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混合+对分”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8-30 07:16
科教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讲授环节教学模式

方 垚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近年来,在我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所高校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包括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尽管多数高校开展了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改革,但学生仍然难以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在创新创业课堂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以致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关键命题。

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一部分课程由教师向学生面对面讲授,一部分课程则是学生在线上教学平台自主完成学习。该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组织、管理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线上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于如何加强连接线上线下两个课堂,学者和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目前,一些教师在课程中将线上线下混合与对分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构建“混合+对分”模式,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将线上线下贯穿起来。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 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该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课堂讲授,一半由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一推出就得到了很多师生的认可,其不仅改进了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探索构建“混合+对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创新创业课的教学形态,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该课程的育人实效。

1 “混合+对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对分课堂也被称为PAD课堂,主要包含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课堂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对分课堂的形式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指在课内直接提出对分讨论主题,教师讲授后,学生当堂开展讨论;而隔堂对分则是前一堂课中提出对分任务,由各个学习小组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讨论准备,在下一次课内进行分享。“创新创业基础”这门课的线上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包含实战演练、小组讨论、商业计划书设计等任务,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考虑到线下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主要采用“隔堂对分+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基于此,教学模式构建如图1。

图1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对分+混合”教学流程

1.1 课前准备

对分课堂的课前准备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规划、班级学情分析、线上资源建设等。课程规划方面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根据教学周期和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内容切分与整合。教师需要按照具体时间安排,将对分活动合理地穿插到教学之中。在班级学情方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创新创业基础”一般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和学习背景的学生学情差异较大,因此,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能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等等。根据学生学情,教师可在正式上课前确定好具体讲授内容的深度、难度,以及考核难度等等。其次,为适应对分的要求,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大班教学中一般每组以4—6 人为宜,整个学期小组人员保持稳定,并固定教室座位,以便开展课堂合作与讨论。大班分组可直接按照学号或专业进行分组,容量较小的班级可以根据性别、专业、学业成绩等进行均衡混搭,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团队不同背景学生的优势。在线上资源建设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使用学习通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首先,需要提前建设课程所需的视频、文字资料,尤其是供学生讨论的案例素材。教师也可以增加线上互动小游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在线上平台将学生小组划分好,并设计好学生小组讨论记录所需要填写的表格,每次学生的讨论记录可以直接上传至线上,方便教师监督学生的对分过程,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此外,教师也应在学习通上传课件和教材,方便学生日常查看和复习。

1.2 课中实操

1.2.1 课堂讲授

由于在对分课堂中有一半的时间要分给学生做课堂互动,教师讲授时间相比传统课堂要减少一半,因此要坚持“精讲留白”的原则,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讲授的内容更加凝练紧凑[2]。在“创新创业基础”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主要按照“知识框架串讲—重难点精讲—对分任务布置”三个步骤进行课堂操作。以第三章“产品创新”为例,在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串讲的内容为“什么是产品创新—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设计新产品”。其中,重难点内容为学生掌握设计新产品的思维与路径。在串讲中,首先,教师对产品创新进行基本概述,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定义、来源、分类等;然后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创新的内容与形式;随后,教师结合案例,举例说明新产品的创新路径与方法。在讲授中,教师要积极探索适用于“创新创业基础”的教学方法,例如增加“思维导图”、课堂游戏、抢答、“复盘”等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寓教于乐。同时,课程应尽量选择经典案例,或是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如阿里巴巴公司的创业经、校园创意书店、本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策划案例等。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花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布置对分任务,任务主题为“针对某品牌普通型耳机进行创新性设计”。任务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从“产品描述、创新拟解决的问题、客户分析、产品的使命与愿景”四个层面,对耳机进行创新性设计。小组应在讨论过程中,记录成员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将整理好的设计方案按照条目填写在表格中。

1.2.2 内化吸收环节

内化吸收环节,也被称作“虚拟课堂”,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该环节更注重学生的个体自我掌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回味、消化、吸收和反刍,并实现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在实操中,学生主要需要完成线上“闯关”、课程答疑、讨论准备。线上“闯关”主要是基于学习通的闯关模式,在该模式下,每一章节都根据课程安排设计若干任务点,笔者所讲授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任务点一般采用“视频+问题”的形式,在“产品创新”这一章节学习中,教师根据章节主题,为学生分别布置“产品创新构思要点”和“故宫文创产品案例”两个视频,学生需要看完教学视频,根据视频回答完相关问题,才能进入下一章的学习。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对于内容相对简单的章节,“闯关”主要采用客观题目,直接由电脑阅卷评分;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则可采用主客观题目相结合的方式,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在商业活动情景下的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通后台直接查看数据,实时了解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作业加以指导。课程答疑主要是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直接在学习通线上讨论区提出,由教师统一进行解答。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可对提出优质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讨论准备主要是指学生要对下一次上课的对分讨论进行提前准备,本章节中,围绕“对某品牌普通型耳机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对分任务,同学应根据课程中的重难点,了解该耳机的外观、基础性能、应用场景等,通过材料收集、思考整理等方式,形成自己的想法,以便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展开交流。

1.2.3 课堂讨论环节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教师负责引领、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学”转变为“导—学”,学生从课堂讲授环节的“要我听要我学”,转变为内化吸收环节的“我要学我要悟”,以及讨论环节“我要交流我要分享”[3]。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作为讨论、分享者,其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在讨论环节,课程开展的核心步骤是“小组讨论—小组课堂展示—课堂提问—教师总结”。首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所有成员把自己线上内化吸收的成果进行简单展示,随后小组内部开展讨论交流、质疑、完善整体思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情况,并把讨论的最终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形成一份简明扼要的发言提纲。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适当介入,积极指导,并督促组内所有同学参与讨论,避免学生游离于讨论之外的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亮考帮”来开展讨论,也就是组员可以“亮”出自己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大、最有感触的内容,“考”一下组员是否了解掌握自己已经弄懂的问题,请求组员“帮”自己回答一下自己遇到的难题。通过这种“亮考帮”的方式,组员能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讨论中,小组还需要推选组内发言人上台进行展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每次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4—6 个小组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限制为4—6 分钟,小组展示的总时间控制在20 分钟以内。整个学期应确保所有小组都有轮流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展示时,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展示后,所有同学都可以对展示小组进行提问,参与提问的同学可以获得加分。给提问的同学加分是为了确保当堂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最后,教师对小组展示进行回顾和总结,指出各小组展示中的亮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以“产品创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首先,学生可根据前一环节的视频学习、资料收集所获取的知识,围绕产品创新方式、产品创新案例、创新思维的误区等主题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感悟,运用“亮考帮”,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随后,针对“耳机创新性设计”这一对分任务,组员提出自己的具体想法和设计,共同修改整合,形成最终方案,并将整个讨论过程记录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在思维的碰撞中开阔视野,学习创新方法,锻炼创新思维。

2 课后考核

对分课堂主张弱化一般课堂惯用的终结性考核,强调加强过程性考核,主张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这样一来,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在平时课堂参与和作业上下功夫。如果仅靠期末“临时抱佛脚”,大量死记硬背,是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的。“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又需要学生大量参与讨论、设计、评价,进行头脑风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该课程十分注重平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因此与对分课堂重过程的考评方式十分契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总评成绩100 分,其中期末考试占20 分,平时成绩占80 分。期末考试一般是结合课程重难点的两道开放性论述题。平时成绩是由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共同构成,其具体分值构成如图2 所示(p87)。

图2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构成方案

在个人平时成绩考核中,操行成绩占5 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上课纪律、个人品德等的考查,缺勤一次扣2分,迟到扣0.5 分,破坏课堂纪律酌情扣分,缺勤三次以上直接取消学生的期末考试资格。线上“闯关”占25 分,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组成绩中,小组发言评分是针对对分环节中小组上台发言的表现,占15 分,其评分维度包含内容丰富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运用能力等。讨论记录占15 分,是指学生的对分讨论记录,该记录能体现所有组员对于对分任务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各组需要在每次对分活动结束后在线上提交。商业计划作业占20 分,该作业一般是在学期中后期布置给学生,由小组共同完成,学生需要根据课程所学内容,构思一个具体项目,从产品(服务)简介、市场分析、运营模式、财务计划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写一份完整的计划书。该作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也能为学生日后在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自主创业或企业实习打下基础。

3 “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运用“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学生给予了较好的反馈与评价。同时,笔者也意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具体来说,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3.1 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将“混合+对分”应用于创新创业课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的理念,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听讲、查阅资料、讨论和展示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习惯、能力来自主调整自己的线上学习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个别学生“掉队”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教师应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监督和引导,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教师应不断优化对分内容和教学流程,切实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3.2 加强整体化设计,实现教学环节贯通

实施“混合+对分”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注意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分课堂中课堂讲授(P)、内化吸收(A)、课堂讨论(D)三个环节的紧密连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课程的整体化设计。教师要立足对课程的总体性把握,根据教学目标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盲区,确保“教”与“学”环环相扣。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进行系统性、精细化的设计,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融会贯通,尽量使教学过程呈阶梯式逐步过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

3.3 注重全过程考核,切实提升课程实效

过程性考核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将深度学习和自主探索贯穿整个学期,如此,学生也不必在期末花费大量工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4]。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全过程评价包含个人和小组两部分成绩,并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既有线上自主学习的评价,又有线下课堂参与的考核。这种评价方式更具有全局性,也更加精细多元。同时,为了实现考核的客观公平,也可探索采用教师评分、小组互评和组内互评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总的来说,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混合+对分”教学模式,实现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在该模式下,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管理学生参与所有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讲授环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