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指挥决策分析

2023-08-23 10:04陈惠兴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协同作战决策应急

陈惠兴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环境监测站,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环境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传播性、不可逆性等特点,鉴于环境安全事故的这些特征,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迅速、准确地进行指挥决策,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的损失和影响[1]。

1 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概念与原理

1.1 环境安全事故的分类与特征

环境安全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对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突发事件。根据事故的性质、来源和影响范围,环境安全事故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类(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工业污染类(化工厂泄漏、重金属污染、废气排放、废水排放等)、交通事故类(油轮泄油、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铁路货运泄漏等)、城市生活类(垃圾处理不当、生活污水处理不足、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放射性污染类(核电站事故、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医疗放射源泄漏等)、农业污染类(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田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

1.2 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应急处置是在环境安全事故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以降低事故的损失和影响。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够有效地应对环境安全事故,降低事故的损失和影响。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见表1。

表1 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2 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风险评估

2.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评价环境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可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识别是指识别环境安全事故中的危险源、易受影响的对象和可能的风险路径,搜集事故的相关信息。风险分析是指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如频率分析、后果分析、故障树分析等。风险评价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事故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事故的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2.2 风险评估结果对指挥决策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事故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可以帮助指挥者全面了解事故的潜在危害和影响范围,为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提供依据。在进行环境安全事故的风险评估时,需要关注一些关键因素,包括环境安全事故类型、数据质量、时间和空间尺度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虑这些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优化。通过风险评估可为指挥者提供关于事故可能性和后果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有助于确定事故的风险等级和优先级,从而实现资源和力量的合理配置[2]。风险评估结果可以为指挥者预测事故的趋势和潜在影响,为制定应急处置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调整提供参考。

3 指挥决策分析框架与模型构建

3.1 指挥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指挥决策分析是对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决策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指挥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中,每个阶段都具有关键作用,相互关联,为实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见表2。

表2 指挥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3.2 决策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总体构架指挥决策分析模型。在风险源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参照美国联邦环境总署起草的,40-CFR-68编制环境风险源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编制企业的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根据所构建的模型,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1)确定决策目标:明确应急处置的目标,如减少人员伤亡、控制污染扩散、保障社会稳定等。这有助于为决策模型的构建提供方向。

(2)识别决策变量:根据决策目标,识别影响应急处置效果的关键变量,如人员配置、物资供应、技术支持等。

(3)构建决策模型:基于决策目标和变量,运用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或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构建决策模型,实现对应急处置方案的优化求解。

(4)模型验证:通过历史案例、专家评审等手段对决策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模型优化:根据模型验证结果,对决策模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6)应用与反馈:将优化后的决策模型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过程,收集实施结果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模型。

3.3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与适用性分析

为了保障指挥决策分析模型的科学性,保证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指导应急处置,必须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有效性验证可通过对比历史案例、专家评审等手段,来检验模型是否能够准确预测事故发生的趋势、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并评估其效果。适用性分析则关注决策模型在不同类型、规模和复杂程度的环境安全事故中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指导实际应用和优化。

通过结合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实际应急处置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决策模型并不断提高其在应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探讨如何克服决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不完整、不确定性因素、实时性要求等,以期为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更为有效和可靠的决策支持。

4 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协同作战策略

4.1 协同作战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协同作战是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之间实现高效、有序的协同和配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的损失和影响。协同作战强调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旨在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流通、任务分配的合理配置和执行过程的紧密衔接。协同作战要求各参与方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以便及时应对事故的变化。在协同作战中,关键原则包括统一指挥、责任明确、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预防为主。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各应急部门和力量能够形成有力的合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实现,为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4.2 协同作战的关键要素与挑战

在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协同作战中,关键要素包括统一指挥体系、明确的责任分工、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实时的应急资源调配[3]。统一指挥体系有助于形成高效、有序的指挥决策,明确的责任分工能够确保各部门和力量在应急过程中各司其职,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紧密衔接,实时的应急资源调配则能保证应急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

首先,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利益诉求可能导致信息共享不畅、协调困难。其次,应急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资源调配的效率和实时性。此外,不同部门和力量的专业性、地域差异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应急处置水平不一、效果受限。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机制,提高各参与方在应急处置中的专业素质和协同能力,以实现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高效、有序协同作战。

5 环境安全事故指挥决策中协同作战策略及建议

5.1 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协同作战的关键是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多部门协同,进行园区环境风险评估,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整合应急资源,建立综合性或者专业环境应急求援队伍,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装备,组织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专项培训,定期组织跨行业、综合性的应急演练等工作,建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生态环境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印发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分析,针对各类固定风险源、移动风险源、面源和生活风险源,做好环境风险隐患识别、突发环境事故类型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情景等环境风险分析。针对化工区进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排查区域环境风险隐患现状、区域布局与规划隐患现状以及区域管理隐患现状,调查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并提出区域整体排查建议。协同作战策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将有限的人员、物资和技术资源集中到关键环节,提高应急处置的整体效果。

5.2 建立指挥调度信息系统

协同作战需建立通信指挥调度系统。通信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指挥调度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能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帮助各参与方更准确、快速地掌握事故态势,为指挥决策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支持。在应急处置协同作战过程中,指挥部门可通过该系统进行及时的指挥、调度和协调,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高效流转和紧密衔接。系统的信息传输速度快,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和反馈;系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多样,包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急需求;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强大,能够实现多部门、多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指挥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通信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在协同作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快速沟通和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工作,协同完成应急处置任务。通信指挥调度信息系统,还能够帮助指挥部门制定和执行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应急处置计划,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5.3 协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为了协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工作,2022年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和应急管理部在北京签署《生态环境部 应急管理部关于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会商研判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协同作战优势,推动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在环境应急处置方面,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工作衔接,相互交流学习对方处置突发事件的做法和经验。

强化现场调查研究、信息会商研判和应急沟通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做到应急处置工作无缝对接,联手形成环境安全屏障的双保险,提前预防、最大限度减轻突发环境安全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损失。需结合当地生态系统、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环境应急等特点,以及处置环境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导致次生环境事件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细化、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细节,建立健全日常应急联动的长效机制。

在应急处置工作全链条上加强协同作战统筹协调,强化有关法规标准、应急预案、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定期进行典型场景下的联合应急演练。当出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时,统一调配应急处置力量和物资,第一时间联合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故和次生环境事件,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

6 结语

在实际应用中,应急处置需克服信息壁垒、资源有限性等挑战,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机制。

猜你喜欢
协同作战决策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下)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上)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基于原子行为、通信和协商的计算机生成兵力协同作战研究
基于A G E N T的多机协同作战传感器平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