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蜘蛛纹饰品中窥见传统蜘蛛纹寓意

2023-09-08 08:16巨德辉吕泳昕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饰品寓意蜘蛛

巨德辉 吕泳昕

蜘蛛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它的出现凝结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祝福。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纹样集历代之大成,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凸显了本民族的特征,现对清朝蜘蛛纹饰品的多样化展开分析,论述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所蕴含的象征寓意及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传统纹样纷繁复杂,不可阻挡的文化交流使得传统纹样在保留前代纹样的基础上又囊括了外来风格,题材众多、形式多样、工巧艺绝。由于清代有明确的典章制度,因此,这些饰品既是集装饰与审美于一体的物件,也是对等级身份的界定,纹样的选取、制作都非常考究。经过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发现,至今学界对蜘蛛纹样的专题研究仍有所欠缺,但清代饰品中蜘蛛纹形式的设计又比较多样,因此,本文将清代发簪饰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探寻这一时期蜘蛛纹应用广泛的社会心理,即蜘蛛纹的象征意义所带来的影响。对这方面的系统整理既可以丰富有关蜘蛛纹样的史料,又可以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核。

清代蜘蛛纹饰品的时代背景

清代宫廷审美的嬗变

清代艺术的审美倾向建立在满汉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且历代帝王所主导的宫廷审美必然会引领民间审美的发展趋势。在整体造型上,乾隆时期的审美取向繁缛华丽、端庄纤细,并且在材料选取上有严格要求,品质极佳。道光年间的装饰饰品在造型上表现出大而壮的整体态势。清代末期更喜欢用点翠来装饰饰品,并且在色彩搭配上通常以深浅交融的方式呈现。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各种繁复精细的工艺贯穿了这个时期的装饰艺术,即便在清朝后期,经济衰退,清宫无法支付大批珍珠的购买费用,他们仍借用假珠来代替珍珠。清代饰品的精细华丽是相对而言的,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明“镶红蓝宝石蜘蛛形发簪”,造型简朴,以红、蓝宝石镶嵌,用金丝代表蜘蛛的四足,外形简洁而无其他装饰技艺,与后期清宫内同主题的金银饰品形成鲜明的繁简对比。

图1 明镶红蓝宝石蜘蛛形发簪(图片来源:南京市博物馆)

虽然清朝统治者个人偏好不同,但是清朝整体的审美取向是华丽繁复、富贵精细。在题材的选择上,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有着吉祥寓意的纹样饶有兴致,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更关注精神层面,山河安定、国家兴旺、多子多福是统治者及人民共同的愿景,所以宫廷内外都倾向于使用吉祥纹样。蜘蛛作为一种被神化了的事物,有着吉祥的寓意,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符号纹样为统治者及人民所喜爱。清宫内有许多以蜘蛛纹样为题材的首饰饰品以及织绣香袋、服饰,它们的使用价值与它们所反映的精神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清代金银技艺的高度成熟

以清宫为代表的清代金银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镶嵌工艺、累丝工艺、点翠工艺、錾刻工艺等丰富了首饰制作的程序和花样,它们之间可进行多样组合,也可以单一程式进行设计,制作工艺的多样使金银饰品异彩纷呈。镶嵌工艺一般采用爪镶和包镶两种形式,根据要制成的首饰用选择适当的制作技艺是清宫金银制品制作的一大特点。累丝工艺是将一股或多股花丝和素丝压扁后烧软,编成各种理想形状。点翠工艺在清宫中极为流行,把翠鸟的羽毛按统一色泽选好后贴在理想位置并把纹样填满。清宫内大多数饰品都是将点翠与累丝相结合,从而制造出色彩绚丽、造型丰富的饰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银镀金嵌宝石佛手蜘蛛纹簪”是一件能体现多种制作工艺的头簪。中间的“寿”字以及周围的叶子都运用了点翠工艺,累丝做成的佛手放置两侧,蜘蛛以珠宝镶嵌,宝石按大小、色泽依次排开。錾刻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才能打造出细腻的浮雕图案。制作工序的纷繁复杂决定了饰品的精致与珍贵。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不同的程序由不同的部门协作完成。制作技艺的精湛使清宫饰品呈现出一片奢华、繁丽的景象。

图2 清银镀金嵌宝石佛手蜘蛛纹簪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代装饰饰品材料的多样化

在清代,由于宫廷制定了嫔妃衣冠礼乐制度,她们在穿搭配饰的过程中都格外讲究,等级分明。从清代后妃的饰品来看,在材质的选取上都以金银、珍珠、宝石为主,纷繁多样,异彩纷呈,而工匠又根据宝石的特点,加之复杂的工艺创造出更繁缛的样式,比如通过纯度的高低、形状的大小、色泽的变化、种类的多样化等派生出更多的新面貌,结合工匠高超的技艺,将它们进行单个表现或多种组合,将金银、珍珠、宝石、翡翠、碧玺、珊瑚等独特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朝“累丝嵌珠宝蜘蛛金饰”,蜘蛛造型华丽灵动,身体部位用蓝宝石,脑袋部位用红宝石,触角用珍珠表示,以金丝环绕,眼睛用金丝编出形状,虽然没有雕琢但却是一件集精致、华丽、美观于一身的饰品。

清代民族交融的政治制度

清王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朝代,民族问题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虽然推出的管理办法各不相同,有的加强联系,有的分裂割据,但是大的方向一直都是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清前期的统治者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制度,通过在地方建立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又尊重各民族自身发展规律,这一举措为民族融合与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契机。清早期对外开放期间,频繁的沟通使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文化、技术也不断地相互渗透;后期虽大锁国门,仅留一口通商,但与外界仍有交流,各民族文化在联系与交流中不断地发展和传播,使原本在小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甚至成为当时的潮流。这为清宫内蜘蛛纹样的传播与使用提供了技术和装饰形式方面的借鉴,使其由前朝简朴的形式图案过渡到华丽的表现形式。

蜘蛛纹样的象征意义

祈福消灾的民俗心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从事生产的媒介由一开始朴实无华的实用工具慢慢过渡到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意义的生产工具,由于祈福理念根植于人们内心以及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深刻,远离灾难、祈福健康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题,因此,人们创造出的事物往往具有某种特殊含义。而在原始时期,先民对自然界、人类社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不可预知且无法解释的现象常令先民感到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神灵,祈祷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因此,更多含有特殊意义的符号纹样便应运而生。以侗族为代表的蜘蛛纹样是典型代表。蜘蛛,又名“蟢子”,作为侗族人民共同信仰的民族图腾,其与侗族人民的种族“创始传说”有关。侗族蜘蛛纹样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史,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關于蜘蛛各种特性的记载。比如《本草纲目·虫部·蜘蛛》中有记载:“婴儿口噤,不能吮乳,用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为末,加猪乳一合,和匀,分三次慢慢灌服,极效。”可见蜘蛛对人们的积极影响不仅局限于精神层面,随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发现,蜘蛛对人们的作用已经扩展到了实用领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很多以蜘蛛为表现对象的物品以及书籍。比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各种蜘蛛纹香袋、蜘蛛纹胸针以及雕刻蜘蛛纹样的砚台等,这些物品既有审美功能,又蕴含着人们的祈祷心理。

赞美劳动的文化心理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原始的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秩序,人们通过耕地劳作来维持生计,所以农耕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生存手段。与此同时,自然界中的灾害也困扰着人们,不发达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使人们很难去抗衡洪水、虫灾等灾害,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人们发现,蜘蛛作为自然界中的昆虫之一,它的自然属性有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唐朝元稹《虫豸诗·蜘蛛》:“蜘蛛天下足,巴蜀就中多。缝隙容长踦,虚空织横罗。萦缠伤竹柏,吞噬及虫蛾。”此时的人们已熟知蜘蛛的特性,其可捕食昆虫及飞蛾,因此在人们看来,蜘蛛的出现也预示着丰收。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蜘蛛与饱暖联系了起来,蜘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变得与以往不同,人们开始对蜘蛛寄予殷切的期望,这是人们对丰收的美好向往。

多生多育的生殖崇拜

传宗接代一直被人们看作人生大事,因此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祈求子孙兴旺。蜘蛛纹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有着多重寓意,其中一个就是多子多福,这源于蜘蛛极强的繁殖能力,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祈祷多子的愿望不谋而合。侗族人民对蜘蛛的赞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他们会把蜘蛛绣在衣服、头巾等显眼的地方,以表达对蜘蛛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还会运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美好祝愿,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侗族人民新婚当天,人们会将蜘蛛用布包起来,放在新婚夫妇婚床四角,为新人祛除灾祸,祈求多子多福。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宫廷中,这种希望子嗣后代兴旺发达、子孙满堂的心理更为强烈,通常人们会寄希望、祝福于实物,以表达内心的虔诚和期待。

祈求才艺的美好愿景

男耕女织是古代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最朴实的心愿便是增产增收、衣食充足。古代七夕乞巧的习俗便是农耕民族祈愿的形式之一,暗含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期待以及对提高自身生产技艺的愿景。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提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宋孝武帝刘骏《七夕诗》曰: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在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园中摆放瓜果,祈祷可以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汉代以后,乞巧形式有所变化,在七月七当日,女子捉蜘蛛放于盒子中祈求巧丝。第二天一早将盒子打开后,如果蜘蛛在盒子中结上密集的丝网,代表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其刺绣缝纫技艺会提高很多;若盒子中蜘蛛未织网或较少,那么女子的技藝便不会提高。人们将蜘蛛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神化蜘蛛的特性,展现了古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金丝镶珍珠宝石蛛网形别针”以金丝掐出蜘蛛的腿,以珍珠及红宝石镶嵌身体,值得注意的是用丝线缠绕出网的形状,将蜘蛛镶嵌于网中间。整个装饰形态灵动,情景呼应,在装饰、美化服饰的基础上又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喜从天降的吉祥寓意

追求吉利,迎来喜气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人们自古以来都讲求祥瑞,福祸观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带有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的元素更是青睐至极,以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祈愿。人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将其表现或产生的现象转化为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从而构建起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理念。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视为吉祥之物,认为喜蛛下落象征着“喜从天降”,预示着会有好事发生,通过这种谐音联想以及心理暗示来表达美好吉祥寓意,这种预示着将有吉事降临的现象与人们自古以来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相吻合,从而被人民所推崇,因此,清宫金银饰品中有很多关于蜘蛛纹样的饰品。

蜘蛛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的审美结晶。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其纹样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同时其含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清朝作为一个融合性极强的朝代,在吸收前朝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形式多样。蜘蛛纹样的清宫金银首饰体现了当时大众的审美意向,将高超的装饰技艺与展现时代特征的纹样相结合,体现了人们对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充满追求与向往的传统民俗心理。吉祥寓意不仅体现在对纹样抽象的联想方面,也表现在具体事物固有的价值方面,人们将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融入日常生活中,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祷。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

猜你喜欢
饰品寓意蜘蛛
美好寓意品芝麻
BLOOMHUB饰品买手店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饰品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模仿老鹰的乌鸦
蜘蛛
饰品与灵感间的故事
大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