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读教材 提升阅读能力

2023-09-07 01:49郑秋琼
名师在线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缺少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挖掘,忽视统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导致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必须着眼整个教材系统,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整体解读,准确定位目标

教师在整体解读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制订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课标,梳理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分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方面分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纵向梳理不同学段的目标体系,把握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

以“学习默读”为例,第一学段要求“学习默读”;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可见,同样是默读,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学习要求,避免走入盲目深度挖掘的误区。

(二)依据教材,理清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以“两线组元”的形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编排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整个教材进行前后关联,既不能拔高学习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简要复述课文”为例,往前追溯教材,有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借助提示讲故事”以及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复述故事”;往后延伸,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创造性地复述故事”。那么,什么是“简要复述课文”?应该是在“借助提示讲故事”“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纵向联系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注意层次性和连续性,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梯度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依据学情,细化教学目标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因此,教师在备《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纵向联系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低中年级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加自主和独立,对很多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不论是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学情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够联系多个场景、细节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现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能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浓浓的母爱。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准确制订出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关键词句体会“慈母情深”;(2)体会场景、细节的表达效果;(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母之爱。

此外,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采用补学、搭建支架、降低难度等方法,进一步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一)巧用预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是“预测”阅读策略单元。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为例,当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什么用?与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胡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结合课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大胆猜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刚才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猜测走进文本,同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文本描写的内容与自己的预测是否一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与预测不一样的结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预测与文本内容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如课文插图、文本内容、生活实际等)。如学生在读到男孩放风筝线不够长时,可以从课文题目猜到男孩会扯下一段当绳子;还可以从插图中看出胡萝卜先生很慈祥,会帮助鸟太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总结预测方法(可以从文章的题目、课文插图、故事内容等,寻找预测的依据)。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预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继续在风里飘动着,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就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大胆预测,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巧设问题,理清阅读方向

语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源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引发学生思考。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提问”阅读策略单元。以《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先以“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样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顺势引入本课。接着,教师可以用“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与飞机的夜间飞行有什么关系?”对学生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提问方法(针对课文内容,针对文章写法,联系生活经验等),再次走进课文,重新梳理不理解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将成员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然后,小组交流汇报分类整理出来的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如“豌豆为什么长得很好?”,这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来提问的,这个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带着这样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总结从提问中受到的启发(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些问题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等)。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问题“后来那个小女孩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说,教师设计这样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帮助他们理清阅读方向,发展思维能力。

(三)巧创情境,发展阅读思维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识记与内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调整阅读方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当他们在小组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深层对话中拓展思维。如针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来形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抓住“那时没有电灯,……也没有汽车。”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没有电灯、电视、电话,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没有飞机、汽车、火车,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假如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又该怎么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再推荐组内的一名同学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高科技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想象未来的社会还会创造哪些奇迹。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农耕社会中。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真是______!而如今,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真是______!”通过对比想象,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当然,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有关未来科技的书籍。这样,学生就会在创设情境中,一次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多元发展,拓宽阅读视野

(一)课后延伸,丰富阅读内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纯粹引导学生了解教材文本语言的优美,那么学生的思维、视野就会受到限制,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一课为例,作者陶金鸿用诗一般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秋天的雨的独特韵味。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的美丽,如引导学生从“一把把小扇子、一枚枚邮票、金色的海洋”等词语中读出画面美;二是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动态美,引导学生从“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等词语中读出画面的动感、变化;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德国作家乌纳·雅各布的《迁徙的季节》,体会用不同方式描写秋天的写法,进一步感受作家语言表达的细腻与独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秋雨之美(如声情并茂地朗读、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色彩丰富的图画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其他同中有异的文本进行体会,可以联系影视作品加以体会,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秋天的雨》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秋天。

当然,课后延伸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整本书阅读,可以联系不同文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等,有感而发,自由表达,使语言思维迈向更高处。

(二)学科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还要联系生活,与多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一专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秋天的理解会比较深入。于是,教师就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日记,制作一幅有关秋天的手抄报,寻找一些秋天的叶子,收集一些秋天植物的种子,查找几首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图片等。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户外完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收集完成;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动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内知识纸笔记录……当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后,教师可以开展学习成果汇报会,让学生展示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发现秋天的美,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当然,在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教师始终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纲,让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非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师要用好统编教科书、上好语文课,一定要有教材整体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释放创造潜能,建构新知,实现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