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研究*
——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8-22 04:16邓雨叶汪玉阑
南方农机 2023年1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院校

邓雨叶 ,王 刚 ,汪玉阑 ,唐 豪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3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人才振兴。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双高计划”中明确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教育[1]。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2]。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乡村振兴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一懂两爱”、愿意扎根“三农”的乡村振兴人才紧缺,这对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职业院校培养能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迫切想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承担重要角色。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质,探究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途径十分必要。

1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习近平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5],在劳动教育方面需要发掘劳动资源、构建思想体系、塑造新型人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时,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行动上实践,从思想上感悟,要将劳动教育养成自觉行动,打造更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方式,培养乡村人才。

2 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落实情况的研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调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的相关话题,发现了部分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该院校未来长期发展、学生思想教育、精神涵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课程不够重视

调查显示,只有45.8%的学生每周都上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有但基本不上及没有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生分别占14.0%及13.7%,甚至有26.6%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劳动教育课程。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不足,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多为形式主义。

2.2 校内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接受调查的学生有96.6%选择了参与校内寝室卫生教育,占比最多;而选择劳动教育讲座的学生占比最少,只有26.8%。一方面反映了该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还不够丰富,多集中于单一的劳动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反映了该校只注重寝室卫生这样比较简单的劳动教育,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劳动思想教育。

2.3 缺少与农村实践相关的劳动教育

学生校外参与的劳动教育形式统计如表1 所示,可见学生在校外主要参加的劳动实践是社区志愿服务,占比为64.46%;其次是选择返乡,占35.54%;选择企业实习的占29.82%;而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选择与农村劳动教育相关的“三下乡”和“支农支教”的学生只分别占28.31%和14.46%。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乡村振兴所需的农村人才的培养还有待加强,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乡村振兴未来的人才需求。

表1 学生校外参与的劳动教育形式

2.4 乡村振兴缺乏人才资源

学生认为乡村振兴工作难度大的原因统计如表2所示,有88.77%的学生认为导致乡村振兴工作难度大的原因是乡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才流失导致资本缺失;有67.12%的学生认为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2 高职院校学生对乡村振兴工作难度大的看法

2.5 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作用的看法,结果如表3 所示,82.19%的学生认为具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健的体格这种利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而选择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的学生占比只有50.14%,相对较低。这说明学生对劳动的作用认知还停留于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参加乡村振兴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表3 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作用的看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

3.1 开设劳动思想教育课程

根据调研分析,有大约54%的学生未落实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学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当中,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提升其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同时注重创新与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的落实。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并积极进行实践的同时,还需要使其认识“三农”教育、基本劳动知识及劳动法,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基础,从思想上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习惯。

3.2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数据显示,有96.6%的学生认为校内劳动教育以寝室卫生为主。赵章彬(2020)[6]提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积极建立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懂得创新发展,如开设劳动周,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园公共劳动为主。定期举行劳动知识竞赛、文明寝室大比拼、文化下乡活动等等,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职业院校应将劳动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社团活动,加深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融合劳动、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向学生输送正确且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观念。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同时,应将劳动教育知识实践于社会劳动中,身体力行地学习劳动、感受劳动、认知劳动[7]。

学生参与“三下乡”和“支教支农”的占比分别为28.31%、14.46%,愿意主动献身于乡村振兴的学生较少。高校应该依托于产业协会和产教联盟,对接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农村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助力学生使用专业知识为乡镇企业提供农产品技术指导或服务,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新媒体销售服务能力,使职业院校学生以专业的知识践行乡村振兴项目,切实服务乡村振兴。

3.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在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作用的认知时发现,90%的学生都愿意劳动,但是82.19%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健的体格”,这样的思想是利己主义的体现,应该打破这种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

88.77 %的学生认为乡村振兴工作难度大的原因主要在于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不仅要接受劳动知识教育,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还应该学好专业技能知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鼓励大学生投身于乡村,以新兴技术支撑企业创新发展,落实技术下乡、知识共享等环节。

4 总结

高职院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阵地,未来希望高校继续探索“劳动+课程”“劳动+考核”“劳动+实践”等系列教育模式,开展“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将劳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完美结合,建成科学合理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8]。使家庭、校园、企业“三位一体”联合协作,个人劳动与个人思想素质完美契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价值与作用,以鼓动支持为辅,以高职院校学生积极践行为主,让青年大学生愿意到落后的乡村地区去发展、去磨砺心智、去感受工匠精神,从而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落实到人、落实到心,推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时代新人[9-10]。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