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枝主产区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3-08-08 09:01杨远萍布买日也木买买提陈桂明陈水森
热带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户绿色因素

杨远萍,布买日也木·买买提,陈桂明,李 丹,贾 凯,姜 浩,陈水森

(1.新疆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2.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验室,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遥感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70;3.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乡村振兴办,广州 511335)

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是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关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证乡村生态宜居的根本所在。但是,中国农业长期以来“高耗能、高投入、高废物”的生产方式,致使农业成为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高春雨 等,2011;梁流涛 等,2013)。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还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罗丹 等,2000)。在此背景下,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然而,当前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户绿色生产理念淡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低(张云华 等,2004;张复宏 等,201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等文件也都强调了农民主体性的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农户是中国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农户的微观角度,厘清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绿色生产行为是指农户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采取“高产出、低污染”的可持续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余威震 等,2017;李明月 等,2020)。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其范围可概括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前者主要指农户自身特征,后者指外界环境的影响。农户的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决定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杨志海,2018)。国内外学者在性别(黄武等,2012;Wang et al., 2017)和年龄(Jallow et al., 2017;罗磊 等,2022)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方面暂无统一定论,但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azarian et al., 2013;彭斯 等,2022)。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期望于追逐利润最大化(Schultz, 1964),而中国的农村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单元,也是一个经营主体。因此,农户会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生产经营情况选择最优生产方式。一般地,家庭人口越多,劳动力人口占比越小,生计压力越大,农户在种植时会更偏向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过量施肥施药(张云华 等,2004;Khan et al., 2015;宋凤仙等,202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兼业情况越来越常见,很多农户由传统的专职农民转变为兼职农民,这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也降低了农民的土地依赖度(Zheng et al., 2020)。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个人的行为和意愿(Ajzen, 1991),因此,除了这些外在特征,农户的内在特征也影响其绿色生产行为。已有研究也引入心理认知概念来剖析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一些国内研究通过Logis‐tic 模型验证了农户的绿色行为认知(余丽燕 等,2023)和生态认知(张红丽 等,2021)能促进其减量施肥施药的行为。农户是农作物的供给方,同时也是各种农资用品的消费者,其行为也会受到外界各方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表明,政府的推广培训(Goodhue et al., 2010; Khan et al., 2015)、财政激励(Shumway et al., 1994)、政策规制(盖豪 等,2020;于艳丽 等,2020)都能有效促进农户减少杀虫剂和其他农药的使用。作为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平台,市场也会对农户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如Komarek等(2017)发现化肥价格与化肥使用、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朱哲毅等(2021)通过Oprobit 模型实证验证了市场监督与组织约束对菜农减肥减药行为的促进作用。也有学者从社会层面解读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因素,如唐林等(2019)发现社会监督和群体认同能促进亲环境行为。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提高农户对他人、制度和社会的信任程度可以增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观点(何可 等,2015;Mao et al., 2021),杨志海(2018)也证实了社交网络会对绿色技术采用产生影响。

综上,已有研究从各个方面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主要聚焦在内部影响因素——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以及外部影响因素——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大部分研究分析了生产环节中的某项或某几项绿色生产行为,然而,绿色生产贯穿于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而不是指单一的某个环节或者某项行为。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具有连贯性和多元性,仅仅研究某种或某个环节的生产行为并不足以代表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2)现有研究大多探讨某个因素或某方面的因素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将各类因素归纳梳理到同一框架的研究较少。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与否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同一框架下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并探索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3)现有研究对热带经济作物绿色生产行为涉猎较少。经济作物能给农户带来较多收益的同时,也能倒逼农户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获取更多利润。因此,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研究尤为重要。

荔枝作为中国热带地区的典型经济作物,其种植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且经济价值较高,是中国的优势作物。因此,对荔枝种植户——荔农进行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不仅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有助于突破“绿色壁垒”,开拓海外市场。鉴于此,本文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选择广州市增城区荔农为研究对象,将产前、产中、产后需采纳到的共11 项绿色生产行为纳入研究体系,运用有序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深入挖掘影响绿色生产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的侧重点提供参考,精准助推广州市农业绿色转型。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是荔枝种植第一大国,作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广州市更是在荔枝种植规模上遥遥领先其他地区,且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名列前茅(齐文娥 等,2023),因此选择广州市进行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广州市增城区是著名的“荔枝之乡”,荔枝种植历史悠久,长期从事荔枝种植的农户较为集中,相较于其他地区,增城荔枝单价较高(邓小琼 等,2017),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于2012 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具代表性。因此,选择广州市增城区作为调研地点(图1)。

图1 广州市增城区区位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调研小组于2022 年5—8 月先后对研究区开展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增城区全区抽取4个镇/街道(仙村镇、中新镇、石滩镇和荔城街道),再对荔农进行抽样调查。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访者均为本地荔枝种植户,对荔枝种植有一定的了解,且1 户填写1 份问卷。共计发放36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23 份,有效率达到89.7%。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63.8%,明显高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1~50和51~60岁2个区间,分别占比30.7%和32.2%;初中学历占比最高,达到46.7%,高中和小学分别占比22.0%和19.2%。

1.2 变量选择

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是指荔枝种植户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采取低污染、低消耗、循环利用的方式生产出高品质、绿色无公害的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张云华 等,2004)。基于已有研究,结合荔枝特性,将荔农的生产活动分为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并总结归纳整个生产过程所需涉及到的绿色生产技术,从化肥(张复宏等,2017;Zheng et al., 2020;张红丽 等,2021)、农药(张云华 等,2004)、水资源(罗磊 等,2022)、废弃物处理(黄武 等,2012;盖豪 等,2020)4个方面选取11项指标作为二元变量纳入衡量荔农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程度的指标体系,问卷中以“是”和“否”表征荔农该项绿色生产技术的实施情况,并赋值为“1”和“0”,而后将得分加总进行等级划分,具体指标与等级划分见表1所示。

表1 增城区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的指标体系与赋值Table 1 Index system and assignment of implementation degree of gree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lychee growers in Zengcheng district

基于文献梳理,将解释变量划分为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特征和外部因素4 部分。其中,将认知特征梳理为安全生产认知、环境认知和政策认知3个维度,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具体题项及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所示。认知特征部分提取的3 个公因子及其他变量的具体含义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所示。

表2 增城区荔农认知特征的变量含义与因子分析结果Table 2 Variable meaning and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ychee growers in Zengcheng district

表3 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Table 3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1.3 研究方法

荔农在决定是否实施绿色生产行为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晰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因素,并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推动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高效实施,全面提高荔农绿色生产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选用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提炼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1.3.1 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 基于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特征和外部环境4个层面,选取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20 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X),以“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为被解释变量(Y)。被解释变量被分为“差”“较差”“中等”“良好”“优秀”5 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2”“3”“4”“5”,为有序多分类变量。因此,采用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的影响因素。该模型的表达式为(张蓓 等,2014;刘钢 等,2017):

式中:P(Y≤j|X)为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等级为j时的概率;Xi表示第i个自变量;j代表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等级;β是与X对应的回归系数;α为模型截距。

1.3.2 随机森林模型 随机森林是一种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在分类和回归上都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也能对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预测(邢晓语等,2021;Yang et al., 2021)。因此,利用R4.2.1软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有序Logistic 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重要性排序。该模型采用基于基尼系数选择特征的分类回归树进行重要性排序,即每个变量对分类树每个节点上观测值异质性的影响越大,该变量越重要。通过调试,将样本按照7︰3的比例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设置随机种子数为100,ntree=400,mtry=4。计算变量重要性的表达式为(Cheng et al., 2020):

2 结果与讨论

2.1 模型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利用SPSS26.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8,信度较高;安全生产认知、环境认知和政策认知3个维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KMO值为0.791,Bartlett 球形检验<0.001,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设计合理。

在进行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前,对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容差值均>0.1,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5,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且模型通过平行线检验,符合比例优势。

2.2 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个人特征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由表4可知,性别和学历对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无显著影响。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对性别的研究均无统一定论,本研究中性别无显著影响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受访者占总样本的63.8%,占比过高。学历无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研究区为发达地区,相较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地区而言,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国家统计局,2021)。年龄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荔农劳动供给能力降低,难以掌握复杂的绿色生产技术(杨志海,2018)。

表4 增城区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lychee growers in Zengcheng district

2.2.2 家庭经营特征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荔农兼业和园地面积分别在5%和1%的统计水平上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说明荔农的兼业情况会阻碍其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中荔农兼业现象达到76.2%,很多村民都是采摘季返家务农,其余时间无暇打理果树,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Zheng et al.,2020),为了减少人力资本和时间成本,荔农可能会选择无规律、无节制地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园地越大,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从差到好的概率越低,这说明园地面积越大的荔农,越不容易采纳绿色生产行为,这与宋凤仙等(2021)的研究一致。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研究区荔枝产量稳定,单价高,容易吸引资本投入,追逐利润和存在的管理漏洞可能会成为承包商提高绿色生产水平的阻碍。

2.2.3 认知特征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政策认知、环境认知和安全生产认知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这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一致(余威震 等,2017;张红丽 等,2021)。政策认知和环境认知能促进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可能是因为绿色生产的政策和荔农的切身利益相关,并且对各种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后,荔农认为绿色生产能得到保障,其实施意愿也会随之加强;荔农越了解不规范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能意识到绿色生产的必要性,转变生产方式的可能性越大(Lithourgidis et al., 2016)。安全生产认知正向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可能是因为对违禁农药、农用化学品的危害及其包装的正确处理有一定了解程度的荔农更有可能采纳绿色生产行为(张复宏 等,2017),这可能与当地政府着重宣传相关知识、设置安全标语以及合理配置相关基础设施有关。

2.2.4 外部环境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政府满意度、增加农业收益、参加培训、加大绿色生产补贴力度、制定村规民约和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也能对绿色生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就激励作用而言,荔农对政府的满意度能反映其对政府的信任(卢海阳 等,2016)。在足够的信任、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有效的品牌效应下,荔农对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带来效益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就越有可能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增加农业收益”能正向显著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这说明实施绿色生产所获收益越高,荔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意愿也越强(Aldy et al., 1998),这符合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就制约作用而言,法律法规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公众信服力较强,但晦涩难懂,大多数村民难以理解其中要义;而村规民约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在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同时,也浅显易懂,因此,村规民约在农村发挥广泛的作用(陈寒非 等,2018),其影响村民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可能性较高。

“法律法规”“周边村民的生产方式”和“增加生产成本”的影响力调查中发现,3 个变量对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在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主导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费孝通,2013),并且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在执法过程中很难做到铁面无私,难以把惩罚制度落实到位,这导致村民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削弱了法律法规在农村的效力,较难约束村民行为;随着网络交通信息的发达,村民能多方位获取荔枝种植的相关信息,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更为权威、科学、丰富,传统的交流方式逐渐被替代,因此,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周边村民的生产方式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大;增加生产成本对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的原因可能是荔农在计算生产成本时并未将“实施绿色生产所需的成本”和“未实施绿色生产所需的成本”区别开。

2.3 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特征和外部环境中的每一个解释变量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重要程度都不同。因此,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用于分析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图2)。其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政策认知、制定村规民约、安全生产认知、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环境认知、增加农业收益、年龄、园地面积、参加培训、加大绿色生产补贴、政府满意度和兼业情况。由此可见,认知特征占据主要地位,外部影响次之。这表明制定绿色生产相关政策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尊重荔农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村规民约排名第二,占据重要地位,可能是因为在长期执行过程中,村规民约逐渐内化为村民价值观的一部分(周家明 等,2014),能较好地规范村民行为准则。加大补贴力度和增加收益都没有占据重要地位,这说明荔农经济理性不是影响其绿色生产的首要因素,这与石志恒等(2020)的研究一致。荔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被动或主动地实现由“理性经济人”到“生态经济人”的转变(李沛莉 等,2018)。

图2 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Fig.2 The importance rank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production behavior of lychee growers

2.4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对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探讨的是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相较于年轻荔农,年长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参与度较弱,因此,删除年龄段在50岁以上的样本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估计(表5)。其各项回归结果与表4基本一致,说明结果较稳健。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Table 5 Results of robustness test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利用增城区360户荔农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 模型对荔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揭示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得出以下结论:1)年龄、园地面积与兼业现象显著负向影响荔农绿色生产行为实施;2)安全生产认知、环境认知和政策认知能有效促进荔农采纳绿色生产行为,但环境认知的排名低于安全生产认知与政策认知;3)外部环境中的村规民约、加大绿色生产补贴、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政府满意度、参加培训、增加农业收益均显著正向影响荔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其中村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4)4类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认知特征、外部环境、家庭经营特征和个人特征。

结合本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制定绿色生产相关政策时需重点考虑荔农主体性,激发荔农主体意识,加强绿色生产责任感,正确引导不同认知程度的荔农积极进行绿色生产;2)着力塑造良好的绿色生产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合理制定村规民约、培训方案、宣传方案等政策措施,确保其可行性,做到“一村一策”;3)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荔农给予适当补贴,并将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后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可视化对比,刺激荔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积极性;4)政府牵头,适当引入资本,对种植大户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督,制定完整的果品检测方案,并且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适当扩大种植规模,降低兼业荔农比例,实现整个绿色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管理,打造优质的品牌形象;5)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与果园的合作,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升果品质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荔农绿色生产水平。

此外,本文仍存在以下不足:1)调研样本不够全面。由于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本研究仅抽取增城区的4个乡镇进行问卷发放,所获数据不够全面,如果在全市范围内增加调研样本,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得到提高;2)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需要扩充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扩展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农户绿色因素
绿色低碳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解石三大因素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再造绿色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