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露地白菜薹常见病害的防治策略

2023-09-02 14:40高杨苏孙信成张忠武杨连勇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菜薹病株粉剂

高杨苏 康 杰 黄 琳 孙信成 张忠武 杨连勇 苏 静

(1.湖南省桃源县农业农村局 湖南 桃源 415700;2.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湖南 常德 415000;3.常德市平静家庭农场 湖南 常德 415614)

白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小白菜亚种的变种,以嫩薹供食,其色泽翠绿或嫩黄,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是秋、冬、春三季的重要蔬菜之一[1]。 白菜薹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白菜薹的消费需求、种植范围及面积不断扩大,尤其近20 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2],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湖南常德、 益阳、 岳阳是我国最大的白菜薹生产基地, 随着其栽培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在其生产、采收、包装、预冷和营销等各环节形成了完整产业链[3]。 但是,露地栽培受地理气候影响,侵染性病害多发, 且易大范围传播, 给白菜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走访调研,结合田间试验,总结出了白菜薹常见病害的防治策略, 供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和生产者参考。

1 病毒病

1.1 发病症状

病毒病是我国十字花科三大病害之首, 从苗期至抽薹期均能感病。 苗期感病时, 其心叶表现为明脉,然后沿着叶脉逐渐失绿变黄,从而形成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状或斑驳状, 最后在叶脉上形成浅褐色坏死斑点(条),有时还会出现心叶扭曲和皱缩,植株生长停止。 成株期发病时,叶面皱缩且质地坚硬,生长迟缓,植株矮化,未抽薹而早死;有些病株不易抽薹或薹梗弱小,商品性状很差[4]。

1.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由于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等病毒感染所致, 一般在冬季蔬菜及多年生杂草上越冬,翌年春季成为初侵染源,依靠蚜虫的吸食与迁飞来传播扩展。 在田间主要以桃蚜、菜缢管蚜、棉蚜、萝卜蚜、甘蓝蚜为传播媒介,也能通过病株与健康株之间的接触摩擦或农事作业等途径传播病毒。 如果苗期气温较高、空气干燥,蚜虫、粉虱等昆虫的繁殖和迁飞十分活跃,而白菜薹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田块连作、缺少有机肥、过量施用氮肥也会加重病情的发生与蔓延[5]。

1.3 防治方法

一是要做好播种材料的消毒杀菌, 播种前先用冷水浸泡1 h, 再用0.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15~20 min,漂洗干净后再播种[6]。 二是尽量采用容器育苗,提高幼苗素质,一般采用72 孔塑料穴盘育苗, 基质中可拌入2%宁南霉素水剂800~1 000 倍液,以增强幼苗抗性。 三是对植株进行生长调节与保护,喷施病毒抑制剂及中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白菜薹的抗病力,可从植株2~3 片真叶开始,叶面喷施20%病毒A 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0.5%抗毒剂1 号水剂250~300 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200~1 500 倍液,每隔10~15 d 喷1 次,连续喷4~5 次; 也可每亩用8%宁南霉素水剂30 mL+朴露芬5 mL 兑清水15 kg 喷雾,每隔7~10 d 喷施1 次。 四是杀灭传毒昆虫,重点防治蚜虫,一般可喷施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 倍液、1.8%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 倍液、10%烟碱乳油600~800 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5 000~6 000 倍液、30%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剂900~1 200 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每隔7~10 d 喷施1 次,交替连续喷施2~3 次。最好在清晨6:00 之前或傍晚施药,以提高杀虫效果。

2 软腐病

2.1 发病症状

白菜薹软腐病一般在成株期发生, 具有一定的毁灭性。 最初感病发生在植株接触地面的叶柄或根尖,病部呈浸润半透明斑点,继而扩展成灰褐色病斑并腐烂,由心叶逐渐向外扩展,腐烂组织黏滑,充满硫化氢恶臭味的灰黄色菌脓。 病部组织失水干缩后,叶片呈半透明的油纸状。 植株在发病初期,叶片于晴天中午萎蔫下垂,阴天或早上、晚上即可恢复,但数日后叶片平贴地面,根茎处髓组织腐烂,全株死亡。如果黄曲条跳甲等虫害发生严重, 病菌易从伤口或食痕侵染,会使病害加重。

2.2 发病原因

该病是由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sp.carotovora,Ecc) 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病原菌一般在土壤或虫体中越冬, 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或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甚至沾有病菌的农具都有可能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 病菌经伤口或自然孔侵染植株。 温度较低、湿度较大不利于植株伤口愈合,病情发生较重;如果地势低洼、作物连作或播种太早,也发病较重。 气温较高、雨水频繁、浇水过多均会引起该病的发生与加重, 造成大量减产,且在储运过程中也会腐烂[7]。

2.3 防治方法

一要合理轮作,不与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或套作。 二要深沟高垄,在移栽前15~20 d 将土壤深翻耙细后起高垄, 垄高25~35 cm,以便排水顺畅,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三是控制浇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切忌大水漫灌,尤其进入莲座期后土壤应保持在见干见湿状态。 四是合理施肥,坚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 五是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或销毁, 同时在病株四周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或者喷洒杀菌剂。 六是辅助药剂防治,最好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喷雾或浇施植株基部及近地表,常用药剂有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1 200~1 500 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 000 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50~800 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400 倍液、20%噻菌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500~600 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500~600 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等,每隔7~10 d 用药1 次,连续防治2~3 次,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8]。

3 霜霉病

3.1 发病症状

白菜薹霜霉病从苗期到采薹期的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但以成株受害较重。 苗期发病时,子叶或嫩茎变黄继而枯死, 成株期发病时多始于植株下部真叶的叶背, 初期叶片边缘产生不明晰的水浸状褪绿斑点, 随后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呈现出近圆形至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 空气湿度较大时,病部叶片背面生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空气干燥时则病部变成许多不规则淡黄色枯斑,病害由外叶向内叶扩展。 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病斑逐步连接成为大片,最后整叶变黄,干枯脱落[9]。

3.2 发病原因

该病是由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引起的真菌病害,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 此病原菌除侵染白菜薹外,也危害其他十字花科蔬菜。 冬季病菌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植株残体或种子中越冬,翌年随气流或雨水侵染幼苗,从叶片气孔侵入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引起病害。 发病时,通常要求稍低温度和高湿条件,多雨、多雾、重露、忽暖忽寒或田间高湿、日照不足等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并蔓延迅速。 如果栽培密度过大、连作、生长势弱或伴有病毒病,则发病更严重。 土壤黏重、易积水持水、排水条件差的田块,发生霜霉病的概率更大,病情严重;而地势高、沙壤土、排水好的地块,霜霉病相对较轻。

3.3 防治方法

一是进行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2%~0.3%杀菌剂拌种,一般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二是实行地膜覆盖栽培, 通过地膜覆盖来降低种植小环境的湿度,减少叶片表面结露,减少病原菌孢子萌发而造成侵染。 三是化学防治,播种前可撒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出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株并喷药,主要药剂有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 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 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300 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倍液、18%咪鲜松脂铜乳油1 000~1 200 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倍液等,每隔7~10 d 喷施1 次, 连续喷2~3 次, 几种药轮换施用,采收前 7 d 应停止施药。

4 菌核病

4.1 发病症状

白菜薹菌核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茎秆及叶片,导致茎秆及叶片腐烂,植株发育不良,形体矮小,植株死亡。 幼苗期感病时,病株症状不明显,严重时根茎部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 移栽至大田后病情不断扩展,抽薹期达到病情高峰。 成株期发病时,下部老叶上产生水渍状的灰褐色或黄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有时会产生轮纹,外缘现出黄色晕圈;茎秆病斑呈浅褐色的凹陷水渍状,潮湿时会软腐变成白色,最后整个皮层腐烂,茎腔内生有鼠粪状的黑色菌核。 高湿时病部表面也有白色絮状菌丝体及黑色菌核。

4.2 发病原因

该病是由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 病原以菌核形态在土壤、病株残体或种子中越冬和越夏,以子囊孢子和菌核萌发形成的菌丝侵入植株。 连续种植白菜薹3 年以上的地块, 或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连作3 年以上的地块,或田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地块,病害发生较重。 如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会增加田间菌核数量,发病率增加。 播种量过多、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缺少磷肥、钾肥、硼肥,生长势弱,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遭受冻害并有植株倒伏等,则发病严重。

4.3 防治方法

一是实行水旱轮作, 每隔2~3 年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 次。 二是清洁田园,及时清除感病较轻的底部老叶,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田间病源。 三是搞好肥水管理,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硼肥,少施氮肥,推广施用微生物菌肥,开好排水沟,实现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降、雨停田干,提高土壤通透性,合理密植,及时除草,加强田间通风。 四是结合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药,主要药剂有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 倍液、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200 倍液、25%嘧霉胺乳油800~1 000 倍液等,每隔7~10 d 使用1 次,连续交替喷施2~3 次。

5 根肿病

5.1 发病症状

白菜薹根肿病主要危害植株根部。 苗期即可发病,幼苗死亡。 成株期发病时,初期症状不太明显,但随病情发展而生长变慢,植株矮小,叶片边缘枯黄,叶色变得暗淡,发病较严重的会表现出缺水现象,烈日下其外叶萎蔫,傍晚及清晨尚可恢复,后期叶片整体颜色变黄,植株死亡;挖出病株可见主根上有体积较大的球形或近球形瘤块, 侧根上有体积略小的手指状瘤块。 初期根瘤表面较光滑,颜色为乳白色,后期则会出现龟裂,肿瘤变得粗糙,最后腐烂。

5.2 发病原因

白菜薹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通过土壤传播,是影响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菌随着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 其休眠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0 年之久,如果对土壤中病原菌未进行消毒清理,则病株或病土有可能成为翌年的发病源头,随流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潮湿或酸性土壤有利于病菌感染, 当土壤酸碱度在5.4~6.5、 温度在18~25℃、湿度在60%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10]。

5.3 防治方法

一是调节土壤酸碱度,可通过增施熟石灰、草木灰、农家肥、有机肥或硅肥、土壤改良剂等,将土壤pH 调节至7 以上。 二是搞好土壤消毒,在移栽前1 个月,用石灰氮(氰氨化钙)进行土壤处理,新田或轻病区可在移栽前将氟胺·氰霜唑或氟啶胺兑水配制药液后均匀喷施于土壤表面, 再将10~15 cm 的土层充分耙平混匀。 三是控制病源, 不要在病区取土育苗, 病区作业的农机具也要通过消毒处理后再到新区作业, 避免把病菌带到新区,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有条件的地区尽量与瓜类、 豆类或茄果类等作物轮作。 四是辅助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氟啶胺悬浮剂8 000 倍液喷施发病植株基部土壤[10],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每株灌0.3~0.5 kg 药液,每15 d 灌1 次即可,连续灌3 次。

6 其他病害

除上述病害外,白菜薹还有立枯病、黑斑病、白斑病、炭疽病、褐腐病等常见病害,种植户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及设施条件,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选用抗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精细化农事管理[11];深沟高垄,合理密植,搞好通风透光性和田间排灌;多施有机肥,适度增施磷、钾肥及中微量肥料;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及时清理田园,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猜你喜欢
菜薹病株粉剂
家乡的蕻菜薹
脱水油菜薹加工技术简介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春来菜薹鲜
露地丝瓜—红菜薹高效栽培模式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