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22年文献计量学分析与思考

2023-08-08 03:52杨波叶思博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现状

杨波 叶思博

摘要:以《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22年刊发的论文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刊物载文、栏目设置、发文作者、高被引论文、论文基金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全面考察、回顾2018—2022年《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刊文特点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刊物的下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献计量学;现状;建议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353.1;G237.5文献标志码:A《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75年,是由贵州大学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关注基础科学、计算机、建筑与交通、矿业、资源与环境、电气、材料与冶金、机械、化工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基础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管理科学研究等栏目,收录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名录,对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1]。对学术刊物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全面、细致地考察期刊的发展现状,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基于此,笔者从刊物载文、栏目设置、发文作者、高被引论文、论文基金5个方面对2018—2022年《学报》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办刊质量与学术水平。

1《学报》载文统计分析

期刊载文量是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是衡量期刊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参考[2]。因此,笔者首先对2018—2022年《学报》每期载文量进行统计,手动删除征稿简则、年度总目次则等无效文献后,结果显示5年共计出版30期,总载文量为601篇,期平均载文量为20.03篇(见表1)。

从载文数量趋势来看,2018—2022年载文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2019年的各132篇降至2022年的104篇。从期平均载文量来看,可将2020年视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2018年、2019年的期平均载文量均为22篇,但此后3年逐年下降,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为20篇、18.83篇、17.33篇。

2《学报》栏目设置分析

栏目也称专栏,是期刊的基本单位,也是期刊中不同板块有机分割的表现形式[2]。当前在编辑实践操作中,各期刊在栏目的设置上有着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期刊栏目固定,执着于某一领域的深耕;有的期刊则紧跟热点,围绕时下热点事件、热门论题设置专栏;也有少部分期刊甚至从未设置过栏目。究其原因,这与当前我国仍未出台完善的期刊出版条款有关,因而未能形成科学的栏目设置规范。

科学的栏目设置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地查阅信息,也有利于图书情报部门快速展开调查、调取信息。以下笔者拟从栏目总量、固定栏目和重点栏目两个方面,对2018—2022年《学报》的栏目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2.1栏目总量分析

经统计,2018—2022年《学报》共设置过108次栏目,其中2018年设置过34次,2019年17次,2020年18次,2021年20次,2022年19次。由此可以看出,自2019年起,《学报》在栏目设置上更加精简化,而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两个大类栏目上的简化。在2018年,“基础科学研究”大类共设置过7次栏目,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农业基础科学方向有过专栏载文;“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大类则在2018年设置过19次栏目,在地球科学、电工·计算机、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采矿·机械、测量·能源、化工、地质方向有过专栏载文。而自2019年起,这两个大类栏目则不再细化方向,而是采用大类命名,因而在栏目设置的数量上也开始减少。

2.2固定栏目及重点栏目分析

若将2018年《学报》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两个栏目中细化的方向归为大类栏目名下,则可发现2018—2022年仅设置过6个栏目,分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管理科学研究”“综述”“科技进展”“专家特稿”。具体来说,“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栏目共开设过43次,位居首位;“基础科学研究”栏目共开设过31次,位列次席;“专家特稿”栏目则开设过20次,排名第三。“管理科学研究”“综述”“科技进展”栏目则分列4、5、6位,分别开设过9次、4次、1次,因此可将“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专家特稿”视为《学报》固定栏目。

由于近年来《学报》在栏目设置中逐渐精简,因此固定栏目与重点栏目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大重合度。除“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两个历来固定栏目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家特稿”栏目开设于2019年,自开设以来年均5期载文,预计未来也将继续成为《学报》在组稿时的重点栏目。“管理科学研究”栏目虽然历来就存在,但发文较少,因此设置次数并不算多;“综述”栏目则在2019年后不再设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报》当前的选题偏好;“科技进展”栏目仅在2018年有过一次组稿,样本较少,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而言,当前《学报》的栏目设置风格较为固定,重点栏目较为突出,主要在“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专家特稿”3个方向进行组稿,这也有利于《学报》在固定领域的持续深耕,对《学报》未来的行业认可度与影响力起到了提升作用。

3《學报》发文作者指标统计分析

3.1独著或第一作者单位属地发文量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学报》2018—2022年发文作者情况,笔者对发文作者(独著或第一作者)单位属地发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2018—2022年,《学报》发文属地排行前三的为贵州、福建、云南,分别占总发文量的56.74%、10.32%、7.15%。在这5年间,《学报》共发文601篇,其中600篇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影响面达到55.88%,可见《学报》在这5年间独著或第一作者发文属地分布范围较广,在全国拥有一定影响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报》在2018年还刊登过一篇来自美国的文章,说明该刊在全球学术界也有一定知名度。

3.2独著或第一作者职称、学历及年龄情况分析

一般而言,期刊的学术水平高低与其所载文章质量直接相关,而文章质量则与其作者的态度、学识、能力等息息相关。虽然作者的职称、学历不一定与其所著文章水平成正比,但就实践来说,高水平期刊所刊的高层次作者确实较多,且与普通刊物相比,高水平作者占比较大[3]。因此,为更全面考察《学报》的学术水平,笔者对刊物2018—2022年的发文作者职称、学历及年龄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

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与科研能力,而刊发此类高水平作者的文章也有利于提升刊物整体的影响力。由表3可知,在2018—2022年,《学报》独著或第一作者中高级职称人数仅为80人,占比仅为13.31%,只略多于中级职称人数,且与初级及未标注职称人数相比,仍然相差甚远。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作者的学历上,由表3可知,在这5年中,《学报》发文作者中占比最大的是硕士研究生(含在读),占比达到63.06%;其次是博士研究生(含在读),占比为24.46%。从表3可见,小于等于30岁、31岁到4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作者分别为297人、143人,分别占比49.42%、23.79%,由此可知《学报》作者群中4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是主力军,这充分体现了刊物对青年学者的培养与重视。当然,从整体趋势来说,近5年来《学报》高职称、高学历的作者比重逐渐增加,初级及未标注职称人数逐年递减,这有利于《学报》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3.3作者合作程度分析

期刊發文作者的合作程度是分析期刊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作者合作率则是合作程度的重要参考[4]。合作率是刊物合著论文数与总发文数之比,可以反映出刊物载文的深度与学科交叉的程度。经统计,《学报》在2018—2022年的作者合作率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学报》2018—2022年论文合作率均在87.88%~89.42%之间浮动,最低值为2019年的87.88%,最高为2022年的89.42%,合作率较稳定,说明《学报》所刊文章大多为合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深度和学科交叉的广度。

4《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

通常来说,高被引论文是期刊所有刊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期刊在一定时期内的选题偏向、学术领域与影响力。一般而言,在考察论文被引情况时通常涉及年平均被引数,但笔者考虑到统计时间距今较短,比较年平均被引数不具科学性,因而将重心放在高被引论文分析中,以期通过代表性论文得出《学报》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与地位。

截至2023年5月11日,在《学报》2018—2022年刊发的601篇文章中,被引次数高于15次的有16篇[5-20](见表5)。由表5可知,在16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两篇文章是《基于k-means聚类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分别被引45次、42次;16篇文章的篇均被引次数达到约23.3次。考虑到发文时间较近,因此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刊物较高的刊文水准与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第5期刊发的文章《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虽然发表时间相对较短,但在被引量和下载量上均已有亮眼表现(被引42次,下载4 693次)。这在一定程度说明该文所属的栏目“专家特稿”组稿较为成功,较大地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学报》未来应当继续重视的组稿方向。

而从高被引文章的选题方向来看,目前《学报》深耕的领域主要基于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自动化技术、化学材料、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4个方面,这也与《学报》的刊物定位相吻合。

5《学报》基金论文情况分析

基金论文往往是学术领域内讨论的前沿议题,基金论文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水平[21]。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统计,2018—2022年《学报》所刊文章的支持基金可分为15类(见表6)。

在所有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比最大,达到49.75%;其次是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分别占11.81%和3.83%。这说明《学报》论文基金等级较高,国家级与省部级基金较多。从表6中可看出,《学报》在刊文时较为注重基金支持论文,因而基金论文总体占比较大,且基金项目较为丰富。但就基金的地域性而言,贵州省内基金占比较大,这与《学报》的服务初衷相关。

6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学报》2018—2022年的载文情况、栏目设置、发文作者、高被引论文、论文基金5方面分析后,可以看出《学报》当前在刊文质量上逐渐提升,学术影响不断增强。首先,就载文情况而言,自2020年起,《学报》在每期刊文数量上逐渐减少,朝着“少而精”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刊物影响因子的同时也抬高了发文门槛;其次,《学报》在栏目设置上开始趋于稳定,主要在“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专家特稿”3个栏目进行组稿,刊物研究内容更为聚焦;再次, 2018—2022年《学报》作者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有一位海外作者,在学术的地域性上不断拓展,且就第一作者的职称、学历来看,《学报》也开始更加偏向于高水平作者;第四,2018—2022年《学报》在论文被引次数上有着良好表现,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自动化技术、化学材料、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4个领域有着较强学术影响力;第五,从论文基金上来看,国家级与省部级基金论文占比较大,说明《学报》总体发文质量较高,但省内基金与省外基金比例失衡也是当前存在的事实。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学报》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改进。

6.1聚焦重点栏目,持续深耕特色领域

重点栏目是期刊的根本,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期刊的学术品位。当前《学报》聚焦于“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专家特稿”3个重点栏目,这与其刊物定位相关。自2019年以来,《学报》开始关注专家特稿,虽然发文量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刊物的学术品位,栏目下的文章在引用量和下载量上也有亮眼表现,有助于《学报》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基础科学、计算机、建筑与交通、矿业、资源与环境、电气、材料与冶金、机械、化工等作为期刊的特色发文领域,未来也应当持续深耕,以求在业内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然,重点栏目的承办还需利用好“栏目主持人”这一角色,建议《学报》在未来可以聘请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是有经验、学识的知名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继续聚焦重点栏目的建设,以此为契机,在特色领域持续深耕。

6.2培养高水平作者群,增加高职称、高学历作者比重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学报》在独著或第一作者职称、学历分布上还存在不合理情况。从职称角度上看,虽然近年来刊物开始倾向于正高级职称作者,但初级及无职称作者还是《学报》刊文的主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报》的业内影响力;而从学历上看,尽管博士研究生的比重略有上升,但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在读硕士)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同样也影响了文章的影响力和期刊的权威性。因而筆者建议,下一步《学报》应当调整发文策略,在独著或第一作者职称、学历上提出更高要求,偏向正高级职称和博士研究生及以上作者发文,这有利于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和业内权威。

6.3重视不同地域研究,提升海内外影响力

在2018—2022年,《学报》共刊登过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单位发文,另有一篇是来自海外(美国)单位的研究成果。但与其他同类高水平期刊相比,这一数据仍远远不够,如若要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海内外影响力,则要在重视本省研究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地区的研究,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升知名度。而当前《学报》除贵州外,其余地区发文均不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报》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当然,一本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还应当有宽阔的海外视角,期刊未来在组稿时应重视不同地域学者的研究,在海内外共同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参考文献:

[1]蒋勇青, 齐萍.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7(3): 178-185.

[2] 颜志森, 邓友娥, 邵晓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1): 72-75.

[3] 李跃平, 裴光兰. 《民族学刊》创刊以来的著者分析[J]. 民族学刊, 2017, 8(4): 77-82,124-126.

[4] 刘海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近五年文献计量学分析与思考[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 31(5): 100-108.

[5] 徐威, 郑长江, 马庚华, 等. 基于k-means聚类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6): 106-111.

[6] 黄海松, 陈启鹏, 李宜汀, 等.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5): 1-8.

[7] 高建瓴, 王竣生, 王许. 基于DenseNet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6): 58-62.

[8] 杨观赐, 王霄远, 蒋亚汶, 等. 视觉与惯性传感器融合的SLAM技术综述[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6): 1-12.

[9] 周必书, 黄立勤. 基于CNN的车辆检测中激活函数的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6): 76-82.

[10]张苏, 周小成, 黄洪宇, 等. 基于SVR的GF1号遥感影像森林蓄积量估测[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3): 21-26.

[11]李良荣, 荣耀祖, 顾平, 等. 基于SVM的车牌识别技术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5): 48-54.

[12]唐洪刚, 高云鹏, 孔思达, 等.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2): 61-65.

[13]邓仕雄, 王晓红, 刘继庚, 等. 基于SURF算法和极线约束的无人机影像匹配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1): 35-39.

[14]陶朱, 祝黔江. 基于外壁作用的纯瓜环基超分子自组装体及其功能性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5): 1-7.

[15]高志勇, 张晚佳. 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6): 13-19.

[16]周德良. 基于AlexNet网络的动物图片分类[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6): 73-77.

[17]陈丽霞, 黄英, 高瑞晗, 等. 外壁作用驱动的瓜环基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及其功能性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1): 31-40,58.

[18]王健健, 王锐洁, 刘筱, 等. 不同光照强度对车前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2): 33-36,43.

[19]赵晓梅, 张正平, 余颖聪, 等. 基于CS-BP神经网络的舌诊图像颜色校正算法[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6(5): 82-87.

[20]苏玉龙, 张著洪. 基于关键词的文本向量化与分类算法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3): 101-105.

[21]鞠秀芳.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学术规范评价指标前100名统计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6): 56-68.

(责任编辑:曾晶)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2018—2022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YANG BoYE Sibo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Media,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ata source of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from 2018 to 2022,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s,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papers contained, column settings, authors of papers,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funds for papers, etc.,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and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papers in the journal from 2018 to 2022, so as to mak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bibliometrics;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als and considerations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学现状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2013年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