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探索与资源配置
——基于文献的考察

2023-09-01 13:36杨琳
现代交际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音乐教育资源幼儿园

□杨琳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教育事业进行定位,并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1]。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开展形式。在国家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梳理、探讨学前音乐教育,尤其是乡村学前音乐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实施振兴乡村教育战略意义显著。

一段时间以来,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资源配置、音乐教学方法改革、音乐教育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其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属于最现实的问题,教育教学方法属于最直接的问题,教育发展对策属于较为宏观的问题。三方面问题综合成为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场景。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审视

“乡村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发挥着必要的美育作用,加强乡村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乡村儿童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更多音乐方面的人才;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促进音乐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建设,活跃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2]

音乐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学习、感受、体验和表达人类共同相通的朴素、细腻、高贵的情感,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学习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在歌唱活动中学习有分寸地控制和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韵律活动中学习灵活、协调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在欣赏活动中学习认真、专心地运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倾听,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学习大胆、细致、优雅、从容地表现自己,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去开展有意义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并从中形成坚持、专注、不怕困难等宝贵的心理品质。

二、乡村学前音乐教育资源及其配置

资源是乡村音乐教育的源头活水,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应用关系到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其中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的水平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

1.教师资源研究

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者们在关注各类硬件教学设施、信息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同时,亦关注到教育人力资源对于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教育人力资源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师,学前音乐教师不同于文化课教师,要求艺术综合素质较高,要懂知识、懂教育、懂人生、懂人性。付聪认为,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具备勇于创新的素质,要从实地出发,扎根专业素养,有探索精神,鼓励教师尝试各种音乐教学方法,改善学前音乐教学效果。[3]符强、龙慧、章超[4]和王聪[5]等从不同层面对学前乡村音乐教师现状进行了考察,强调了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关注到学前音乐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因为学前音乐在发展儿童天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应对教师能力构成进行规范化提升。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愈发重视,学前教师(含音乐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很多地区和园所都在教师的学历、专业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总体来看,乡村音乐教师从有到优还需要一个过程,要做相当多的工作才能实现。

从相关研究来看,现阶段农村学前音乐教师整体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音乐素养不高等问题。由于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幼儿园接纳幼儿教师的门槛变得相对低下,学历不符、专业不对口、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现象普遍存在,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不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

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学段以知识教育为主,而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因此,乡村学前音乐教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学前音乐教师人力短缺或水平亟待提升的地区,不但要弥补教育力量的不足,还要做好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规划,应做到用师资引领学前教育发展。

2.课程资源研究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有效的课程资源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从全学段来讲,优秀的课程往往融合了前沿知识与丰富学科知识,要求非常高。而学前音乐课程,尤其是乡村学前音乐课程,尚处于地方各自为政的境况,权威的资源比较少,留给各地各园发挥的空间比较大。音乐资源的选取、创作、整合都取决于地方的文化积淀和教师的音乐素养。

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具有场域的独特优势。崔璨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乡土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为目标,对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音乐形式及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影响当地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并最终建构出维吾尔族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6]

地方的、民族的资源是乡村学前音乐教育资源生产的不竭源泉。陈丹丹认为,本土艺术课程资源承担着满足本地幼儿艺术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责任,而农村本身就拥有大量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因此教育专家、课程开发者们可以将其发掘为一种优质艺术课程资源,加强对乡村幼儿的美感教育,促进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7]

农村具有原生态的、最接地气的音乐教育要素,这些天赋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乡村音乐教育课程的整体水平。此类研究在致力于丰富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探索了各地域有特色的本土艺术资源与音乐课程的结合。

从相关研究来看,乡村学前音乐教育资源总体处于一种尚待系统开发的状态。音乐来自自然、来自心灵,而乡村的音乐资源有两种自然特征:一是原生态,二是散存化。原生态是指需要对音乐资源进行乐理加工,进行教育升华;散存化是指需要对音乐资源进行发掘、梳理、精加工。

3.资源配置研究

资源放在合理的地方是资源,放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无用之物,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使资源效用产生二次生长。资源配置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调节方式。音乐教育按照投入可以分为轻投入音乐教育和重投入音乐教育。唱法唱功以及舞蹈审美等音乐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需要的外在投入不多,而大型乐器、舞美设计、场馆表演等属于高投入领域。学前音乐教育可以因地制宜、因园制宜。财力充足的地区与园所可以标准化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财力较弱的地区与园所可以在轻投入音乐上下功夫。有些园所还可以适当借用社会资源或地区内的其他学校资源,以便开展较高要求、较复杂的音乐教育活动。

林园针对乡镇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观念落后、师资匮乏、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首先,政府部门要提高关注度,加强财力、政策倾斜力度。其次,乡镇学前教师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知,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积累素材,丰富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最后,要加强民间音乐资源与本地音乐课程的融合。农村比城市更接近各种传统音乐文化,要利用这个优势,加强教学资源开发。资源配置需要成体系推进,从学前音乐资源的发掘、加工、编排到应用,通过一系列靠近教育目的的科学建构之后才会激发音乐资源的教育效应。[8]

谭美微认为,农村乡土资源的构成深刻影响着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基于调查到的材料,分析哈尔滨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幼儿园教师、校园内部管理者、校园外部支持者三个角度对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看法。学前音乐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配置需要园内园外两个空间场行为主体的有效协作,学前教育管理部门与幼儿园应该尝试设计一种教育与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调配的代偿机制,使得园所与社会可以实现音乐资源运行方面的良性互动。[9]

三、乡村学前音乐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育要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属于教育领域的一个类属,经典的教育原理与理论同样适用。园所可以创设相应教育场景便于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自觉运用学科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乡村音乐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是“诉诸情感,回归人本”,认为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应自然流露出其本能的唱、跳、奏,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石爽主要研究了奥尔夫教学法在应用于农村音乐学前教育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从家长、学校设施、教师力量三个角度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1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关于孩子性情、思维、情感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旋律以外的一些东西,如辨别声音、心里独白、想象画面等。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音乐是媒介,沟通心灵与世界,沟通情感与现实。吕爽将教育资源研究与农村学前音乐教学研究相结合,探讨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是否能服务、改善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11]马磊[12]和王璇[13]则分别研究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和体态律动教学法服务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可行性。乡村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在音乐教育、乡村教育、学前教育之间探索新的生成点。往往一般化的方法是实用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乡村音乐教育离不开理论的拓展与现实的碰撞。

乡村学前音乐教育是最朴素的艺术教育,其中蕴含着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原理。有效实现学科原理的精准匹配与指导,对于实现音乐育人作用有显著影响,其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深入探索。

四、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有关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其研究内容大多以地方为例,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不同层面调查农村幼儿的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进而升华出来的产物,受现实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王光雨认为,当前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施严重落后,教师素质低,改善的方法是应当不断增加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并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持续引进人才。[14]此类型的研究还包括苏子涵和王光雨的《济南市农村家庭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张家田的《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淞的 《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吴琼的《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张会艳和曲欣蕊的《农村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李林娜的《我国西部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州幼儿园为例》等。也有一部分文章就以上研究思路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阐述、深入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张雅囡重点就促进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措施进行阐释,包括培养儿童兴趣、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15]此类型的研究还包括:谭晓玲主要分析了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突出矛盾[16];李娜阐述了传统文化特色与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融合性,提出改善农村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问题;等等[17]。

从相关研究结果来看,当前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不重视音乐教育就不会有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的重视体现在双主体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家长要重视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园所要重视音乐教育对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丰富园所活动的积极意义。乡村音乐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主体、多层面协调发力才能取得突破。从教师配置和硬件设施来看,政府的责任多一些;从教法改革与资源发掘来看,教师的责任多一些;从音乐地位提升与幼儿素养培育来看,园所的责任多一些。而不同主体之间又存在着行为结构的调节。

五、结语

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没有主客体的多向互动,没有系统内外资源与信息的有效交换,没有长效运行机制的建构,就没有音乐教育的璀璨硕果。乡村音乐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发展的思维动力。综上所述,能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从研究的热度来看,尽管有关乡村学前教育的内容已经引起学者、研究者的关注,但相比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针对乡村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仍然较少。其次,分析文献能够看出大部分内容坚持现状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总是会充分关注到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最后,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越来越具备探索、创新精神,更加关注各类新兴教学方法、各种跨维度的教育资源组合,并积极探究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总之,笔者认为,乡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正在不断向多角度、深层次、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音乐教育资源幼儿园
西方乡村音乐与中国乡村音乐发展谫论
我爱幼儿园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探析
浅谈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及其演变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