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研究

2023-08-18 00:44袁文芳
教育观察 2023年15期
关键词:托育三位一体婴幼儿

袁文芳,温 妍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421001)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国家要发展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扶持体系。[1]但因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课程体系建构也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了经验限制。本研究在分析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课程目标定位不精确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该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与市场需求脱节较严重。作为职业教育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在大量实践课程基础上,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主要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该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匹配程度不高,常规教学步骤是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教学反思,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托育服务专业课程教学中未设置实践活动评价和反思环节,这导致学生无法确认操作的正确性,使学生的疑惑不能得到有效解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岗位所需的技能教育,从大一到大三的实践课程应采用进阶式教学顺序,但许多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形成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技能学习停留于表面,学生无法从中真正受益。

婴幼儿托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体上较明确,但依旧存在课程目标设置不精准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两年新增的专业,相关课程和教学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课程目标研究少,且高职院校未深入研究课岗融通途径,课程体系建构不够完善。

(二)教师照护技能不精湛,教学实训资源不完备

教师是专业发展之根本,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增专业,在许多方面尚有待开发,而托育教师就像课程的开荒者。但高职院校中婴幼儿托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缺乏对婴幼儿托育专业实战技能的探究,在指导学生开展技能学习和考核时,本身就存在“内功”不足的问题,容易力不从心。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教学的,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岗位实战经验,对突发事情的处理能力不足,只能依靠书本上的理论提出理想状态的解决方法。[2]

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资源的配套不完善。第一,婴幼儿照护实训课程较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配套教学设备不齐全,实训体系不完善。第二,婴幼儿托育专业专业技能的研究书籍较少,因是新增专业,托育系列教材较为缺乏,相关教材少、成熟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的专业理论指导不到位。第三,婴幼儿托育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未搭建,导致学校与企业人才输出、输入不匹配,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缺乏充足的实际案例做内容支撑,实践教学空泛。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评方式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具体包括以下两点。第一,课程质量评价主体的不合理。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特别是在实践性课程考评环节。评价主体应包括专任教师、学生、托育机构3S评价体系,尤其在实践技能考核环节,除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之外,托育机构专家评价尤为重要,教师点评时更多会倾向于从理论角度进行评价,而托育机构专家点评则更侧重于从岗位实操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婴幼儿托育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实践能力达标是衡量高职院校为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对应人才的关键所在。第二,课程质量评价范围较小。目前高职院校在设置实践性课程评价时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师资队伍的多元化考虑程度不够,应扩大实践课程质量考评的范围并提升内容的全面性。通过质量测评,每年修改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托育行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模式,新增专业实训基地及多元化教师团队。同时,应将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方面纳入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四)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双元育人目标不达标

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托育行业人才需求与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还未完全匹配。“产教研”一体化课程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课程设置必须对应岗位需求。目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课程是在托育机构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且实践课程的教学多是通过实训教室来实现的,企业和学校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深层次合作教学未体现,学生缺少与婴幼儿近距离互动与沟通的机会,对回应性照护了解较浅,未能真正了解婴幼儿的心理状态,因此难以满足婴幼儿的照护需求,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显著。

二、“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内涵及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策略,主要依靠教育优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蓄能”,科技的自强自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破局”,人才的引领驱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速”。

(一)实践性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建构策略的内涵

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的“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建构策略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融通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的理念,以“双导师制、数字平台、三岗实习”为核心。“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建构策略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质量托育人才,以教育为魂,以科技为器,以人为终端。高职院校可将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向联结,通过托育服务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操作,利用VR虚拟仿真实训室、婴幼儿照护实训室及实践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理论学习,构建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双导师制教师队伍结构、共建托育实训基地、共享在线教育资源,从而扭转当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操”的现象。

(二)实践性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建构策略的特点

1.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课赛证”皆依据“岗”进行规划,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参考托育服务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并创设特色课程。在实践课程目标设置中应保持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和托育机构工作目标相一致。

2.以数字化资源为手段

信息时代下,数字化资源可以辅助教学、拓展学习渠道、掌握最新行业动态、提升应用操作技能。婴幼儿身体娇嫩、易受伤,在开展日常照护中需要照护师小心谨慎地进行和完成每一项动作,对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托育专业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照护师之前需接受大量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岗位实操水平,而面对婴幼儿群体,托育专业学生无法开展频繁性的练习,这会影响学生托育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但利用数字化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搭建VR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虚拟场景便于学生练习操作。此外,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可在无地域限制的情况下随时进行托育知识的学习,快速实现知识的补给。

三、实践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建构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对接双元育人,“逆向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发展领先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在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暂未出台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用人单位要求、家长需求等进行结构化调研,立足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人才。[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融通“岗课赛证”,实现“订单式培养”。

立足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分析,一方面,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要“逆向规划”课程设置目标。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基于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前瞻性的专业规划,分析行业存在的不足,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完善托育服务的理论和技能部分,解决人才培养“专业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要注重职业道德在课程目标中的体现。婴幼儿托育行业的发展应当秉承“科学照护、健康养育”的初心,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照护知识和技能、健康科学的服务理念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平台+模块”的拓展课程资源库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双主体并进,两者共同助力婴幼儿托育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型课程体系建构时需考虑将行业链与教育链有机结合,运用科技手段,为两者搭建互通平台,建构“平台+模块”特色课程体系,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做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弥补当下实践性课程建构中存在的短板,将专业发展与数字资源运用相结合,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

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划分模块,每个模块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重点、微课视频、配套试题;二是专业技能要点、操作视频讲解、在线模拟实训室;三是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范围及配套题库。在实践平台设计中单独开辟企业模块,由合作机构定时分享托育服务工作中的实践资源,包含照护指导、亲子活动设计、照护常见问题等。除此之外,应在学生技能考核的评价板块中开设企业评价区,由行业资深工作者对其进行点评,优化、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平台。校外合作企业可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并分享托育服务工作心得;校内学生可依据平台梳理学习要点,运用AR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练习技能操作,并结合题库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具体如图1所示。校企双方应积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库、实践技能评价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达到产教融合、双元育人。

图1 “三位一体”实践性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研究

(三)岗课赛证融通,构建“全实践”课程体系

在设置实践课程时,应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增加婴幼儿照护课程,如“婴幼儿日常照护”“婴幼儿疾病预防与伤害处理”“小儿推拿”等课程。[4]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构时,需依照“岗”来规划“课”,在“课”中融通“岗赛证”。例如,“婴幼儿疾病预防与伤害处理”这门课程,应考核婴幼儿惊厥、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过程中,融通“1+X幼儿照护师证书”和婴幼儿托育服务技能竞赛等相关知识,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训,以技能大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技能证书的重要性,提高职业证书的获取率。[5]同时,也可将赛证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岗课赛证融通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实习实训是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的实践体系中的关键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时,可考虑形成“知岗—试岗—适岗”的“三岗”实践模式。第一学年侧重培养学生对托育服务岗位的职业认知,提升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第二学年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知识技能化;第三学年帮助学生建立稳定职业信念和情感,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让实践技能学习贯穿托育服务专业学习的三个学年。

(四)实行“双导师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要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教学质量,应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实践课程中存在的弊端,通过人才引进、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提升课程专业性。首先,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加快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6]高职院校应与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持续进行交流互动,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内教师作为在职的高校专任教师,他们在进行理论知识授课的同时,需不断钻研教材和教法改革,改善当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中存在的专业教材短缺及专业实践技能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校外教师的聘任则分为两线: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从护理学专业聘任专职教师,以婴幼儿护理知识为主,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完善学生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丰富护理经验;另一方面,应聘任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资深工作人员,为专业学生讲解托育服务岗位技能,关注回应性照护,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及时解答岗位困惑。其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对专任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其托育服务实践技能,防止理论与实操的“脱节”。最后,要制订教师下企计划,提升校内教师托育服务岗位技能,使其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提升实践指导能力。

猜你喜欢
托育三位一体婴幼儿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