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庙之源

2023-09-08 05:03唐少敏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岐山县宗庙岐山

唐少敏

随着近年来对岐山凤凰山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岐山周公庙肇创年代大约为西周初期,早期的周公庙应该为周公家族的宗庙。唐代初期重建的周公庙为周公的专祠。

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北7.5千米的凤凰山南麓,是奉祀西周初鲁国始封诸侯、伟大的政治家、儒家文化肇创者周公旦的专祠。三千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其地三面环山,千古名泉润德泉位于其腹地,《诗经·大雅·卷阿》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后世将其誉为“卷阿”。依据庙内碑刻有关记载,一直认为周公庙创建年代为唐代初期。随着周公庙周边西周遗址遗存的发掘研究,笔者认为岐山周公庙肇创年代在西周初期,最初为周公旦家族的宗庙,后因西周灭亡毁于战火,唐代恢复重建作为儒家元圣周公旦的专祠。

岐山周公廟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考察

仰韶、龙山时期,周公庙便有原始先民环绕润德泉的溪流而居。先周时期,古公亶父由彬迁岐后,此地因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周人在此建立了伐纣灭商的战略据点。

周公庙背倚岐山

三千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千古传奇发生在周公庙后面的凤凰山上。《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竹书纪年》载:“商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此两处岐山当指周公庙后面的凤凰山。传统观念认为,岐山指的是现在的岐山县城东北的箭括岭。《寰宇通志》卷九十四卷说:“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山有两岐,故名”。《禹贡》曰:“导汧及岐。”《禹贡锥指》曰“汉志美阳县下云: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俗呼为凤凰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岐():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乡。从邑,支声。(?)古文?。从枝,从山。”东汉时《说文解字》对岐山之“岐”的解释不太清楚,下面从古代岐(?)字古体分析,山上面一木一支,《诗经·大雅·生民》载,“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朱熹《诗集传》注,“岐嶷,峻茂之貌”。因此,笔者认为其代表的是一座山峰上树木葱茏,也就是说一峰独秀的山峰称为“岐”。

周公庙南临岐水

《水经注·渭水》:“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东注雍水。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寰宇通志》卷九十四卷:“横水在(凤翔)府东三十里。”明《一统志》载:“(杜阳)山在凤翔府东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今谓之横水。”从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岐水指的是今天横水河流经岐山至未汇流到雍水的这一段。经笔者现场踏勘和分析地方史料可知,润德泉水由北向南融入岐水,为岐水的重要源头,或为古人典籍中的岐水。“米流川”当为当地老百姓口中的“米粮川”,因岐水周边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而得名。《史记·秦本纪》载:“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这里所谓“岐以西之地”应当指的是岐水以西之地。近几年,随着“大周原考古”的全面展开,调查发现岐水以东之地鲜有秦文化的大型遗址、遗存,说明秦襄公以后的秦公为周王室保有家族宗庙祖地信守承诺,同时也说明岐水以东之地是大周原考古中的核心区域。

周公庙一带为古代周代典籍中的“周城”

古代历史典籍记载,历史上的周城就在周公庙一带,周城亦为周公采邑。郑玄《毛诗·周南召南谱》:“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已所职之国。”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周公故城在岐山县北九里,召公故城在岐山县西南十里,此周、召之采邑也。”《史记·鲁世家集解》载:“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史记·鲁周公世家》索引:“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之地,后以为周公之采邑,故曰周公。即今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魏书地形志》:“雍有周城。”周城地望在今岐山县西北,北魏分周城置县,县治在岐山县西边的横水镇,今遗迹犹在。唐初《括地志》:“周公城,在岐州岐山县北九里,周之畿内,周公食采之地也。”雍正《陕西通志·古迹》:“周城:在岐山县西北十五里亦曰周公邸。邸内有泉,时平则流,乱则竭,号润德泉。”现在的周公庙在岐山县城中心西北大约十五里处,与古人记载基本符合。清毕阮《关中胜迹图志》:“周城,在岐山县西北十五里,亦曰周公邸。”曹玮先生在《太王都邑与周公封邑》一文中指出,“太王都邑与周公封邑当为二地,……周公采邑当在今岐山县的北郭乡和周公庙附近”。元翰林学士畅师文在《复祀周公庙记》中说:“水经云,岐水之南有周原,周公采邑也,庙或其地钦?”表达了周公庙一带是周公之采邑的个人观点,同时也向后人指出在此立祠纪念周公的原因。明翰林编修马迁用《润德泉记》:“(岐山)旧有周公庙,东数十步有泉题曰润德,古今相传,以为太王之迁豳,先卜其泉原,而后居之,理或然也。”程恩泽《国策地名考》:“今岐山县有周公邸、周公庙,知周城亦在其境。”周公庙一带即周城之地。古代典籍记载虽然有所冲突,但大多指向周城为周公采邑,周城应该在周公庙一带。

岐山周公庙肇创年代在西周初期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的徐天进教授带领学生在周公庙前700多米处进行野外文物调查时发现两片周代卜甲。这两块卜甲上一个刻有17字,另一个上刻有38字,是目前所见周人刻辞最长的一例。这次的发现揭开了周公庙遗址(后因其北倚凤鸣冈改为凤凰山遗址)考古的序幕。凤凰山遗址核心区域位于周公庙古建群东、西、南三面,对周公庙形成拱卫之势。整个商周时期的聚落面积约为3.8平方千米,共发现7处墓地,计商周时期墓葬近千座;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多处,包括先周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玉石作坊、制骨作坊等;发现夯土建筑基址50余座,分布于周公庙东西两侧;5处不同地点出土的甲骨万余片,可辨识刻辞2600余字;发现长达1700余米的夯土墙环绕在周公庙周边;发现了一般平民居住区,但范围尚不明确;还发现了疑似城墙下护城河的壕沟一条。依据考古发掘的成果及相关文献资料,可初步判定凤凰山遗址在文王迁丰后为周公采邑。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凤凰山遗址的地望与遗址性质符合古代文献典籍记载;二是遗址规模与内涵符合西周采邑性质,文物遗址遗存的对应时期与古文献记载的周公受采的年代(文王迁丰前后)在时间、空间上相吻合;三是陵坡四墓道大墓等级与周公家族享有“天子礼乐”等级相符合;四是出土甲骨的占卜主体大多为商末周初赫赫有名的周公旦或身份地位相当的高等级贵族。既然凤凰山遗址为周公家族的采邑之地,那必然建有家族宗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2003年12月14日发现的卜甲上就有“氒至,王甶克逸于庙”。由此可知其地当有周之宗庙,此处为周公采邑,庙当为周公家族宗庙。宗庙应该就在周公庙东西两侧夯土建筑中,《礼记·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郑玄《注》曰:“周尚左也。”孔颖达《疏》云:“周人尚左,故宗庙在左,社稷在右。”那么周公家族的宗庙当在周公庙东侧夯土建筑区域。2005年发掘了东区建筑夯土基址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收获是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建造年代不早于先周晚期,废弃的年代不晚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同时发现空心砖、板砖、瓦等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建筑材料和一条排水沟,基本确认了周公庙遗址宫殿宗庙区的位置就在周公庙东侧。“周公庙”是因唐人在此修建纪念建筑而得名。而因2005年考古工作者确定最早的“周公庙”在西周初期就位于此处,故其性质为周公家族的宗庙。

岐山周公庙恢复重建于唐代初期

凤凰山遗址的考古证实了周公庙地区在西周时建有周公家族的宗庙,这是后世在此复建奉祭圣人周公专祠的原因和基础。当地学者认为,周公庙作为供奉圣人周公的专祠,建造于唐武德二年(619),元大德二年(1298)立《重修周公庙记》碑等,相关碑刻载“唐武德初,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以公为先圣,孔子配之。……盖岐山姬周旧邑,庙之于此亦宜也”。认为周公庙建造于唐武德初年(618),具体年代不详。以上说法语焉不详,唐初,在地方大兴土木,立周公庙未免有扰民乱政之嫌。《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载:“高祖武德二年,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七年二月己酉,诏‘……州县及乡,并令置学。”《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德二年六月戊戌,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子监。”《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七年,高祖释奠焉,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唐会要》卷三十五载:“武德二年六月一日。诏曰。……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分析以上典籍关于周公庙的创建情况,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下诏在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立周公庙和孔子庙各一所,所以说,岐山周公庙创建于唐武德二年(619)不符合史实。回过头来再分析《旧唐书》中的“七年二月己酉,诏‘……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各州县在当时按照高祖旨意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依次根据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分析,岐山县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四座周公庙,后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后祝家河,建置年代不详;本文重点探讨的对象凤凰山下周公庙暂不讨论;下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关,现已毁,明万历十九年(1591)《岐山县志》载,最初在此设置“崇德书院”,后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韩廷芳在原址重建“三公书院”;南周公庙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永乐村,建造于明永乐年间,亦称永乐庵。

从以上分析可知,创建于唐武德七年(624)的周公庙应该位于岐山县城西关的下周公庙。本文重点探讨的对象凤凰山下周公庙,唐代称为周公祠。唐代儒学思想为“尧舜周孔之道”,但唐王朝初期周公孔子先圣先师的地位变换更替,周孔的地位互相轮流转换,并非平等。唐武德年间,高祖定格孔子为“先师”,成为“先圣”周公的陪祭;周公因其忠心武王兄长、侄子成王,被儒家士子誉为典范。而唐太宗玄武门杀兄害弟并斩杀年幼的侄子,为排除非议和寻求心理安慰,于太宗贞观二年(628)“诏停周公为先圣……以仲尼为先圣”,使得孔子地位升格。高宗永徽年间“制令改周公为先圣,黜夫子为先师”,显庆年间恢复“正夫子为先圣”。孔子在高宗朝的一黜一正,正是武后欲借周公“自重身价”和当朝元老重臣抑制武后权势微妙斗争的结果。随后,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原因之一即为显姓氏,掌根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以周氏后裔自居,以周为国号,显其崇周之意。二为由于唐前太平盛世唯周、汉而已,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武则天与之相对承周律。《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则天天授三年,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在岐山凤凰山下周公采邑之地重建周公祠,面阔七间,高大宏伟,以彰她尊周崇周的本意。无独有偶,在1993年维修周公祠时,发现唐时建筑基础遗址七间,基石有火烧的痕迹,据此可知,周公正殿最初可能为七间,且中间有唐时建筑基础遗址三间。唐玄宗即位后,“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对武周王朝拨乱反正,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尊孔,将孔子由隆德公升格为“文宣王”,是否拆毁岐山周公祠改为小三间也未可知。他这一举措的实質是借重孔子,剥夺周公原有的殊荣,最终实现李唐王朝对武周政权的正本清源。

岐山周公庙文化性质考察与研究

根据对以上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辩证、对考古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岐山周公庙北倚岐山(凤凰山),南邻岐水(小横水),在周部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王迁丰后被封为周公家族的采邑之地,其中,周公家族的宗庙为现存岐山周公庙的历史渊源。

现存的岐山周公庙建造年代为唐武则天女皇天授三年(692),初为奉祀周公旦的专祠,宋“元祐元年(1086)春三月”,宋哲宗(赵煦)即位,下诏曰“前世圣帝明王忠贤哲义,有大功利及物列于祀典,其陵寝庙貌废缺不完者,悉令葺治”,所以“竭虔妥灵,格于上下,稽若古训,敦厚风俗”。元祐六年(1091),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按行西路时“大为营建,凡一百一十间”,初定周公庙的规模。千百年来,历代重修,增建召公殿、姜太公殿、周人先妣姜嫄圣母殿、周人先祖后稷殿等以及以玄武玉像洞为代表的众多神仙洞府。周公庙由祭祀祖先圣贤逐渐融入了集儒、释、道及民间诸神在内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研究周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

猜你喜欢
岐山县宗庙岐山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一碗面”里装了多少“经济学”?——岐山VS化隆:产业效益取决于产业“烹饪”
我的识字小秘诀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东汉初的礼制建设与政治合法性建构
试论辽朝太祖时期的宗庙制度构建
天空之城与地球引力
难以阻挡
岐山哨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