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囤麦257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3-09-02 14:40贠清峰洪清爽杨春燕李彭伟刘辰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年度河南省小麦

贠清峰 洪清爽 杨春燕 李彭伟 刘辰华

(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 漯河 46200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夏季粮食作物的80%以上。 我国小麦每年的播种面积在2 800 万hm2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口粮,其产量和品质对保证粮食安全和膳食营养等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每年仍然依赖国外进口,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小麦是夏粮主产区农民土地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产量直接影响地区粮食市场价格和农民种粮收入。 近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的小麦新品种,是大幅度提高小麦总产量和提高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囤麦257 是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利用优异的自选种质材料精心培育的优质中强筋、 高产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分别于2018 年和2022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9 年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71469.9)。

1 选育目标及经过

1.1 选育目标

目前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创新研究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优质专用品种(优质强筋、中强筋)数量不足、品质性状在地域和年际间表现不稳定、弱筋专用小麦品种稀少,存在硬度过高、粗蛋白质含量过高等突出问题。 因此, 亟需通过引进、利用国内外优异小麦种质,综合运用分子育种、品质测定、抗病抗逆鉴定等育种技术,加快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专用的小麦新品种,提升河南小麦产品竞争力,优化小麦种植结构。

1.2 选育经过

2009 年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育种团队以藁优2018 作母本、 以自选材料S37271 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历经多年选育而成。

杂交一代(F1)在科技创新基地于2009 年秋季点播,株行距为10 cm×30 cm,行长2 m,其表现为幼苗深绿、半直立,抗寒抗病,中熟,落黄好,收获后混合脱粒作为后代材料;第二代(F2)采用人工点播,株行距10 cm×30 cm,行长4 m,播种1 200 株,苗期分离严重,从中选出抗寒性好、叶绿直立的单株插标作标记,灌浆后期又根据株高、株型、穗型、抗病性和熟性及落黄选出单株68 株,收获后经室内考种保留46 株;第三代(F3)进行单株点播,其中09(3)-0-3 表现突出,幼苗半直立,抗病性好,抗倒伏,分蘖力强,落黄好,但成熟有早、中、晚3 种类型,从中选出20 株,经室内考种后保留16 株;第四代(F4)进行单株点播,株行距7 cm×23 cm,行长2 m,其中09(3)-0-3-2 表现早中熟,综合性状突出,各性状已基本稳定,从中选出15 株,播第五代(F5),其他的混收,并于同年进行株系品质分析,淘汰了稳定时间在5.0 min 以下的普通品系;第五代(F5)单株点播,株行距7 cm× 23 cm,行长2 m, 将剩余种子进行小区鉴定试验, 其中09(3)-0-3-2-11 产量较高,经过品质分析表明该品系品质较好,稳定时间在13 min 以上,是一个半冬性中熟品系,品系名称暂定为囤麦257。

囤麦257 于2014-2016 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 2016-2017 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2018-2019 年度由河南省种子站推荐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 2019-2020 年度继续试验,2020-2021 年度推荐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 囤麦257 于2017 年完成河南省品种审定试验程序, 2018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1),于2021 年完成国家品种审定试验程序,2022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27)。囤麦257 于2018 年、2019 年分别通过陕西省、 安徽省同生态区引种(引种号:陕引麦2018013、皖引麦2019032)。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囤麦257 属弱春性偏冬品种, 全生育期223.3~228.9 d,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片细长,叶色深绿。 春季起身拔节较早、两极分化较慢,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7.2~85.8 cm,成株期株型较松散,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旗叶上冲,穗下节较长。较耐后期高温,熟相中等。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赤霉病粒少。 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5.5 万穗左右、 穗粒数30 粒左右、 千粒重46.5 g 左右。 该品种分蘖力强、繁茂性好、穗层整齐、越冬性好。

2.2 品质检测

2018-2020 年?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品种区试品质检测, 蛋白质含量15.6%、14.40%, 湿面筋含量33.8%、33.6%, 稳定时间8.6 min、11.1 min, 吸水率57.0%、59.0%, 最大拉伸阻力552 E.U.、503 E.U.,拉伸面积104 cm2、101 cm2,籽粒容重813 g/L、836 g/L,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

2.3 抗病性

2015-2017 年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中感或高感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

2018-2020 年度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慢条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中感或高抗纹枯病。

3 产量表现

2014-2015 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C 组区试,10 点汇总,平均产量7 752.0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减产0.16%; 2015-2016 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 组区试,12 点汇总,平均产量8 188.5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5.10%, 极显著; 2016-2017 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5 点汇总,平均产量7 369.5 kg/hm2, 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 增产4.8%;2018-2019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8 700.1 kg/hm2, 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3.17%;2019-2020 年度继续试验, 平均产量8 400.3 kg/hm2, 比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3.33%;2020-2021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67.6 kg/hm2,比对照淮麦40 增产3.31%。

4 栽培技术

4.1 种植区域

囤麦257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的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 江苏和安徽两省沿淮河和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4.2 播前准备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秸秆还田。 秸秆要粉碎均匀彻底,对于成堆的秸秆要进行人工撒散,防止秸秆覆盖过厚影响出苗。

整地前要及时结合施用微生物肥和有机肥进行深耕,深度以打破犁底层(30 cm,可每3 年深耕一次)为原则。 土壤墒情适宜时施入化肥,旋耕2 遍,平整后要达到播种要求。 施用氮、 磷、 钾肥有效成分比例一般为1∶0.5∶0.8 (即每亩施用纯氮14 kg、 纯磷7 kg、纯钾10 kg、硫酸锌1.5 kg、硫酸锰1.5 kg),有条件的也可测土配肥。 一般整地前亩施复合肥(15∶15∶15)50 kg,同时配施土壤处理剂防治地下害虫。 施肥时为保证土壤肥力均匀一致, 化肥人工掺匀后可进行机械撒播。

旋耕后用平齿耙将土壤耙透压实, 耙出的秸秆人工清出地块。 整地要均匀、没有明显坷垃,旋耕地块做到上虚下实,有利于根系下扎[2]。

4.3 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 h 左右, 尽量不晾晒在高温的水泥地和柏油路面上, 然后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 并在闷堆后晾干, 以备播种。 此措施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提高发芽势,培育壮苗。 适宜播期为10 月15-25 日, 晚播可推迟到11 月上旬。 适宜密度在18 万株/亩以上(每亩9 kg 以上)。 晚播应适当加大播量(以不超过20 kg 为宜),保证基本苗在18 万/亩以上。 要用小麦精播机播种, 严格掌握播种行进速度和播种深度, 要求播量精确、 行距一致、 下种均匀、 深浅一致, 不漏播不重播。 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浇水,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保证苗匀苗全。

4.4 冬前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 对种后因雨板结的田块应及时破除板结。 对缺苗断垄的要及时浸种催芽补种或稠苗移栽。 对稠苗要及时的间苗或疏苗。 因多种原因造成的弱苗, 应针对原因对症管理, 缺肥的追肥、 受旱的浇水。 对于旺苗可采取镇压、 中耕或喷施生长抑制剂等措施。 进入初冬后,应于12 月中上旬(日均气温3℃左右)浇好越冬水,一般浇水量为600 m3/hm2[3],并根据苗情确定是否追肥及追肥量(可根据苗情追施5~10 kg 尿素)。对杂草较多的田块应中耕或喷除草剂消灭杂草。 为有效防治冬前蚜虫和红蜘蛛对病毒病的传播,应在12 月中下旬选择平均气温在10℃左右的无风晴朗天气, 结合化学除草使用阿维·高氯防治1 次。

4.5 春季管理

4.5.1 因地制宜, 合理施肥浇水 对于冬前弱苗宜在返青期浇水、追肥,化肥用量依苗情而定,一般不宜超过7.5 kg/亩。 冬前壮苗一般在拔节中期浇水、追肥,化肥用量不宜超过5.0 kg/亩。 既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又可增加穗粒数,是春季管理的重要措施。

4.5.2 化控化防 旺苗应在起身期喷施化控剂,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应喷施除草剂防治。

4.5.3 病虫害防治 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敌百虫毒饵防治。蚜虫可用1 500 倍联苯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农药防治。 红蜘蛛用阿维菌素等杀螨类农药防治。 该阶段是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时期,可用戊唑醇、井冈·多菌灵等广谱型杀菌剂喷雾防治,可兼顾预防小麦苗期白粉病和锈病。

4.6 抽穗扬花期管理

该时期是小麦赤霉病侵染期, 可用戊唑咪鲜胺或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在扬花初期进行喷雾防治。 也可直接结合“一喷三防”进行。 如遇阴雨天气,需要间隔5~7 d 进行二次防治。

4.7 灌浆及后期管理

4.7.1 浇好灌浆水 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决定是否浇水,应避免有风时浇水,防止倒伏。

4.7.2 “一喷三防” 从4 月下旬开始依据实际麦田情况进行2~3 次喷防,每次间隔7~10 d。 蚜虫和吸浆虫用联苯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 吡虫啉等杀虫剂进行防治;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可用戊唑醇、烯唑醇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为促进灌浆,同时用2%尿素溶液加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喷雾。

4.8 收获

根据当地小麦的成熟情况及气象条件, 在蜡熟末期适时收获。 此时植株变黄,籽粒蜡质状、较硬,不易用指甲划破。 在河南的适宜收获时间为5 月底至6 月初。晾晒至籽粒含水量为12%~13%、牙咬有清脆响声即可。 收获期如遇降雨天气,要适时抢收,防止出现穗发芽及霉变而影响品质,雨后及时晾晒扬净。晒后应趁热入仓,放入杀虫剂后密封单独贮藏。 优质专用小麦要单收、单晒、单贮。

猜你喜欢
年度河南省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年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