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荆芥、薄荷的本草学研究

2023-08-07 09:31王家葵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年6期
关键词:水苏龙脑荆芥

王家葵

成都中医药大学

《说文解字》“苏,桂荏也”,《尔雅·释草》同,郭璞注:“苏,荏类,故名桂荏。”邢昺疏云:“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类荏,故一名桂荏。”郝懿行《尔雅义疏》云:

《说文》用《尔雅》,《系传》云:“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按《方言》云“苏,荏也”,则二者亦通名。古人用以和味。郑注《内则》“芗无蓼”云:“芗,苏荏之属也。”陶注本草云:“苏,叶下紫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生池中者为水苏,一名鸡苏,皆荏类也。”今按荏与苏同,唯叶青白为异。苏之为言舒也。《方言·十》云:“舒,苏也,楚通语也。”然则舒有散义,苏气香而性散。

大致说来,“苏”与“荏”应该是一类主要来源于唇形科,植株含芳香性挥发油的草本,析言之则有紫苏、白苏、水苏、假苏等①按照《说文解字》“苏,桂荏也”,苏也可以是专名,指香味浓烈如桂的“荏”,即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王褒《僮约》说“园中拔蒜,斫苏切脯”,即指此植物。但后来“苏”又成为此类植物的泛称,遂根据Perilla frutescens 茎叶紫色的特点,将其称为“紫苏”加以区别。。荆芥和薄荷虽不在“苏”的范畴,因为也是唇形科物种,且与“苏”有部分交叉,故一并讨论。

1 紫苏、白苏与水苏

《名医别录》载苏,谓其“主下气,除寒中”,并说“其子尤良”,即今用之苏子。《本草经集注》说:“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开宝本草》注:“今俗呼为紫苏。”《本草图经》绘有简州苏和无为军苏两图(图1),苏颂云:

图1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苏图

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实主上气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长食之,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大良。谨按,《尔雅》谓苏为桂荏,盖以其味辛而形类荏,乃名之。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水苏别条见下。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苏。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溲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

从苏颂的描述很容易判断,紫苏就是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及其变种,所言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其实是紫苏的栽培变异,植株绿色,上部枝叶被白色毛绒,故名白苏。或言“苏”指紫苏,“荏”指白苏,一类二种,其说亦通。此即《本草纲目》苏条目下集解项李时珍说:“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②《植物名实图考》亦云:“荏,《别录》中品。白苏也,南方野生,北地多种之,谓之家苏子,可作糜作油。《齐民要术》谓雀嗜食之。《益部方物记略》有荏雀,谓荏熟而雀肥也。李时珍合苏荏为一,但紫者入药作饮,白者充饥供用,性虽同而用异。”

《神农本草经》载水苏,谓其“生九真池泽”,应该是泽生的苏类。《名医别录》一名鸡苏。陶弘景不识,乃云:“方药不用,俗中莫识。九真辽远,亦无能访之。”《新修本草》云:“此苏生下湿水侧,苗似旋覆,两叶相当,大香馥。青、齐、河间人名为水苏,江左名为荠苧,吴会谓之鸡苏。”《蜀本草·图经》说:“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采茎叶,日干。”《本草图经》亦曰:“今处处有之。多生水岸傍,苗似旋覆,两叶相当,大香馥,青、济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荠苧,吴会谓之鸡苏。南人多以作菜。”

《本草图经》虽有水苏图(图2),但特征性不强,难于推定品种。《本草纲目》水苏条目下集解项李时珍说:

图2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水苏图

水苏、荠苧一类二种尔。水苏气香,荠苧气臭为异。水苏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色青,对节生,气甚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如苏穗,水红色。穗中有细子,状如荆芥子,可种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植物名实图考》同意此看法,有云:

水苏,本经中品,即鸡苏。泽地多有之。李时珍辨别水苏、荠苧,一类二种,极确。昔人煎鸡苏为饮,今则紫苏盛行,而菜与饮皆不复用鸡苏矣。雩娄农曰:水苏、鸡苏,自是一物。《日用本草》亦云尔,然谓即龙脑薄荷。今吴中以糖制之为饵,味即薄荷,而叶颇宽,无有知为水苏者。东坡诗:道人解作鸡苏水,稚子能煎莺粟汤③据《苏轼诗集》当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

今则根据《植物名实图考》所述,及其绘图(图3)将水苏考订为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之类。荠苧则据《植物名实图考》为唇形科植物荠苧Mosla grosseserrata。宋代用鸡苏作饮料,释德洪《石门文字禅》说:“鸡苏,本草龙脑薄荷也,东吴林下人夏月多以饮客。而俗人便私议坡误用鸡苏为紫苏,可发吴侬一笑。”此即苏诗所说的“鸡苏水”。

图3 《植物名实图考》水苏图

2 假苏与荆芥

《神农本草经》有假苏,此当是似苏而非,故名“假苏”④《证类本草》假苏在菜部,据《新修本草》说:“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也。”则《神农本草经》假苏在草部,“假苏”一名更确切的解释可能是,似苏而不作菜茹,故名“假苏”。。《名医别录》一名姜芥,《吴普本草》名荆芥,后遂以荆芥为正名。《本草纲目》假苏条目下释名项李时珍说:

按《吴普本草》云:假苏一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普乃东汉末人。去《别录》时未远,其言当不谬,故唐人苏恭祖其说,而陈士良、苏颂复启为两物之疑,亦臆说尔。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

陶弘景时期,假苏“方药亦不复用”,唐代则作菜蔬,故《新修本草》改入菜部。据《齐民要术》卷三云:“紫苏、姜芥、熏葇,与荏同时,宜畦种。”可见当时已有种植者。

《本草图经》对假苏描述不多,仅言:“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并取花实成穗者,暴干入药,亦多单用,效甚速。”《本草纲目》假苏条目下集解项李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结合《本草图经》所绘成州假苏图(图4),表现的即是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之类,与今药用荆芥相同。但《本草图经》所绘岳州假苏(图5)叶互生,穗状花序腋生,应该不是唇形科物种。《救荒本草》亦有荆芥,谓其:“茎方窊面,叶似独扫叶而狭小,淡黄绿色,结小穗,有细小黑子,锐圆,多野生,以香气似苏,故名假苏。”从《救荒本草》所绘荆芥图(图6)来看,则似同属之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图4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成州假苏图

图5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岳州假苏图

图6 《救荒本草》荆芥图

荆芥如《本草图经》所说,早期医方使用较少,“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方回《病后夏初杂书近况》有句,“甫得木瓜治膝肿,又须荆芥沐头疡”。

李时珍注意到,宋代以来的稗官笔记有荆芥反鱼蟹河豚之说,而本草医方并未言及。《本草纲目》假苏条目下发明项举例说:“按李廷飞《延寿书》云:凡食一切无鳞鱼,忌荆芥。食黄鲿鱼后食之,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与蟹同食,动风。又蔡绦《铁围山丛话》云:予居岭峤,见食黄颡鱼犯姜芥者立死,甚于钩吻。洪迈《夷坚志》云:吴人魏几道,啖黄颡鱼羹,后采荆芥和茶饮,少顷足痒,上彻心肺,狂走,足皮欲裂。急服药,两日乃解。陶九成《辍耕录》云:凡食河豚,不可服荆芥药,大相反。予在江阴见一儒者,因此丧命。《苇航纪谈》云: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杨诚斋曾见一人,立致于死也。”李时珍也不能辨其真伪,按语说:“荆芥乃日用之药,其相反如此,故详录之,以为警戒。”有意思的是,荆芥与紫苏都是唇形科芳香植物,其“假苏”之名也是因此而来。紫苏被认为是解鱼蟹毒的要药,《药性论》还专门说苏叶“与一切鱼肉作羹,良”,何以荆芥就相反如此。或许古人因为假苏的“假”字,遂产生与苏功效相反的联想吧。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五荆芥条目云:

假苏,《本经》中品。即荆芥也。固始种之为蔬,其气清芳,形状与醒头草无异。唯梢头不红、气味不烈为别,野生者叶尖瘦,色深绿,不中啖。与黄显颡鱼相反。南方鱼乡,故鲜有以作菹者。

从《植物名实图考》所绘假苏图(图7)来看,或为拟荆芥属拟荆芥Nepeta cataria⑤如今【Nepeta】属被写作【荆芥属】,其中的物种【Nepeta cataria】正写为【荆芥】,而此属此种并不作中药【荆芥】用,故以前的植物书将此属中文名写作【拟荆芥属】,此植物称为【拟荆芥】。为与中药【荆芥】相区分,本文沿用之前的名称【拟荆芥属】【拟荆芥】。,或为罗勒属罗勒Ocimum basilicum。总之不似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1]。

图7 《植物名实图考》假苏图

3 薄荷与拟荆芥

《新修本草》载薄荷,有云:“薄荷茎方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本草图经》说:“薄荷,旧不著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从《本草图经》所绘南京薄荷、岳州薄荷图(图8)来看,应该就是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李时珍认为扬雄《甘泉赋》“攒并闾与茇葀兮”中之“茇葀”即是薄荷,且备一说。至于《新修本草》提到“又有蔓生者”,疑是指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本草图经》所称的“连钱草”“胡薄荷”应即此物。

图8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薄荷图

但有意思的是,《本草衍义》关于薄荷的一段文字:

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所谓薄荷“猫食之即醉”,即“醉猫现象”,猫接触唇形科拟荆芥属的某些植物,比如拟荆芥Nepeta cataria⑥拟荆芥又称“猫薄荷”,其学名Nepeta cataria 特别有意思,属名Nepeta 是香气的意思,与种加词cataria 合起来,意思就是猫喜欢的香味。之类揉碎的茎叶以后,会出现摩擦、翻滚、拍打、啃咬、舔舐、跳跃、低鸣或大量分泌唾液等反应,有些猫则会发出嗥叫或喵声。这就是所谓的“醉猫效应”,活性成分主要为荆芥内酯。

“薄荷醉猫”的说法在宋代并非孤例。宋初陶谷《清异录》说:“居士李巍求道雪窦山中,畦蔬自供。有问巍曰:日进何味?答曰:以炼鹤一羹,醉猫三饼。”有注释说:“巍以莳萝、薄荷捣饭为饼。”欧阳修《归田录》云:“薄荷醉猫,死猫引竹之类,皆世俗常知。”陆佃《埤雅》专门为猫设立条目,其中提到:“世云薄荷醉猫,死猫引竹,物有相感者,出于自然,非人智虑所及。如薄荷醉猫、死猫引竹之类,乃因旧俗而知尔。”陆游《题画薄荷扇》云:“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黠,烂醉篱边不用钱。”李石《续博物志》卷九云:“鸠食桑椹则醉,猫食薄荷则醉,虎食狗则醉。”《宣和画谱》记内府藏何尊师薄荷醉猫图⑦元代袁桷题何尊师《醉猫图》诗云:“纵横社穴恣穿窬,抵掌摩须不奈渠。赖有连钱能遣醉,晚风残日卧庭除。”诗中“连钱”,即《本草图经》薄荷条目所言“《天宝方》名连钱草者是”,亦用薄荷醉猫的典故。。但通常所言的薄荷乃是唇形科薄荷属物种,不含荆芥内酯,对猫完全没有吸引力。

如此众多的薄荷醉猫记载,显然不是古人错误观察,更可能的情况是,宋人谈论的薄荷,除沿用至今的薄荷Mentha haplocalyx外,拟荆芥Nepeta cataria也被视为薄荷。

检《履巉岩本草》卷上有猫儿薄苛条目云:

猫儿薄苛,治伤风、头脑风,通关膈,及小儿风涎,为要切之药。人家园庭多种之。猫儿食之似觉醉倒,俗云薄荷乃猫儿酒也。性极凉无毒。每日食后随茶嚼三两片,大能凉上膈,去风痰。

《履巉岩本草》所绘猫儿薄苛图(图9)虽然简单,但从“猫儿食之似觉醉倒”一句来看,应该就是拟荆芥Nepeta cataria。再看前引《本草衍义》的文字,寇宗奭说“薄荷”名称之前加“南”字,是为了与龙脑薄荷相区别。

图9 《履巉岩本草》猫儿薄苛图

按,宋代以来龙脑薄荷有多种说法,一种如前引《石门文字禅》说:“鸡苏,本草龙脑薄荷也,东吴林下人夏月多以饮客。”即以鸡苏,亦即水苏Stachys japonica为龙脑薄荷。一种是《本草图经》在茵陈条目说:“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谓江南将山茵陈称作龙脑薄荷,结合《本草图经》所绘江宁府茵陈图(图10),显然不是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或许就是唇形科的拟荆芥Nepeta cataria。

图10 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江宁府茵陈图

宋代以后,“薄荷醉猫”的说法不再流行⑧虽然明清文人、医家也有薄荷醉猫的言论,但几乎都是因袭前人,与宋代如陆佃、陆游祖孙“著名爱猫人士”的亲身体验不同。,龙脑薄荷药名的指代也发生变化,成为苏州著名土产。如《本草蒙筌》说,薄荷“又名鸡苏,各处俱种,姑苏龙脑者第一”,注释说:“龙脑地名,在苏州府儒学前此处种者,气甚香窜,因而得名,古方有龙脑鸡苏丸,即此是也。”但据张紫琳《红兰逸乘》卷四所言:“护龙街,南北直贯城中。形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脑,出薄荷,不甚辛辣,清芳酷烈,似龙脑香,名龙脑薄荷,其茎若绞丝。”究其物种,则既非水苏Stachys japonica,也非拟荆芥Nepeta cataria,应该还是薄荷Mentha haplocalyx。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薄荷条目说,“吴中种之,谓之龙脑薄荷,因地得名,非有异也”,应该是实情。

猜你喜欢
水苏龙脑荆芥
设计优化微波辅助法提取草石蚕中水苏糖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水苏糖的研究现状
龙脑樟去油枝叶中总多酚的酶解-超声辅助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疏风解表说荆芥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龙脑产业分会成立仪式暨天然龙脑高峰论坛在吉安举行
GC法测定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中龙脑和异龙脑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妇康宁片中盐酸水苏碱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