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浅析唐代《西凉乐》的舞蹈美学

2023-09-05 19:58申璇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乐舞西域中原

■申璇

唐代独领风骚的艺术风格,镜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博大精深的民族风格——开放性。唐代乐舞空前绝后的辉煌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美叹,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第三个集大成的时代。宽泛、包容的社会风貌给予了唐代乐舞狂草般的勃勃生机。丰富繁多的名目中,盛名显著的《西凉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是兼具西北风情与中原传统乐舞的新创产物。既有西域乐舞的俏丽矫健,又有中原乐舞轻盈婉转的美学特征,融入大量的龟兹乐舞文化,强调手眼、步伐、身段的千姿百态,形成了舞蹈语言繁多的独特艺术风格。杜牧《河湟》诗云:“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可知《西凉乐》盛极一时,风靡于中原,王公贵族皆沉溺于此。

苏联学者卡冈指出:“‘风格’意味着一种整顿就绪的、固定的、趋于僵化的倾向。”[1]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艺术,舞蹈评论家于平也曾在其著作中提出:“舞蹈创作意识的转化趋向是舞蹈的社会接受心理高于历史文化沉积,换而言之,历史舞蹈文化沉积的‘风格化原则’将服从于社会舞蹈接受心理的‘生命化原则’”。[2]《西凉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着当时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其文化环境的开放性,也说明了社会各阶层对其的认可与心理接受度。它打破了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的固有框架,实现了风格上跨越式的突破;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中原乐舞趋向僵化的“礼乐”审美以及西域乐舞民族色彩强烈的定式,集中外乐舞的审美风格于一体,为唐代乐舞的风格性新创提供了兼收并蓄的先河。《西凉乐》——“变龟兹声为之”,亦称《西凉伎》。被列为隋宫廷《九部乐》,唐宫廷《九部乐》《十部乐》之一。[3]历史上的音乐歌舞之乡——凉州,也是多民族混杂居住之地。盛名显著的《西凉乐》既是古代凉州当地民间乐舞,又是各族人民将其同汉族乐舞、西域乐舞和印度音乐交流融合,共同创作的舞蹈艺术。《西凉乐》发源地处河西走廊之咽喉——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内通中原外达西域的交通重镇。东晋时期,前秦大将吕光受苻坚之命西伐,击降西域诸国,攻龟兹,后偕鸠摩罗什并携带一批龟兹歌舞伎人东还,趁中原大乱之际,割据凉州建立后凉政权。由此西域文化进入中原,我国历史上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最重要的交融由此开始。《龟兹乐》传入此地风靡一时,人们争相学习。在此背景下,差异化的乐舞种类融会了中原乐舞及其他少数民族乐舞而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一种新颖别致、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西凉乐》。

一、美学特征

(一)舞蹈中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风貌,由此产生的审美差异。《西凉乐》是继承中国传统审美“礼乐”的中原乐舞,融合西域乐舞的奇异风格、大胆融合新创的产物。在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传入中原的各族及域外乐舞仍保留着原有的地方特色与民族艺术风格。《西凉乐》是以其地名为乐部名称;美化后的民族服装是其舞蹈服饰,与《龟兹乐》类似;所用乐器为凤首、箜篌、五弦、琵琶、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由此可见其中西结合的风貌。脚下着“锦履”,追求“依歌移弱步”“垂手忽迢迢”的美感,是上肢和身体的运动为主的汉民族舞蹈的特点。而《西凉乐》的脚蹬皮靴,是西域乐舞的舞蹈步伐动作形式。他们穿皮靴的习惯是因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地域环境和游牧生活养成的,皮靴击打的声音具有别样的节奏,西域舞蹈繁杂丰富的脚下动作由此而来,“双靴柔弱满灯前”是其写照。西凉乐舞,虽脚踏着西域风格的皮靴,可其浓厚的中原色彩仍占据总体基调。“西凉乐”常配以宣扬文德的《庆善乐》以及以幽静婉约为特色的中原“清商乐”,可说明其幽静、典雅之格接近中原传统美学。此间记载鲜明地展示了唐代民族民间乐舞被宫廷燕乐吸收并进行编创的历史事实。

(二)舞蹈中的文学性

文人雅士的助推有益于舞蹈的流传和发展。诗歌中体现了舞蹈的美学价值,诗与舞相互契合、相互促进。唐代舞蹈是以诗境取胜,富有诗意的浪漫舞蹈,轻盈、飘逸、秀美、向上是唐代乐舞其丰富繁多的名目共同的舞蹈美学思想。经史料与文物印证,大部分的唐代舞蹈都具有明快、洒脱之美,不但给予人美的享受,其舞蹈的风格韵律也十分鲜明。唐诗中的美学诗意浓郁。唐代诗文中描写西凉乐舞者甚多。王建《行宫词》曰“开元歌舞古草头,梁州乐人世嫌旧”;杜牧《河湟》诗云“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再如元稹的《西凉伎》,更是对西凉剑舞、弄丸、狮子舞等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生动的描绘。诗人们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使我们窥探到了西凉乐舞精美的艺术风格特色,而且为研究西域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古代乐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唐代的社会风况不断进行演变,舞蹈是社会变迁的佐证,诗歌是社会流变的纪实。诗与舞相互交融,唐诗不仅载录了唐代乐舞的风神,还宝藏了其美学价值,客观推动了唐代乐舞的流传与发展。

(三)舞蹈的舞台美术

《西凉乐》中的舞蹈叫“方舞”。从史料中得知,其舞蹈装束就是一种中西结合美化后的民族服饰,体现其中外民族乐舞元素的融会审美。中原的《清商乐》以及西域的《龟兹乐》《安国乐》的舞蹈装束与“方舞”的服饰类似。“‘方舞’的头饰为假髻,玉支钗,下装著白大口裤,乌皮靴”。

从舞蹈服饰亦可推测其乐舞风格,《庆善舞》是唐代宫廷乐舞燕乐中的一部,属文舞、配以《西凉乐》,多用于皇帝享宴时、显示国力的强盛歌颂唐朝兴盛。促数以管弦伴舞,舞者四人。舞者服饰为“假发、紫绫袍、大袖、丝步袴、玉支钗、白大口裤、乌皮靴。”由此可见,舞姿抒情飘逸、服饰富贵华丽的《西凉乐》是种娴雅、华美、雍容的舞蹈,其舞蹈审美的主体建立于中原乐舞的传统“礼乐”华美典雅的美学。同时,极富感染力的《西凉乐》较之“清商”更符合唐代上升兴旺的时代特征,其渗透着西域民族开朗、豪放情性的艺术精神,由此证实了《西凉乐》自成新风的魅力。

二、审美文化

(一)社会演变的历时性

唐代是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大一统朝代,疆域广阔、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俗称大唐盛世;其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开放宽泛的文化氛围以及朝气蓬勃的市井贸易促进了民间乐舞艺术的发展。唐代乐舞的鼎盛,狂草生命于南北朝时期各族乐舞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唐代欣欣向荣、颇具活力的社会风貌,则体现在百花争艳的舞蹈活动上,自天南海北流入的各族乐舞与中原汉族的传统乐舞生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艺术之树。得益于“广纳百川、容纳异己”的气魄与艺术情怀,唐代乐舞享誉世界。在欣欣向荣的盛唐,舞蹈是人们富足生活之余一种休闲娱乐的形式,是其宣泄热烈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唐人对美的精致追求。由此促成了唐代乐舞盛行的社会潮流,尤其是随着域外文化的传入,以开放性著称的唐代乐舞博采众长,其舞蹈动作与形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西域各族乐舞在长期的流传又不断结合中原人民的审美及欣赏习惯加以改编创作。经史料与文物(壁画)的印证,大部分的唐代舞蹈都具有明快、洒脱之美,不但给予人美的享受,其舞蹈的风格韵律也十分鲜明。唐代舞蹈昂扬、烂漫、俏丽、爽朗的风情源于昌隆的国势、社会风气的开放洒脱以及创作表演方式的博采众长。

(二)阶级分层的共时性

舞蹈活动是唐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自达官贵族,下至乐舞伎人,各阶层人士皆“珍舞”“善舞”。舞蹈活动展示了大唐盛世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及开放性品格,各民族“自舞成风”的社会风气是舞蹈活动的深度及广度的体现,得益于此,盛唐的乐舞之花得以绽放。盛唐之际,文学艺术创作鼓励多样性,除个别当政者外,其意识形态均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政策,以强盛国力为依托,心济天下的情怀。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代乐舞人才辈出,帝王将相兴致勃勃,用蓬勃而出的激情浇灌唐代的宫廷乐舞之花。王朝统治者“功成作乐”,唐代历朝天子权贵视“燕乐”等宫廷乐舞为权力的外部象征与人欲的内在需求,唐代宫廷乐舞除享宴外,用以显声威、歌颂君主功德,表率“帅万邦朝长安”的大国风范和民族气魄,亦服务于礼仪祭祀。特意设立梨园、教坊、太常寺等宫廷专门乐舞机构,培育专业的乐舞伎人;“自舞成风”的现象在皇族中也屡见不鲜,还常常亲自创作、改编乐舞,唐太宗李世民的《破阵乐图》用于歌颂君主德、彰显国威;玄宗的《霓裳羽衣舞》,特点是“其音清而近雅”,表现仙女优美形象,有一定宗教色彩。大唐宫廷“燕乐”及其乐舞文化享誉世界、传播深远。其中将相贵族能歌善舞,高官安禄山——官至节度使,体型肥胖却极擅《胡旋舞》;有“唐代三绝”之一美誉的裴旻将军擅剑舞,有记载称:“裴将军满堂势。”民间歌舞艺人活跃于全国各地,有着“四方散乐”齐聚演出的美谈。乐舞百戏艺人在民众中成长,扎根于民间创作、表演,为盛唐艺术的辉煌添砖加瓦。广场、街头、酒肆皆是展示其艺术风尚的“舞台”,风格各异却又体现出相似时代特征与审美意识的唐代乐舞作品不仅是统治阶级追求高水平艺术享受和有效进行政治宣传的产物,也是艺术家们广泛吸收多种乐舞因素新创的成功之作,反映了大唐帝国的恢宏气度。

(三)民族差异性

唐代社会民族融合的潮流十分兴盛,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不断与域外民族及各国的异质文化发生冲突、交融的历史。唐代乐舞的美学思想体现出的社会风貌是思想上对待异域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以及各民族乐舞的特性与民族性格受地域环境、文化渊源所产生的差异。崇尚行事果敢民族生存之道的西域民族,拥有豪放开朗的民族性格,喜爱乐舞却因生存环境恶劣,不能沉溺于轻松悠闲的享乐情绪。因此,西域乐舞拥有豪放的文化色彩,以矫健有力的鲜明舞蹈动作著称。舞蹈抒发情感的方式与西域民族果敢的性格相像,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差异。性格内敛的中原民族,更多是婉转含蓄的情绪表达。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两者差异性巨大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物质丰盈的唐人更倾向追求一个豪放抒发与宣泄情感的良好渠道。

三、结语

《西凉乐》产生于一个认识、创造的过程,它是各民族民间乐舞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平衡并提取西域乐舞精华与中原乐舞特性的结果。中原乐舞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在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当时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对本民族乐舞文化的诲熟于心,对外来乐舞文化的接受程度,并将其融会贯通。同时,彰显其“俗世狂欢”的艺术精神,中原乐舞文化以自身的美学魅力与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取各族民间乐舞文化之精华,这种优秀的传统乐舞难以被轻易侵蚀。《西凉乐》杂糅着妩媚典雅的传统舞蹈与明媚俏丽的西域风情,同时交织着中原清商的婉转清丽与印度佛曲的宗教色彩,是唐代政治文化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蕴含着一个朝代的瑰丽底蕴,是中国古代舞蹈史的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乐舞西域中原
《八月西域行印记》
龟兹乐舞
沁园春·赞中原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班超出使西域
My Favourite Animal
西域散章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