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8-24 01:3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学校

何 巧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主体、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等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1]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一、探究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对劳动教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指示和政策。1958年,国家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提出: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并明确作为“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劳动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至此,各地区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也陆续出台和更新。2020年遂宁市春季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各学校要根据《意见》要求,完善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开好劳动教育课,每周一节,课程设置方案中没有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的年级,暂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

(二)客观现实的迫切性

目前,在小学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最为薄弱,因此部分学校出现了劳动教育空心化、实施困难化、评价随意化等问题;一些小学生也由于生活中缺少劳动机会,劳动认知不强,劳动能力不足,造成忽视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啃老等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反映出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的薄弱与不足。因此,对遂宁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二、遂宁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遂宁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本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实地考察等方式。笔者借鉴了《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4],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确立了学生问卷的三个维度——课程认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遂宁市十所小学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在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下,共发放了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546份,有效回收率91%。同时,根据确立的三个维度,对十所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共访谈教师28人。

(二)调查现状及问题分析

1.劳动教育认知现状

(1)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如表1所示,86.40%的学生肯定了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3.70%的学生表示意义不大,7.70%的学生不了解劳动教育是否有必要开展,仅有2.20%的同学否定劳动教育的意义。

表1 学校劳动教育必要性

同时,当问到劳动教育对自身成长有什么影响时,如图1所示92.31%的学生表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自身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4.03%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和自己的成长没有关系或浪费时间,3.66%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与自身成长的关系。综上我们能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肯定了劳动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图1 劳动教育对自身成长的影响

在教师访谈中,老师们也纷纷表示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中的一环,对学生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小学生劳动行为倾向

当问到:“你是否愿意参加劳动?”时,如表2所示,57.14%的学生愿意劳动,仍有42.86%的学生不愿意劳动。由此,我们看出:在认知中肯定了劳动价值的部分同学也有不愿意参加的劳动行为。

表2 愿意参加劳动

2.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1)劳动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对十所学校教师访谈和现场调查情况显示,十所学校都有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劳动课程,但只有一所学校,将劳动课纳入到课程体系,体现于课表当中。其他学校的劳动课程则通过地方课程、班会活动、兴趣班等形式开展。同时,调研数据显示,64.8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开展劳动课程,12.45%的学生反馈没有劳动课程,还有22.71%的学生不清楚。这也说明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问及“劳动课是否被占用?”如图2所示,24.91%的学生表示经常被占用,44.69%的学生也表示偶尔被占用,仅30.40%的学生表示从未被占用。

图2 劳动课程占课情况

(2)课程内容与资源

根据教师访谈和调查发现,十所学校劳动课程主要开设有:家政课、手工课和园艺课,但主要集中于大扫除、个人卫生、折纸、种植等活动。其中,菜地、果园种植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学期1-2次;Y校还针对五年级学生单独开设了厨艺课。

当问及“参与的社会劳动”时,学生回答如表3所示:

表3 参与社会劳动情况

36.60%的学生植树,22.34%的同学打扫公共卫生,27.11%的同学做过志愿者,47.62%的学生未参加过社会劳动。以上数据表明,小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教育内容接触不多,将近一半的学生未参加社会劳动,其他社会劳动参与度也较低。

根据访谈发现:Z小学的劳动课程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具有相对的体系性,由专门的学科工作室,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活动设计规划,每月一主题,每周一小节进行落实。其余的小学则并没有整体规划,教学内容由教师自己选择和安排。同时,劳动课程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由班主任老师兼任,个别情况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

关于上课场地,由表4可知,70%的同学表示,劳动课程在教室里面进行。同时根据教师反馈结果显示,除园艺课到专门的实践基地外,其他劳动课大多数都在各自的教室进行。Y校老师则表示,仅厨艺课有专门的劳动室,但空间、材料有限,所以只能满足部分同学实践操作。

表4 劳动课程上课场地

(3)课程实施途径

当问及学生“怎么进行劳动教育”时,如表5所示,55.70%的学生表明以老师课堂讲授劳动知识为主,15.80%的学生是以劳动教育活动为主,可以动手进行劳动实践,28.50%的学生表示劳动课程是以教师理论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表5 劳动课程实施途径

从劳动作业情况调查也能看出,35.50%的学生表示劳动作业在假期有布置,20.90%的学生表示劳动作业1-2次,17.20%的学生反馈没有劳动作业。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校劳动课程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技能练习操作方面还较少。

3.劳动教育评价现状

如图3所示显示,61.90%的学生表明,劳动学习及其结果由老师进行评价,且44%的学生反映,老师也只是有时进行评价,甚至19%的同学表示老师不进行评价。同时,对劳动课程教师的访谈中,老师也表示劳动课程不纳入期末学生考核,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老师自己进行评价,一般将学生的劳动成果作为评价依据。

4.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认知与行为的偏差

根据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有必要开设的,对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但劳动行为倾向调查中则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劳动。因此,即使学生在认知上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肯定,但却不能落实到行为当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教师访谈结果也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意义、价值和作用的肯定,但是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只有一所学校明确地将劳动课程落实到课程体系之中,同时根据“占课”数据反映,近70%的学生表示劳动课程会被占用。这也反映出劳动教育形式化,劳动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落实。

(2)劳动教育内容窄化

第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较少,主要开展:大扫除、个人卫生和种植活动,且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资源的利用,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第二,劳动教育内容设置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一节劳动课就是一种知识,老师根据自己的安排上课。即使Z小学具有一定的主题,但具体内容也是由班主任老师自行安排。

(3)劳动教育资源匮乏

劳动教育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这就对劳动课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系统的学习或专业的培训。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十所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劳动教师,这些任课老师和兼职教师几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而且把精力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占用劳动课。其次,硬件设备匮乏。而笔者调查发现,十所学校的专门劳动教育场地和设施极少,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劳动实践的需要。

(4)实施途径形式单一

劳动课程是一门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以获取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学科。[5]它不是纯粹的理论课程,一味地理论讲授反而使教学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恶和逃避的心理,而且还丢失了劳动课的内涵。每一门课程都是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而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而实践则是对理论的检验。劳动课也是如此,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检验。然而这十所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主要集中于理论的学习,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较少,这使得只有在实践训练之中才能体会的劳动观念、习惯和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的学习,通过空洞的说教来培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5)评价体系的缺失

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将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对课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对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结果进行评价。其次,在评价方法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注重劳动结果的展示,忽视学生的劳动学习态度、劳动学习过程方法和学生的发展。第三,没有一套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没有明确的指标和方向。

三、遂宁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改善策略

(一)教育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教育部门的保障是确保劳动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教育部门要将劳动教育制度化,落实到每所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统筹教学安排,确定劳动教育的最低课时,保证其每周至少1课时,各学校严格执行,不可占用和取消等,使学生的劳动课程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其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监督与管理。一方面,明确学校的责任主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考核体系之中,并定期对各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校的政策指导,避免某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误入歧途,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后,教育部门要为各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所需的场所和物资。

(二)学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加大对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根据本地区特色和学校优势,开发多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劳动校本课程。例如:烹饪课、家政课、手工课、园艺课、社会服务等多种类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校内外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第二,学校劳动课程需要统筹安排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主题和内容、合适的教学场地和教具等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劳动课程,总体呈螺旋上升。课程设计要突出实践性,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生活,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第三,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一方面,学校不仅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还可以举办各种实践比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增进学生劳动态度、知识、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劳动教育的小天地。第四,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关注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劳动过程情况与劳动成果等方面,并将其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中;评价对象要多元性,教师、家长、同伴和学生自己共同参与评价。

(三)建立高素质劳动师资队伍

首先,加强对劳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为劳动教育课堂注入新鲜而有活力的内容。一方面,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定期举办教学比赛、优秀课程示范观摩、区域教研活动等,使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的优秀劳动者到学校开展讲座,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相关劳动组织合作,聘请各行业中优秀劳动者担任学校的劳动课程实践教师,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6]最后,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师培训体系,让每一位老师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创造性地开发本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接触、体会劳动。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优化教育环境

社会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社会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使得劳动教育主要依托学校教育发挥功能,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劳动教育成效甚微。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挖掘并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机会。通过这些社会教育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提前适应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提升其思想认识,磨炼其精神品质,养成高尚的劳动情感及劳动认知。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