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章草图景略观

2023-08-28 06:02周鸿鹏
中国书法 2023年4期
关键词:章草碑学书风

周鸿鹏

章草、今草、狂草构成了草书的完整体系,章草作为今草与狂草之先导,盛行于东汉,至魏晋、唐、宋每况愈下;元代赵孟頫倡导复古之风,经明代宋克等书家一道努力,章草一度重返书坛,清代又呈式微局面;进入清末民初,政治的高压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深厚的文化积累与自由的文化交流同步,使得书法发展呈现自由化与复杂化,章草在这个时期再次复兴,随之涌现出一大批以写章草为主的书家,如沈曾植、王世镗、章炳麟、罗复堪、卓定谋、林志钧、王秋湄、周肇祥、余绍宋、马一浮、钱玄同、王蘧常、刘延涛、郑世芬等,冷寂已久的章草被重新认识,没落的局面发生根本性改变。

章草自初创起就属帖学一脉,然民初延续清代『碑学』运动,加之考古界带来新出土的文献,使章草取法不再是单一的帖学,而是在碑学与帖学的双重轨道上传承与创新,形成碑派与帖派两条基本路线。以碑派为代表的主要书家有沈曾植、王世镗、罗复堪等人,风格偏质朴刚健、古拙浑厚;以帖派为代表的书家主要有钱玄同、余绍宋、沈从文等人,风格偏纤柔绮丽、疏放妍妙。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诸多章草大家中,王蘧常出碑入帖,实现了碑帖融合。

在碑派章草书家中,沈曾植是首位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是扛起衰弱二百余年的章草大旗,其书风演变主要分三个时期:一九一〇年以前以帖为宗,以晋人行草、黄庭坚、米芾为主要取法对象;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二〇年由帖入碑,向张裕钊、包世臣取法,在这期间,沈氏对《流沙坠简》的临习直接奠定了他晚年书风的基础;一九二〇年之后形成自己的面貌,达到巅峰。

故沈曾植碑派章草书风的形成得益于由帖入碑的书学渊源,他以方折、艰涩、中实的碑派线条书写章草之形,以碑版之质古与草书之流美相互融合,强化了线条的流动性和节奏感,最终形成醇古奇肆的面貌。沈曾植的碑派章草价值在于拓展了清代碑学的书体范畴,接续了元明章草,同时也对书法史演进与中国新旧文化变革作出回应。

有『三百年来笔一支』美称的王世镗,是继沈曾植之后在章草领域取得突破的书家。他长期生活于汉中地区,有向汉碑原石取法的优越条件,故其章草胎息于汉隶,笔多波磔,尤其是横画起收处犹存隶意,别具一格。王世镗还对《爨宝子》用功尤勤,得碑刻精髓,为其碑派章草的创变奠定良好基础。与沈曾植章草相比,他的用笔多方劲朴厚,锋芒多外露,整体上更趋于方峻,透露出野逸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久居深山,未曾听闻方家高论,作品不免略带乡野气。但这并不会对其书法成就形成阻碍,相反,这种放纵不羁的感觉,使其书风更显淳朴闲适,一派天机,形成与其他书家不同的书法品格。《与母房太夫人行述》是王世镗晚年成熟风格的代表作,金石气浓郁,只是并未达到人书俱老之妙境,这与他生命短暂,仅活了六十五岁有很大关系,他在艺术上的才情还未被完全挖掘。

在沈曾植、王世镗等碑派书家的影响下,罗复堪将碑派章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章草得力于隶书与北朝碑版,浑厚敦朴,气势开张;罗复堪还受其师康有为影响,遍临汉魏六朝碑版,对碑派书法进行了深度学习,因而笔力劲健,古雅凝重,意韵深厚,将其称之为碑派章草大家当之无愧。

此一时期,碑派书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帖派书风也进行着积极探索,代表人物有钱玄同、余绍宋、沈从文等。

钱玄同是帖派章草书家队伍的中坚,并且作为文字改革的先锋,一度引领着中国文字的改革走向。在这种背景下,其章草艺术是与其文字改革观念相适应的,提倡将章草中的异体、偏旁等有歧义之处进行规范化处理。钱玄同章草以《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等经典法帖为根本,亦师法沈曾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章草最大的特点是字字独立,弱化牵丝映带,结构左右开张,横向取势,富于隶书意味,这是他与同时代其他章草大家的显著区别。钱玄同的章草具有浓厚的学者气息,他一方面践行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并未偏离书法以实用为主的本意,但是这种探索并不适合书法的长久发展,遂难以持续。

余绍宋也是帖派章草的代表书家之一,他的章草以帖学为基,综合『二王』书风和正书底蕴,兼以晋人草法,简化波磔,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取法构成了余绍宋章草创作实践的独到之处。余绍宋在中年时期受碑学影响,开始着意于北碑,但最后又复归于帖学,故碑学并未对其帖派章草造成过多影响,最终确立以『二王』帖学为主要面貌的个人书风。作为学者型书家的余绍宋,他的书法审美倾向于平和沉静,不同于碑派书家的个性张扬,追求奇崛。余绍宋章草书功力雄厚,劲健秀媚,显得严正而规矩,只不过偶有显露馆阁体之风,并且过度追求格调,缺乏性情的表现,最终导致个人书法面目并不突出。

沈从文不仅是文坛翘楚,在书法上也有相当造诣,他将帖派章草推向更加儒雅的境界。沈从文章草更多是从元明书家中取法,伴以简牍风韵,在他深厚的文学底蕴的支撑下,书风洒脱自然,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干净纯粹。沈氏章草呈现出清新淡雅的姿致,在用笔上不强调厚重感,显今妍面貌,这是帖派书法的显著特征,与碑派章草的奇肆开合形成鲜明对比,在个性的表达上稍有不足。从其书作来看,尽管他并未过多从北碑书法中取法,但并不显柔媚软性,虽未脱元明气息,却更富于雍容气象,这是他的章草能够在大师如云的民国得以立足的关键。

民国章草书家,要么以碑派显,要么以帖派称,而王蘧常开近代章草碑帖融合之肇基。谢稚柳评价其曰:『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來一人而已。』王蘧常以沈曾植为师,书风高古朴茂,用笔纯为中锋,线条厚重有力,这显然得益于其深厚的魏碑功底。之所以呈现新境,首先是王蘧常未与沈曾植一样执着于北碑的方笔侧翻,以中锋代替侧锋,整体更显圆融厚重;其次是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相结合,使该时期章草面目为之一变,与沈曾植、王世镗的碑派书风形成对比,在方折之中寓圆融,深刻践行了康南海的『融碑铸帖』论。王蘧常书作甚多,而最值得称赞的是其手札,不仅可以窥见其各个时期的书风变化,最重要的是其佳作大都集中于此,经八十余载书法探索,终成卓然独立的『蘧草』。

民国章草一方面承袭了清代后期形成的以碑学为重的书学观念,这种观念促使碑派技法向草书渗入,并实现民国时期章草的复兴,形成带有浓郁碑意的章草新风;另一方面帖派章草也从未中断民族传统,艰难前行。在众多民国章草名家中,沈曾植身先士卒,为后世开启北碑与章草融合之风气,但并未至大成之境。其他章草书家要么囿于帖学范围,要么多得碑学沾溉,与碑帖相融的境界相去甚远。只有王蘧常实现了碑帖融合,他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当然更离不开其师沈曾植的耳提面命,在碑派章草与帖派章草的矛盾关系中找到了融合的平衡点,其书学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

在草书体系中,章草历史渊源最为久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却并未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历史地位,幸得民国书家青睐,再次复兴,改变了千余年来草书创作今草盛、章草衰的格局。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猜你喜欢
章草碑学书风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