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2023-08-26 21:50李斌黄雪芳邱慧陈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李斌 黄雪芳 邱慧 陈云

摘要 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检疫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分析了植物检疫学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结合“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探索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融合育人思政体系,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结合;提出了完善教学顶层设计、优化整合育人资源和健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等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方针的课程建设展望。

关键词 三全育人;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6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3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Plant Quarantin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LI Bin,HUANG Xue-fang, QIU Hui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plant quarantine” i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plant quarantin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was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combining “theore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diversifi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construct a ful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the full-staff education, the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fully implement the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policy, such as improving the top-level teaching design,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erfecting the multi-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Plant quarantin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各种文化、观念和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更加富有挑战性[2-3]。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高校应坚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重要载体。抓实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真正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渠道。在形成“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和义务[4]。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传授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相关的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关于植物检疫法规、植物检疫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植物检疫的起源与发展、法律法规、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检测技术等内容,具有国际性、法制性、技术性和实践性[5]等特点。该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植物检疫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检测技术,具备检疫处理及疫情监测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坚定学生为“三农”、懂“三农”、愛“三农”及服务“三农”的初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投身植物检疫事业以及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浙江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为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开展了思政探索。笔者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1 植物检疫学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强调,高校应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特色、不同课程的特点及育人要求,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传授中,使得高校自然科学相关课程更具有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引领性,能够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放性要求[6-7]。植物检疫学课程的研究领域与生物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物入侵防控高新技术等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投身植物检疫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检疫学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植物检疫事业需要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忠诚的政治品格。植物检疫工作者们肩负着守护国门、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职责。因此,在植物检疫学课堂上,应提升学生对中国和国际植物检疫的认知,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个自信”,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恪守对党和国家忠诚的政治品质。

植物检疫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当前新冠疫情流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正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市场,全方位的国家竞争使国家安全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安全并不仅仅指领土、政治和军事安全,而是包括生物安全(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境和生物技术)在内的综合安全。植物检疫不仅是构筑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利剑。

植物检疫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手段。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植物检疫作为预防性植物保护措施,不仅关乎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而且是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专业课教师以国门安全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植物检疫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学生应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自信。

2 “三全育人”视域下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植物检疫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重视教师队伍“主力军”、优化课程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学方法的思政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体系(图1)。该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为中心,将师德养成贯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从广度、深度和温度3个维度拓展专业课程,选取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案例,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感受植物病害防控的生态观和安全观。

2.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高校教师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是“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主力军[8],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要素。做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需要做到以下方面。①专业课教师应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部分教师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关联不大的想法[9],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或将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地加和,机械地将思政内容安排进课堂[10]。然而,课程思政关乎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专业课教师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会议精神,重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一体化。②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德育政治素养。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才能在教学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4]。专业课教师除了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应当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信仰,不断加强自身价值观建设,并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全身心倾注于教学育人,勇担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③学校应针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开展相关的培训,同时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帮助教师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方向指引,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育人水平。通过名师课程思政研讨、示范思政课观摩和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使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及思政功能,推动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及改革的意识,立足教师潜心育人的职责使命。

此外,全员育人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而且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等承担育人责任[11]。植物检疫学课程在组建育人团队时,全面考虑了不同育人主体的特征和要求,除了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外,还邀请了学院团委书记对课程中“新时代植物检疫人的历史使命”进行解读,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并针对课程中不同章节模块,设计不同的育人内容,深入推进全员育人的落实,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2 结合“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植物检疫学专业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4个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严谨贴切、适量得当,并选择合理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有效实现育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该课程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2.2.1 以课堂育人为主渠道,在植物检疫学课程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植物检疫学研究内容包括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危险性等进行分析研究、检疫法律法规、检验检测技术及检疫处理技术。该课程是一门与法律法规、贸易、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因此,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元素来源广,可按章节顺序,结合重要历史事件、新闻报刊、时事热点等挖掘思政元素。植物检疫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实际案例的支撑与推动[12],专业课教师可针对一则小事件、小新闻进行加工和提炼,以微案例为思政触点有机融入专业知识。

在植物检疫法规部分,以植物检疫防疫相关政策法规为切入点,让学生熟悉法律条例,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在课堂上引入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安全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并重视生物安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科普欧盟植物检疫法规方面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在欧盟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及欧盟对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视,因此欧盟的检疫立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修订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及时了解植物检疫法规动态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可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违规的风险,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植物检疫法规对于保障农产品对外贸易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在植物检疫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部分,结合植物检疫学学科进展,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我国是如何从以前我国植物检疫机制不健全导致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的局面发展到现今我国植物检疫工作走上健全的法制轨道,成为筑牢国家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通过历史上我国利用日本低息贷款购买日本机床,但因为植物检疫知识浅薄而使松材线虫传入我国,从而造成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的典型案例,警示同学们科教强国、科技兴国的重要性;以“如何实现农业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十大工程技术难题为案例,让同学们清楚认识到尽管我国检验检疫事业从监测到防控都发展得较为成熟,我国的检验检疫技术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当前我国在植物检疫监测预警和防控方面仍然存在难点和技术瓶颈,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动态,提升学生对有害生物入侵防控研究等高新技术的认知水平,并提升学生对全球生物安全的挑戰和对策的分析水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检测技术方面,围绕植物检疫技术的发展,加强学生“四个自信”,提升学生对植物检疫使命担当的认识。通过我国运用分子技术证实美国光肩星天牛并非中国传入,为我国挽回经济损失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这是我国植物检疫科技水平在中美贸易战中的一次有力展现,从而强化学生苦练专业本领、为国争光的意识;通过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印度尼西亚等60余国,造福世界人民的案例,告诉学生正是因为检验检疫部门运用先进的分子检测技术手段解决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检疫争端,才能将杂交水稻推广至全世界,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检疫常用的现代分子检验技术原理与方法等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介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朱水芳团队在国家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境防御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比如该团队运用交叉学科方法率先将分子生物学引入检验检疫领域,找到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打造世界植物病毒种类全覆盖的芯片筛查技术,使我国的检验检疫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介绍植物检疫专家的故事部分,结合新时代植物检疫人的成长历程,讲述国门生物安全守护者们的动人故事,挖掘他们成长和科研经历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比如我国植物检疫专家梁忆冰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为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奔忙,带领团队收集检疫情报信息,供国家有关部门使用,年近七旬的她仍在参与检疫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工作[13];朱水芳研究员为提升新时代国门安全治理能力的具体做法提出了详尽的建议,并带领研究团队在检验检疫科研领地创新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科技的综合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把握“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深刻内涵,同时教育学生学习植物检疫专家们刻苦钻研、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以及心无旁骛、专心治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海关新青年从检疫业务小白到主动承担并快速成为业务骨干的追梦故事,激发学生对植物检疫事业的热爱,鼓励学生投身并奉献于植物检疫事业,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2.2 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强化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自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1]。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外相关专业资源,通过实地参观、实践调研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课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持续唱响思政教育主旋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带领学生参观海关,让学生了解海关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内容,观看海关关员在国门生物安全把关及监测中捕捉到的动植物标本,体验生物安全监测环节,还可以通过查获案例解析、海关监管工作犬现场演示等活动表现海关新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同时开展“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思政微课,学习海关关员勤勉敬业、忠诚履职的职业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使命担当。另外,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参观海关的过程中向学生普及个人物品“海淘”、留学生行李物品等相关政策,并巩固海关通用规定、禁限物品等专业知识,牢固树立严防外来生物入侵的理念,做好国门安全教育。

组织学生到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检疫部门进行参观交流,带领学生了解检疫局的相关工作流程、参观检验检疫实验室及大型检疫设施、学习动植物检测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检验检疫工作有全新和直观的认识,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要以检验检疫部门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榜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树立行业报国之志。另外,可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帮助有意向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同学到相关单位进行7 d左右的岗位深度体验,引导学生在实习中找准职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

鼓励学生将植物检疫学知识与“国家生物安全”“坚守三农初心”等相结合,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比赛,或参与外来入侵植物检疫及综合防控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让学生在科研实践等课外活动中运用日常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科教与思政结合的协同育人效果。

2.3 探索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

教学内容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14]。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上,应摒弃生硬式说教,防止学生出现“不愿学”和“不爱学”的排斥心理。应探索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提倡采用多元化方式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1 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教学。

利用钉钉+智云实验室平台,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共享。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教学环节,打造“互联网+思政”智慧课堂。课前,教师可提前到教室展示与专业相关的时事要闻(如中国海关发布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的公告)等,引发学生对生物安全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生态观和安全观。课中,运用翻转课堂、PPT汇报、小组典型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协作法和引导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个性化学习[15],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利用个性化教学设计以及丰富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图片、影视资料等),为学生配置个性化学习方案和学习资源,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课后,教师还可以将案例分享至线上平台,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比如在学习检疫法规相关知识时,上传国内外农产品相关贸易争端案件或国内检疫相关执法案件,让学生分析案件中涉及的法规、检疫流程是否正确和规范,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课下将优秀植物检疫专家的事迹、报道推送給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爱党爱国、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为民意识。教师也可以就“植物检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物进化给植物检疫带来的挑战”等思政话题要求学生撰写相关小论文,并将优秀范本分享至课程群中共享[16],形成多元化“课前—课中—课后”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

2.3.2 邀请知名专家和优秀校友代表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邀请海关和国内植物检疫专家来校参与课程建设或举办讲座,介绍我国植物检疫现状以及当前国内外检疫形势,也可以讲述专家深入国内外植物检疫一线开展调研的经历、或有害生物入侵机制及植物检疫技术等研究进展,甚至直接参与部分章节讲授。在讲座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悉心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17-1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水平。此外,邀请身边已经毕业、参加植物检疫工作的优秀学生来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开展“我用青春为祖国站岗”思政微课,讲述自己在海关青春向党、坚守国门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科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植物检疫实践进展,强调海关总署对于提升“一带一路”海关检验检疫国际合作的职责作用,引导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发展的“大我”中。

2.3.3 以实地教学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实地参观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标本展览台,向学生介绍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外来生物入侵事件,比如广东一到下雨天就会出现的非洲大蜗牛、各地大面积出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全球公认百种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红火蚁等。一边参观一边向学生介绍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及常见的检验检疫、监测技术等。同时,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其中,向学生强调生物安全没有国界,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守护国门生物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要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3 植物检疫学课程建设展望

3.1 把握学科前沿趋势,完善课程思政教学顶层设计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动态性学科,教学内容应全面反映学科内涵和最新的植物检疫发展动态。因此,教师可以经常登录海关总署和各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官方网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法律法规变动情况[19],并对近年来新发生且危害严重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兴的检疫手段技术进行相关介绍,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思政案例素材。针对不同的章节,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模块,明确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学时、方法以及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展现和时间要求[11]等,抓住体现专业特色这一关键点,引入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重要思想和思政元素,并针对性地融入课堂互动与讨论、课后案例分析与文献检索等全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彰显感染力,完成教学设计的优化[20]。

3.2 强化科教协同意识,优化整合育人资源

育人资源既包括育人主体,又涵盖育人渠道、育人载体等,这些资源充足且能实现良性联动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保障[21]。因此,为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机制,高校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育人工作,让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社会实践等平台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22],发挥多元主体在育人工作上的协同效应,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微思政”协调育人模式[23]。通过优化、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育人要素,充分聚焦“如何更好育人”这一主题[21],促进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3.3 健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植物检疫学课程传统的考核评价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为主,但难以掌握学生专业思政教育的成效。因此,针对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形式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外,还应增加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考核,建立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教师可以引入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在课堂发言、课后作业中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选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并依此评价学生内心在接受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前后发生的变化。此外,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增设能够评价学生思政成效的论述题[24],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取向及知识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伦理规范分析、理解与认同情况的考核[25]。教师自身也应针对学生的表现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研究,探讨更高质量的教学材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式发展[26],使学生在接受思政育人后的思维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教师可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真正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面向“十四五”发展、新一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及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工作抓手,也是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切实履行好教师职责,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以更强的责任感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教学教研能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规划。在挖掘育人元素方面,高校教师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积极打造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引导高校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要素,担负培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回归教育初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9(01).

[2] 南亚娟,苏玉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J].理论导刊,2018(9):96-100.

[3] 农毅.高校意识形态与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6(5):129-132.

[4] 王海光.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教育,2019,8(3):96-99.

[5] 黄妍妍,潘俊鹏,陈小飞.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96-97.

[6] 丁西泠.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取向[J].高教学刊,2020(2):159-161.

[7] 邵路才,才晓茹.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24):85-88.

[8] 王海光.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学案例设计[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4):72-81.

[9] 吴普特.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 面向未来农业推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6.

[10] 尹雪娜,杨珊珊,徐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8(12):96-98.

[11]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4):265-270.

[12] 刘承兰,许小霞.案例教学法在《植物检疫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环境昆虫学报,2016,38(4):874-876.

[13] 华静.梁忆冰的大写人生[N].中国国门时报,2013-11-01(005).

[14] 李玉,刘淑艳,孙文献.新农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48-153.

[15] 孔令润,潘丽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4):162-164.

[16] 戴昉纳,宋其圣.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化学课程思政案例构建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3):59-64.

[17] 易鹏,石定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9-76.

[18] 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0-33.

[19] 李惠霞,胡桂馨,李焕宇,等.“植物检疫学”教学改革思考和实践: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74-76.

[20] 闫静.课程思政視角下高校档案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以“档案管理学”为例[J].山西档案,2020(6):103-111.

[21] 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103-106.

[22] 王琪,章天金.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10(10):10-13.

[23] 朱丽霞,周晶容.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路径探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1,34(5):72-76.

[24] 韩艳翠.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税收实务为例[J].对外经贸,2022(1):127-130.

[25] 何润,陈理宣.试析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63-65.

[26]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基金项目 浙江大学卓越教学岗项目(2020B);浙江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2043)。

作者简介 李斌(1978—),男,安徽望江人,教授,博士,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8-29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