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最大的福报
——谈《翠翠》的创作

2023-09-05 19:58火艳芳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章氏婆媳翠翠

■火艳芳

《翠翠》是我2020年创作的大型现代淮剧,并在当年获得盐城市新剧本评奖大戏二等奖,于2021年参加了盐渎文化艺术展演月新创舞台剧目调演,现场观众爆满,掌声雷动,演出效果很好。所以,我想说说《翠翠》。

翠翠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945年春,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为救护新四军的一个伤病员董大山,其丈夫章立夏不幸被杀害,自己因受惊吓胎死腹中。抗战胜利后,因其丈夫当日引开鬼子时误入乡亲们的藏身之处,致使6位乡亲遇害。因查找不到董大山的信息,章立夏被认定为汉奸。翠翠婆媳受连累遭到批斗游街。为证明清白,婆媳二人顶风冒雪沿途乞讨找遍了整个苏北也未找到董大山本人。新中国成立后,上级部门对已经改了名字做了干部的董大山政审,找到翠翠。翠翠恨其这么多年从无一纸一句问候,矢口否认当年曾救护过他。回家后,婆婆得知翠翠撒了谎,痛斥媳妇,以死相逼让翠翠其立即去区政府说明实情。不久后,通过政审的董大山特地赶来看望翠翠婆媳,看到的仅翠翠一人,其婆婆已经去世。跪在墓碑前,董大山放声恸哭。原来他将恩人一家所在地章村误听成了张庄,才阴差阳错弄得音信阻隔,铸成大错。该剧塑造了一个既普通又坚强、只施恩不图回报的独特的妇女形象。

我想从宣扬“善”这个主题出发,剧中有名字的人,除了区政府干部“李部长”,其他人的人物性格都是表现了一个“善”,如:主角翠翠的善表现在:对丈夫章立夏的忠,对婆婆章氏的孝顺,遭受不公的忍,对董大山的宽容。婆婆章氏的善表现在:收养了翠翠,视如己出;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救助了新四军伤员董大山;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和翠翠一样不辞辛苦,奋力寻找证人董大山证清白;得知翠翠隐瞒董大山寻求作证的实情后,坚持自己的原则。董大山(董新元)的善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肝义胆,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对翠翠一家恩情的始终铭记在心,只是因为误将章村混成了张庄,而未能报恩;后要求儿子董良回到恩人的村庄报恩,为翠翠养老送终。章立夏的善表现在:为了救素不相识的新四军董大山,义无反顾承担起了引开鬼子的责任,舍生取义。二憨的善表现在:同情翠翠一家的遭遇,对翠翠一家不离不弃,在翠翠一家遭遇不幸的时候,不顾自身安危,出于道义和情义向弱者伸出援手。村长的善表现在:同情翠翠一家的遭遇,能够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地主持公道。董良的善表现在:受父亲之托,履行父亲的承诺,兑现父亲未尽的责任,为翠翠尽孝。该剧的主题歌“人生百年瞬间过,风风雨雨苦难多。心头一盏明灯在,何惧千折与万磨”。心头的这盏明灯,其实就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就是对“善”的信仰和坚持。剧中人在最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了观音菩萨身上,坚持不作恶,坚持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信念,是这样“善”的信念支撑她们坚持走下去。

我在该剧的剧情设置上,颇费心思。一波三折,故事性很强,让主角人物置之死地而后生。翠翠分娩夜,董大山负伤求救,剧情由此展开,开场简单、干脆,直奔主题;章立夏舍生取义,代董大山引开鬼子的注意,然后导致立夏和村民的牺牲,引起矛盾;此为一波。章立夏不幸牺牲,并埋下了误引鬼子到乡亲们的藏身之处的伏笔;翠翠一家因章立夏误引鬼子连累乡亲,被村民误解并批斗,不白之冤;此为一折。翠翠一家踏上寻找董大山、自证清白的漫漫长路;一家寻而未果,章氏因寻董大山染病,埋下了翠翠对董大山的怨恨;此又一折。董大山审干,需证明在抗战期间曾负伤被救的事实,需要寻求翠翠一家人的帮助;翠翠对董大山有深深的误解,不愿作证,向章氏瞒实情;章氏得知实情后,要求翠翠放下怨恨,不能丢掉做人的本分,帮助董大山作了证,回归初心和善的本质。最后,章氏未能等到翠翠作证回家已亡故,留下遗憾;董大山与翠翠说明了误解,双方尽释前嫌。剧本再次回扣主题:人活世上,凭着良心做事,一生坦坦荡荡,但求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首先,我在剧中设置了很多金句、精句和警句作为歌词、唱词,这些句子通俗易懂,用得恰如其分,充分表达了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金句唱词如:“人生百年瞬间过,风风雨雨苦难多。心头一盏明灯在,何惧千折与万磨。一声承诺千斤重,初心不忘方有始终。树叶挡不住月亮,乌云遮不住太阳。阴天终究会过去,天空一定会晴朗。金子就是金子,埋在土里也会发光。污水不能将它脏,烈火不能将它伤。你俩在我心中就是那月亮,你俩在我心中就是那太阳。你俩就是那金子,永不生锈,坚硬如钢。永远不会损毁,永远灿烂金黄。”精句如:“一个人来到世上,吃苦受累总是难免的,但是他不能因为受苦受累就怨,就恨,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是有事情要做、有责任要担的。亲不亲,不是血亲胜血亲,心贴心,患难之中情更真。走啊走,走过了夏秋冬又至,寻呀寻,何惧那北风呼啸雪降临。我们一家是凭着良心做事,人活世上,一生坦坦荡荡,但求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警句如:“行船之人七分命,生娃子婆娘性命只有三分。一盆污水泼在身,青红皂白辨不清。父母恩,儿女债,要偿还,要抚养。一辈子忙忙碌碌陀螺样,到头来又向何人要补偿?都说那吃亏是福须忍让,多一点屈辱又何妨。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

其次,在“情”的设置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意指因外物引起变化的心理状态。《礼记》中讲:“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情包括人的所有情绪和欲望,根本不用学,它是人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天性。“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是诗歌的生命,情是文学的内核,情更是戏剧的灵魂。托尔斯泰就讲过“戏剧是情感的艺术”。《翠翠》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并不复杂;剧中虽然有七个人物,但戏集中在翠翠、章氏和董大山三人身上。二憨出场的次数不算少,可行当上为丑,是个串场和挑戏之人。该剧演出时,剧场效果出奇的好,缘由就是该剧的情引起大家的共鸣,打动了观众的心。普通百姓章立夏为救新四军的伤员引开鬼子后不幸牺牲;其母章氏为寻找救人证据染病在床仍指责媳妇不该矢口否认救过董大山;翠翠遭受不公待遇,忍着身心的痛苦和屈辱还去为董大山做证,而且还不求回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这样做?是情。一腔浓浓的爱国之情。翠翠在丈夫坟边号啕痛哭,在婆婆灵位前自责忏悔,在区政府否认救人,被婆婆斥责后又主动去做证,敢爱敢恨,知错必改。既是夫妻情、婆媳情,又是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之常情。二憨冒着危险报凶信;翠翠婆媳被无端批斗时,他不仅打抱不平,还主动将翠翠的高帽子戴在自己头上与她俩一起游街;当章氏累病在野外时,他又独自出外寻找并给予帮助;当章氏病倒卧床时,他说笑话为其解闷。这是一个忠厚善良人的挚诚情感的流露,是人间大爱的真情。董大山被救后,因自己在慌乱中将地名记错,导致救他命的一家人后来遭受了难以叙说的痛苦。他忏悔、自责,他想回报,可人家不要。但他始终不忘,死后还让儿子去侍候坐轮椅的恩人翠翠。这是受人之恩,永世不忘之情;也是军民之间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铭刻于心的鱼水情。

综上所述,该剧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通俗易懂,向世人宣扬了“善”的主题和普世价值观,即人活世上,凭着良心做事,一生坦荡,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也歌颂了翠翠、章氏等一行人坚持本分做事、不忘初心、坦荡做人的精神,歌颂了章立夏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和董大山知恩图报的精神。同时,本剧还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了小人物在特殊年代的生存境遇,在那个年代,不管是翠翠这样的最底层民众,还是已经当了县长的革命干部董大山,都要自证清白,这也是本剧贯穿全剧故事线的冲突点。对那个年代给予了评判,对“李部长”坚持的所谓“走群众路线”的办事原则给予了批评,对村民们不问青红皂白“扣帽子”冤枉好人的做法给予了谴责。该剧贬褒得当、是非分明,具有一定的“史”剧价值。

猜你喜欢
章氏婆媳翠翠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朱希祖日记中的章太炎
章太炎手迹民国就有身价
婆媳冲突性话语中回应策略的语用分析
电视类型的话语生成与运作:以婆媳剧为例
吴昌硕:一生书画只为相思
关于婆媳剧热传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