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本科生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认知及需求调查

2023-08-30 07:16李志东柴星星李华文张晓敏
科教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动物学医学院校本科生

李志东,柴星星,许 训,李华文,张晓敏

(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 东莞 523808)

实验动物学是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人类解释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衰老及死亡和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许多生命科学新知识的获得、医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临床治疗的新途径、新药研发及其临床前应用与安全性的评价、重大传染病的病原溯源、疫苗研发等方面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往往先利用实验动物作为人体实验的替代,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延缓衰老,促进人类健康。“实验动物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动物实验已成为医学课题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实验动物在更广泛意义的科学研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物实验技术成为现代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4]。

近年来,实验动物各领域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面广,与科研联系更紧密,仅靠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5]。当前,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实训,提升大学生自主科研水平是推动医学院校夯实科研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课程从科研设计与应用的角度对“实验动物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以提高本科生科研认知,激发本科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从而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了解医学院校本科生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的认知与需求,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或优化“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设计

课题组在查阅相关文献并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本科生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认知及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共20 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参与科研情况、对课程的认知及需求情况等。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设计问卷生成二维码,通过微信平台发放问卷,统一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向研究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申明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调查数据仅用于教学研究,消除研究对象作答的顾虑。共发出调查问卷1044 份,回收答卷1044 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44份,有效率100%。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044 份调查问卷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接受调查的人数占主要部分,大四、大五年级人数占少数,可能由于大四大五学生基本都在校外;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女比例约为1:2,女生占绝大多数,且以医学生(95.78%)为主,包括医学专业和理学专业(表1)。根据研究对象的性别和专业比例,结合本校是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具有可靠性、真实性。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将科学素养培养融入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本科生认为参与科研是有意义的(96.93 %),同时有86 %以上的本科生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或生活中关注科研动态,当问及是否愿意花时间接受实验动物学科研技能培训问题时,仅有2.4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大多数本科生(71.84%)认为,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掌握科学研究相关知识是有必要的(表2)。由此可见,本科生对科研感兴趣程度普遍比较高。

表2 调查对象参与科研情况

2.3 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认知情况

除了1.91%受调查的本科生对实验动物学相关课程没有兴趣外,绝大多数对实验动物学相关课程感兴趣,其中很感兴趣的同学占57.38%,一般感兴趣的占39.08%。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本科生占98.85%,其中60.82%的本科生认为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38.03%的本科生认为该课程是大学生的选修课。如果开设“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选修课,选修完课程后可获得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培训证书,绝大多数本科生(97.89%)愿意选修,其中有53.45%本科生表示非常愿意选修。

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不清楚学习目的(2.78%),大多数本科生的学习目的基本上是明确的,67.72%的本科生是为了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培养个人科研素养,15.61%的本科生是为研究生阶段奠定基础。极少部分本科生的选修目的还停留在一般认识水平上,为了就业应聘的占3.45%,升学复试的占1.34%(表3)。

表3 调查对象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认知情况

表4 调查对象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需求情况

2.4 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需求

回收问卷中,希望更多学习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的学生占83.14%;希望更多学习动物实验设计及实验动物选择应用的70.4%;希望更多学习影响实验动物研究因素的占59.77%;希望更多学习实验动物操作技术方法的占80.56%,希望更多学习实验动物研究的基本途径的占60.82%。大多数本科生(68.68%)喜欢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适当演示讲解,参照教学课件与视频,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然后分组讨论总结”。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应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医学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所做的科学研究及接受的实验演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支持和辅助,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本科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6]。因此,建立一个适合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实验动物科学相关课程教学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设计网络问卷基于广东医科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对“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认知及需求,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动物学科研设计与应用对其自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实验动物学科研技能培训抱着较好的学习态度,较多同学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或生活中关注科研动态。②在对课程的认知方面,大部分本科生是为了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和动物实验技能,培养个人科研素养,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然而存在极少部分本科生的选修目的还停留在一般认识水平上。③在课程的需求方面,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讲解,用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人才培养新活力。此外,在提及课程比例时,本科生希望实验动物基础知识、实操训练以及科研应用等方面的课时占比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有必要在医学院校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与科研素养相融合的相关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医学院校是培育医疗人才的基地,医学大学生几乎从踏入医学院校开始就要经常与各种实验动物接触,开展各种各样的动物实验,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都从事医疗行业和医学科学研究,仍然离不开各项动物实验。如果他们在大学阶段没有熟练掌握有关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打好动物实验技术操作基本功,将来毕业后将很难胜任临床或科研工作甚至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要求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更好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尽早养成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医学问题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能主动地思考问题,使临床科学研究真正成为当代医学实践不断进步的原动力[7]。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实验动物学相关课程,提高医学学生的科研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医疗或科研工作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是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其核心是大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怎么学习、会不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操技能的培养。针对新时代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 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调查来进行学习的项目式教学模式、适当应用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参与度和教师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验动物学学科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是提升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让知识活起来。实验动物学的知识应与本科生实际的科研需要和发展需求相结合,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为大学生运用实验动物学知识分析解决今后的科研问题打好基石。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发展需求,努力挖掘、搜集和汇编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的科研需要和发展需求相关的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穿插临床或科学研究中实际遇到的应用问题,让大学生感受实验动物学与科研应用的价值,体会应用实验动物学与科研的乐趣。例如,结合课程专业知识,以案例引入实际应用问题,或者列举我国科技成就、热点事件和贴近大学生实际的生活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案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四是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让学生活跃起来。大学生科研训练已成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医学院校为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从总体情况来看,广东医科大学作为医学院校,学校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较为良好。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本科生缺乏参与实验动物科学培训及科研技能培训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使科研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学校应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和平台,更客观地体现教学成果。例如结合选修课开展科研训练计划,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为今后从事科研或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动物学医学院校本科生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动物学
动物学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动物学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