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深度学习数学概念的策略

2023-08-07 06:11杜攀登
名师在线 2023年17期
关键词:圆柱体学生会圆柱

文/杜攀登

引 言

数学概念是关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描述,是数学知识的基础[1]。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工具”。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发挥思维作用,不断探究,一步步地认知概念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会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单向讲解概念内容,剥夺学生思维机会。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数学概念,无法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难以深刻地认知数学概念,更加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概念。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受到严重的阻碍。要想改变此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概念。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迁移已有认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在深度学习数学概念时,学生会自觉经历概念引入、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三个环节,深入探究概念内容,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建立深刻的认知,同时提高高阶思维发展水平。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概念的策略有如下几方面。

一、概念引入策略

(一)应用问题引入概念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小学生难以对数学保持持久兴趣。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数学概念内容设计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在趣味性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积极思索,便于进行深入探究。

以“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本市的创城故事。学生在倾听之际,进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讲到“本市准备修建两个巨型花坛”时,教师操作电子白板,展示一幅主题图。学生发现图片有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基于此,教师发问:“大家觉得这两个花坛哪一个较大?”学生纷纷思考,共给出三种不同的回答。教师面露好奇,询问:“比较花坛的大小,实际上是在比较什么?”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很容易联想到“面积”。教师追问:“我们可以怎样准确地比较这两个花坛的面积?”有学生踊跃发言:“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再进行比较。”教师发问:“怎样计算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积极思维,回想起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在思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毫无头绪。面对学习困惑,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不断思维,利用已有认知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的积极性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便于深度学习概念。

(二)应用实物引入概念

小学生往往对数学概念感到陌生,但是熟悉各种实物。实物是学生深度学习概念的依托[2]。学生通过与实物“互动”,可以逐步剖析、了解概念本质。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概念内容,呈现相关的实物,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自觉与之“互动”,夯实深度学习基础。

以“面的旋转”为例,在这节课上,学生要认识圆柱和圆锥。在教授圆柱时,教师呈现一些圆柱体物品,如笔筒、卷纸、水杯等。在学生观察时,教师发问:“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大部分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圆柱体。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发问:“这些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发现圆柱体的不同特征,如“圆柱体上下有两个圆”“圆柱体的中间是一个曲面”“圆柱体的表面很光滑”等。教师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圆柱?圆柱的特征是否如大家所说的这样?”同时,教师提出操作任务:“请大家剪切拼贴学具,再次观察、思考,总结圆柱的特征。”同时,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借助实物抽象出了“圆柱体”,了解了圆柱体的共同特征。如此,为深度学习圆柱体的概念做好了准备。

二、概念建立策略

(一)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本质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生活经验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基础[3]。数学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概念抽象的源泉。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建立了感性的数学认知。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概念内容,呈现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在迁移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感知、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感悟概念内涵,理解概念本质。

以“比例尺”为例,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有阅读地图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了比例尺。基于此,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学校平面图。与此同时,教师认真描述:“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我们的学校,得到了这张平面图。谁能解释一下‘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是什么意思?”部分学生展开思维,联想生活经历,提道:“学校各部分的长、宽缩小相同的比例”。教师给予赞赏,并提出要求:“阅读导学案上的题目,按要求画出缩小后的平面图。”在学生作图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具体情况。同时,教师耐心地给予每个学生指导。

在学生作图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幅作品,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在学生介绍作图方法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将米统一为厘米?”“怎样才能让人知道你画的是长50 米、宽30 米的篮球场呢?”学生无法解答问题。于是,教师鼓励他们自读教材,探寻问题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数学教材中,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在阅读后,有学生说道:“可以在图中标注出比例尺。”教师趁机追问:“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用处?”在阅读认知的助力下,一些学生主动作答。有学生说道:“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教师面带不解,询问:“什么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指着不同的内容进行作答:“图上篮球场的长是5 厘米,宽是3 厘米。实际上,篮球场的长是50 米,即5000 厘米,宽是30米,即3000 厘米。5∶5000=1∶1000,3∶3000=1∶1000”。教师就此总结:“在保证图形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在作图时,要将它的长、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描述比例尺的内涵,然后,说出自己对“1∶1000”的理解。

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发问:“比例的前项一定是1 吗?”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细胞图、零件图等。学生在不同图像的辅助下,探寻比例中的前项和后项的特点,感知比例尺的本质。

在课堂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不断地迁移生活认知,抽象出了数学概念,深刻感知数学概念的本质。同时,学生因此锻炼了数学抽象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提升了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二)利用正、反例,把握概念外延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部分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层次理解概念的外延。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善用正例和反例。正例是具有关键特性的实例。反例是含有部分特性的实例。在正例、反例的对比作用下,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深入剖析概念,了解概念的关键特性,由此掌握概念的外延,增强概念学习效果。

仍以“面的旋转”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究,了解了圆柱的特征。但是,一些学生尚且不了解圆柱的粗细、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对此,教师可应用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探寻概念外延。

具体而言,教师可操作电子白板,改变一个圆柱的粗细和高低(如图1)。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与之前的圆柱相比,现在的圆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1

在教师的直观操作下,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的粗细不同。基于此,教师追问:“圆柱的粗细和什么有关系?”学生自觉回顾操作过程,有所发现。有学生说道:“圆柱的粗细和底面圆的大小有关系。当底面圆大时,圆柱粗;当底面圆小时,圆柱细。”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追问:“能猜测一下圆柱的长短和什么有关系吗?”大部分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想象压短圆柱的过程,提出猜测。有学生猜测:“圆柱的长短和圆柱侧面的高有关系。”教师趁机操作电子白板,展现数学现象。学生认真观看,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在正例的支撑下,想象、猜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总结出了影响圆柱粗细、高低的因素,由此增强了对圆柱的认知。同时,学生因此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

三、概念巩固策略

(一)随堂练习,深入了解概念

随堂练习是学生迁移认知、解决问题的活动。在体验此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维,分析问题条件,把握关键信息,联想概念内容,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继而认真运算,解决问题。学生会因此巩固概念内容,锻炼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增强概念深度学习效果。在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后,教师要依据概念内容精选题目,组织随堂练习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概念。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了“分数单位的意义”。但是,在认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学生对“分数单位的意义”的认知结果不同。于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填空题,具体如下:

(1)2 个1/3 是( ),3/8 里 有( )1/8 个。(2)10 dm=( )m。7 dm 是1 m 的( )。(3)4/7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4)将20 个香蕉平均分为4 份,每份是( )个,占所有苹果的( )。

在完成练习时,学生回想“分数单位的意义”,灵活应用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组织自主讲评活动。教师认真倾听,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

学生在体验随堂练习活动的过程中,发挥逻辑思维作用,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以致用,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比较分析,完善认知结构

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是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数学中有诸多概念相似的情况。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相似概念,可以深刻地认知其差异,理清每个概念,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学生学了一个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呈现与之相似的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以“百分数”为例,在学生学了百分数后,教师可呈现两个例题,引导学生判断正误。

(1)甲车装载的米为75 吨,可以说甲车载重的米重75%。(2)甲车装载的米的重量是乙车装载的米的重量的3/4,可以说甲车装载的米重量是乙车装载的米重量的75%。

在呈现例题后,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各组成员大都否定了例题(1)的说法。但是,面对例题(2),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催生了思维火花。在思维火花的作用下,学生积极剖析百分数和分数的关系。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他们毛遂自荐,表述看法。有学生提道:“例题2 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百分数和分数不同。百分数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分数不但可以表示量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数。”立足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建立“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表”,梳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通过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概念,理清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建立了完善的认知,增强了深度学习效果。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以具体的数学概念为基础,应用适宜的策略,如使用问题引入概念,使用实物引入概念,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本质等,使学生发挥思维作用,积极探究,扎实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高概念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圆柱体学生会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找出圆柱体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