вот тут (показывая на лоб)нет.(Гоголь)还是脑袋空空!好生生的年轻人,刚走出大学校门,可就是这儿(指着额头)空空如也。

(5)学者董乐山也有同感:“风花雪月、堆砌辞藻的散文,内容空空如也,这绝不是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还是要鼓励那些‘不识时务的人有话就说。” ②

(6)她在厨房里对厨子发表了她的看法,结果风言风语就在整幢公寓里悄悄地传开了。一般流言蜚语都是这样传播的。

(二)“ветер/风”喻方向、趋势、速度

风是一种方向性的运动,它可以引起事物运动状态的变化。因此,人们将风这一特征来隐喻事件的发展方向、趋势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动向。如:1.держать нос по ветру(看风使舵),куда ветер дует(идти или смотреть)随风倒、见风使舵、随大溜,куда(откуда)ветер дует(风从什么方向刮来、事情会怎样发展)。2.ждать попутного ветра(等待有利时机),原意指的是等待顺风,顺风的方向更迅速、轻松、无阻力,因此顺风的方向隐喻为有利的趋势、时机条件。3.Ищи(или догоняй)ветра в поле(如田野捕风,永远也找不到)。4.на семи ветрах(四面八方、到各处去),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ушах(形容飞奔飞驰,耳边生风,风驰电掣),с ветерком(迅速),随风一起即顺风,日常生活中顺风而行时阻力会更小,因此可指速度快。

汉语中风具有方向、趋势、速度的概念隐喻体现如下:“风向”“风头”“风向标”“风吹草动”“观望风色”等都体现出一种预兆和方向。除此之外,风的风向决定了不同的隐喻意义,“东风”代表着积极正义的一面,隐喻一种强大的革命力量。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借东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现今“借东风”隐喻为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罗竹风,1986:1449);汉语中“西风”喻为消极、萧瑟、落后势力,如“喝西北风”“西风残照”“古道西风瘦马”“东风压倒西风”等等。风不仅可以隐喻为趋势,汉语中还可指某一事物的流行,某种时尚、潮流的发展动向,如“风尚”“风潮”“跟风”等等。风的运动除了有方向,还有风速,由于风抓不到、也摸不着,所以人们一般用风来隐喻事物变化速度快。

(1)И всегда держать нос по ветру:куда дует ветер эпохи? (始终保持嗅觉,时代之风吹向何处?)

(2)Я грешным делом думала,не будет платить. Уехал,и ищи ветра в поле.Нет,в том,что касается детей,Михаил молодец.(我很遗憾地认为,他将不会付钱。他已经走了,永远也找不到了。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米哈伊尔很好了。)

(3)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ушах,я вижу на километры вокруг,все такое маленькое,а мне хочется кричать от счастья.(风在我耳边呼啸,我可以看到周围几英里的地方,一切都那么小,我想幸福地尖叫。)

(4)1980年前后,体育运动变成了时髦风尚。

(5)英美文学中出现了像狄更斯、马克·吐温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幽默作家,幽默文学开始风行一时。

(三)“ветер/风”喻驱动性作用

风在不同的速度下,形成不同的风力等级。也就是说,风具有一定的力量性,它作用于物体,能够驱使物体改变状态、更换位置等。这种效果映射到人体上,可以喻驱使人行动或趋事发生的力量(李耸,冯奇2006:158)。同时,风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有时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1.Какой ветер занёс или каким ветром занесло?(是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该句可指某人突然拜访。

2.Ветер перемен.(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健康气氛。)

该句指风将旧有的习俗带走了,注入了新活力、新气象,引领新的风尚。

汉语中风对自然界具有净化作用,风可以吹走尘土、颗粒物等,也可以注入新鲜的空气;春风吹走冬日的阴霾,使万物复苏,振作人心,这种自然特征可以映射到人身上,如“风发”;在春风的照拂下,还伴随着春雨的滋润,因此产生了风“教育感化他人”的隐喻意义。如“风化”“风行草偃”等;风驱动性的隐喻意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借以风的作用去制作工具,如“风电”“风衣”“风障”,晾晒的“风干”等等。

(1)“时间银行”开展的一系列助爱活动,像春风化雨滋润着老人们的心田,激发起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

以上所述就是俄汉语“ветер/风”共有的概念隐喻,可归纳总结为三种隐喻模式:1.风喻空白的空间、消息,属于形态隐喻;2.风喻方向、趋势和速度属于动态隐喻;3.风喻驱动性作用属于功能隐喻。

二、俄汉语“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个性分析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隐喻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等诸因素的差异会各显特色,异彩纷呈(彭文钊、赵亮,2006:267)。俄汉两个民族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俄汉两个民族各自存在“风”特有的概念隐喻。

(一)俄语“ветер”特有的概念隐喻

1.ветер喻“空洞、消失”

风在空气中任意流动,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因此可以映射为把拥有的东西变为空洞,即消失、有去无回。如:1.бросать(кидать,швырять или пускать)деньги на ветер挥霍,任意花钱。直译为将钱散入空中,风带走空中的钱,即与人挥霍钱的过程一样,把拥有的东西变为空白,事物消失的结果。Пустить по ветру(деньги)也可表示挥霍钱财。2.бросать(кидать,швырять или пускать) слова на ветер,говорить(болтать)на ветер(с ветра или с ветру)說空话、放空炮、说话轻率、说话随便、不负责任,直译为将话散入空中,在空中讲话。风具有流动性,将言语带走消失了,仅留下空白状态,这可表示说话不算数;另一种解释是某人讲的话就如风一样,虚无缥缈、空洞,没有任何价值。3.как(словно,точно или будно)ветром сдуло(сдунуло)кого-что突然消失,突然无影无踪。

(1)Государство при этом не собирается бросать деньги на ветер―наоборот,рассчитывает на свою долю в сборах.(然而,国家并不打算挥霍钱财——相反,它指望着那份税收费用。)

(2)Нет смысла просто бросать слова на ветер.(只说空话是没有意义的。)

(3)В столовой усталось с него сразу точно ветром сдуло.(Полевой)(一走进食堂他的疲劳就立即消失了。)

2.ветер喻“变化、不稳定”

俄语中多用风隐喻变化无常、不稳定的性质特征。如1.Луну закрывают облака,цветы осыпает ветер.(云会遮住月亮,风会吹落花朵),这句谚语即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2.Женщина,ветер и успех не отличаются постоянством.(女人、风和成功都是不稳定的),在这句俄语谚语中,将女人和成功与风做对比,因为他们都像风一样善变无常,因此将风隐喻为不稳定因素。

俄语中“ветер”特有的概念隐喻模式为:1.ветер喻“空洞、消失”;2.ветер喻“变化、不稳定”,两者皆属于特征隐喻。

(二)汉语“风”特有的概念隐喻

1.风喻“人物行为”

人通過身心去感知外界,客观世界的风一直处于流动中,而人们对“风”的感知则是通过身体这个中介产生的心理感受实现的。正是因为人在生活中对于风的体验,才将风投射到人类本身,产生了“人”是风的隐喻模式。

风隐喻举止仪态,形容人的姿态优美,气质佳。如“风姿”“凤仪”“风韵”“风度”“风采”“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等等。

(1)谁也不会相信,这位看起来风姿绰约,精力旺盛的女性,已是年近七十的人。

风也常常用来隐喻人的品格、品性,如“风德”“风操”“风骨”“风致”“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儒雅风流”等等。孔子也曾用风来隐喻君子的品德,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便是他提出的风与君子之间的隐喻关系。

(2)张鸣岐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风亮节,是党组织多年培养教育的结果,也来自他那个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本色的革命干部家庭。

风既隐喻人的品格性情,也可用来表示人的行为做派。表示“行为做派”时,褒贬意义均有,如“作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等等。

(3)王书娟的焦虑、坦直与雷厉风行,注定她是不会平平淡淡、只会轰轰烈烈过一生的人物。

四季之美可体现为春风、秋雨、夏荷、冬雪,其中以春风为首。春风和煦,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感觉,就如爱情一样。因此,春风将这种美好投射到男欢女爱中,如“风月”“风情月意”“调风弄月”“春风一度”等等。

(4)这丁碧当年与一帮年轻朋友,也曾是风月场所的常客,自从结下那“虎缘”以来,自然不想再涉足这里。

2.风喻“消极能量”

清风拂面,怡人心神。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都会给予人舒适的体验,无论是秋风的萧瑟凄凉、冬风的寒冷刺骨,还是台风、龙卷风的巨大威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风迅疾、猛烈的特性。这种肆意横行的风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汉语中的风即可隐喻破坏力作用,如“风害”“风耗”“风卷残云”“风行电击”等等;除此之外,风这种猛烈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前进的脚步,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这种消极力量即映射为艰难困苦。有关这方面的隐喻用法,如“风浪”“风险”“风波”“风吹雨打”“风起云涌”“风雨飘摇”“风尘仆仆”“饱经风霜”“风刀霜剑”“风雨如晦”等等。

(5)岁月的风刀霜剑,镌刻了他一脸皱纹满头银丝,他那硬朗的身板,似一块坚硬的铺路石,无怨无悔,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6)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总希望能够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

(7)她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来首都求医,多不容易!

3.风喻“中医疾病”

中医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拥有与各种疾病做斗争而累积下的经验,吸取了各种优良文化。传统中医明确的“风”的概念最早见于汉代《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陈永霖、叶晓锋,2017:50),通俗来说,很多疾病都是由风侵入而导致的。因此,从中医的角度,风可以映射各种不同的疾病。

从病因上讲,中医学的“风病”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指六淫之一的风。六淫之邪太过不及相互转化,即可产生风,所谓六淫化风。因其“风从外生”故称外风,如风湿、风寒、风疹、风咳、风虚、风瘫、风毒、伤风、风牙、风疙瘩等。内风的产生,主要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三个方面为主的因素所造成,即所谓脏腑生风(孙朝润,2016:3)。因其“风从内起”,故称内风,如搐风、中风、偏风、风湿、心风、肝风、脾风、肺风等。

(8)冬春季节是流行病的猖獗时期,如风疹、流感、肝炎等流行病。

汉语“风”特有的概念隐喻模式可总结为:1.风喻“人物行为”属于人物域;2.风喻“消极能量”属于消极能量域;3.风喻“中医疾病”属于医学域。

三、俄汉语“ветер/风”概念隐喻的个性差异成因

从上文看出,俄汉两种语言对“风”有着不同的概念隐喻,这体现出俄汉两个民族在对“风”的具体认知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俄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具体体现在自然环境、哲学思想、民族性格方面等。

从自然环境看,俄罗斯位于温带和寒带,俄罗斯的冬季寒冷漫长、天气恶劣。人对风的感受最直接来源于人的感官,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则难以对风有着温暖、美好的身体体验。“ветер”的隐喻意义即是在俄罗斯这种严寒恶劣的天气下形成的;中国的气候则不同,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种植业极其发达。我国气候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因此,無论是柔软的春风,还是秋风的萧瑟和冬风的凄冷,都是汉民族关于“风”丰富的隐喻的来源。春风喻让人沉醉的爱恋,振作人心的力量以及高尚的道德品格;秋冬风则表示凄凉的愁苦之情,艰难贫苦的处境以及各种不利的条件。这些隐喻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从哲学思想上看,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崇尚“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袁媛,2012:20)。而“风”这种自然气象就是中医历史文化的来源之一。因此,“风”被用来隐喻各种中医疾病,并且中国古代思想界拒绝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义或机械论来看待世界,古人信仰“天人合一”,这种有机的自然观使得几千年中医医道长久不衰。俄罗斯并没有相关的医学文化,即也没有“ветер”喻疾病的相关隐喻表达。

从民族性格上看,俄罗斯人性格爽朗,热情直率,情感表达方面较为直接;而汉民族的人们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情感上以含蓄委婉为主。所以便有“风月”这种词去隐喻人们对男欢女爱的期待和向往。

四、结语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域到另一种认知域的映射过程,该过程实现了对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范畴的理解。“风”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每个民族对风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身体体验,基于这种体验出现了“风”的共同隐喻表达;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又存在独有的“风”的隐喻用法。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对“ветер/风”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俄汉两种语言中“风”的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并从自然环境、哲学思想、民族性格方面阐释了这种差异,进而反映出了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心智,为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支撑。

注释:

①本文俄语语料均来自《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俄语国家语料库》)和《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

②本文汉语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Маслова 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Москва, 2001.

[3]Ожегов С.И.,Шведова Н.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Москва,2007.

[4]陈永霖,叶晓锋.认知哲学视域下的“风病”观念语源探究[J].医学争鸣,2017,(02):50-52.

[5]李耸,冯奇.“风”和“wind”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对比[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57-160.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

[7]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孙朝润.中医学对“风”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6, (03):2-5.

[9]袁媛,道家元气生成思想探微[D].南京农业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荣朵朵,女,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