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研究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以CNKI 1985—2022年期刊文献为例

2023-08-18 11:57赵慧桢王晓静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发文高校教师图谱

赵慧桢,王晓静

(西安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 710048)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双重工作,其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及高校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吸引学界开展相关研究。为系统了解国内学者在高校教师心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高校教师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5.8.R3生成国内高校教师心理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借助CiteSpace 5.8.R3软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以“高校教师心理”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为1985—2022年共得到1510篇文献。通过人工排查剔除征稿、书评、通知、会议报道等224篇无效文献,最终获得样本文献1286篇。

1 年度发文趋势

1985—2022年间,国内高校教师心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先整体上升后稳步下降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起步阶段(1985—2001年):此阶段相关文献数量极少,16年内发文总量仅为57篇,占样本总量的4%,年均不足4篇。②发展阶段(2002—2022年):此阶段相关研究发文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整体发文量激增,20年内共发文1228篇,占样本总量的96%,其中2009年发文量达到顶峰,为97篇。虽然2009年后,除2013年和2015年发文量较上一年有明显增长外,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最低年发文量仍不低于20篇,说明国内学者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并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详见图1。

图1 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

2 发文机构及作者情况

2.1 发文机构

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到发文机构共现图谱。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成果产出较多的机构主要是高校的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及其相关部门,如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均发文5篇,发文量排名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均发文4篇,发文量居第二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篇)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2篇),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国内学术机构间对高校教师心理的科研合作力度较弱,仅有的少量合作也多为机构内部合作,尚未形成跨团体、跨区域、大规模、多元化的合作网络。详见图2。

图2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2.2 发文作者

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的作者分析功能生成发文作者共现图谱。节点大小与节点间连线深浅代表该领域作者发文量的多寡与合作关系的强弱,该图谱具有点多、线少、不均匀的特点,说明发文作者合作关系呈现“分散多,聚集少”的状态。发文量并列第一的作者有石若坤、邹循豪、陈向丽、姜淑梅、宋薇和李斌,均发文4篇,但这些学者发文多以独立研究为主,群体产出成果甚少。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多为同一高校内的教师且都深耕单一领域,尚未形成跨学科、跨院校的较大研究群体。详见图3。

图3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心理健康、心理契约、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心理资本的节点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是国内高校教师心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详见图4。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1)研究内容上,该领域研究主要从心理健康和心理契约两个维度考察高校教师心理。其中,心理健康研究主要借助标准的测量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2-3]及其本土化量表[4]进行实证研究,或通过横断历史元分析法[5]探析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心理契约主要围绕其存在[6-7]、发展变化[8-9]及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10-11]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上,该领域研究主要聚焦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教师及女教师,体现了年龄、学科、性别三个不同视角。如,围绕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该群体的情景适应心理,探索有效的激励策略[12-13]。围绕高校体育教师,主要关注其心理挫折的消除及心理资本的提升[14-15]。围绕高校女教师,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缓解其心理压力的社会支持环境与心理健康扶助机制[16-17]等。

4 关键词时区图谱

为了解国内高校教师心理相关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以1年为单位,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由图5可知,1985—2022年,国内学者围绕高校教师心理这一话题开展了各类研究,各研究节点之间连线密集,说明相关研究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强的传承关系。

图5 关键词时区图谱

基于关键词时区图谱及相关文献,可将近40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雏形萌芽阶段(1985—2000年):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心理特征”“高校青年教师”“高校体育教师”“中年女教师”等,说明有关高校教师心理的研究大多根据人口统计学指标划分教师群体,小范围抽样调查其心理状态,评估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法,侧重于经验描述,分析归纳高校教师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及保健措施。

2)蓬勃发展阶段(2001—2012年):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心理压力”“职业压力”“心理问题”“心理契约”“职业倦怠”“心理资本”等。该阶段恰逢新课程改革之初,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及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导致教师高强度的劳动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失衡,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另一方面,教学改革及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在科研领域投入更多精力,使得其在心理上易产生倦怠感、压力感。故如何开发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帮助其提高心理幸福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3)扩展深化阶段(2013—2022年):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职业发展”“民办高校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对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说明此阶段相关研究更具延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学界开始关注高校教师心理与其职业发展间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能够有效避免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心理障碍,帮助其增加职业认同感,促进其专业发展。②学界加强了对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关注,这与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重要关系。③学者开始综合考虑影响高校教师心理的因素,试图从教师个人层面和高校组织层面,全方位提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构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5 结论及展望

通过对1985—2022年高校教师心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学界在高校教师心理领域的研究持续升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故对该领域未来研究作出以下几点展望:

1)加强团体合作,改善研究人员结构。已有研究的作者多以个体为中心独立开展研究,仅有的合作也局限于同一机构内部,形成研究“孤岛”现象,不利于学缘关系的形成。未来应开展一定尺度的跨区域、跨领域合作,促进研究群体结构多元化,改善研究者知识结构和专业归属单一化问题,助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研究质量的提升。

2)关注教师个性特征,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有研究多从认知因素,如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冲突、心理压力等方面探究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欠缺对教师的动力、意志、情绪等个性心理特征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或教师心理健康提升策略等方面的专门研究,限制了对高校教师心理研究的深度。教师心理是复杂、动态、变化的,未来应从更加多样化、微观的角度去深入探究,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更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结果可信度。已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以量表或问卷为测量工具,采用访谈法、干预实验法、观察法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类型以横向研究为主,个案研究和纵向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纵深了解国内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还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动态追踪教师心理的变化过程,为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18]。

4)立足信息化教育环境,关注高校教师心理新问题。在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高校教师成为促进知识信息化、教学网络化的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及技术整合的主力军。近年来,线上教学的兴起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给其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压力。未来研究应多关注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心理上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改善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其心理调适潜力,促进其职业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高校教师图谱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