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公园”模式

2023-09-08 05:03董云慧张新颖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遗址文物

董云慧 张新颖

盘活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文化公园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以公园为形式,在保护、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阐述文化公园的概念,总结文化公园的主要特点,提出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评估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创新保护利用方式,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类文化公园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景观环境,正在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有效方式。

文化公园的概念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公园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类型。文化公园顾名思义是展示特定文化的专类公园,根据景源的历史真实性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狭义的文化公园的主要景源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功能是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休闲娱乐、美化环境。根据不可移动文物在公园内的空间占比以及满足文化公园各项功能的程度,可将文化公园细分为历史名园和其他文化公园。

历史名园以布局灵活、样式精美的亭台楼阁、奇峰异石、花草林木、匾额楹联为主体,直观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造园技艺、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历史名园保存完整、价值更高,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边界与文化公园的范围基本一致,园内保护、管理、展示和服务设施相对齐全,需要开展的建设活动十分有限。

国家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遗址公园、生态遗址公园等都属于文化公园,其相同之处在于不可移动文物只占文化公园的一部分,且除了展示文物本体外,还需要辅以陈列展览、地面标识、文字说明或其他方式来增强文物的可读性,进而实现对文物价值的阐释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同之处在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和公园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包括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等在国家层面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包括需要开展考古工作的古遗址、古墓葬;文化遗址公园、生态遗址公园的主要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中的文物等级和公园规模也更加多样。

广义的文化公园包括以文学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蓝本,借助大规模的场景重塑来展示特定时期或特定类型文化的主题公园,如仿照唐代皇家园林样式建造的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脱胎于古典名著《红楼梦》,展现官僚贵族生活场景的北京大观园。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除历史名园外的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景点的“文化”“遗址”公园。

图1 文化公园结构关系图(作者自绘)

图2 历史名园(拙政园)(作者拍摄)

图3 文化公园(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作者拍摄)

文化公园的主要特点

文化属性

不可移动文物星散在广阔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不可移动文物建成的文化公园,通过对文物本体、可移动文物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展示,向社会公众阐述了特定历史时期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精神追求,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图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公园而言,其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多元复合

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时期、类型、历史功能、保存状况、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管理利用的条件各不相同,为文化公园的建设运营提供了不同的基础条件,因此公园的形态也丰富,功能复合多样。文化公园中与文物相关的保护管理设施、展陈设施推动了文物的保护、价值发挥和文化传承;与保護展示功能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绿地、道路、广场等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交往空间和应急避难场地。

情感属性

不可移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通常见证了一个地区或群体的发展历程,承载了地区或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保存情况影响着地区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经过时间积累逐渐成为乡愁的物质载体、地区的文脉要素和空间的地理标志。以此为基础建成的文化公园对当地居民和特定群体来说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

文化公园的建设要点

以文物保护为基础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公园的精神内核,在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要注意保护好、管理好文物本体和历史环境,这也是文物活化利用和建设特色公园的前提。文化公园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保存状态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合理布设展陈设施、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各类设施的规模、体量、色彩、形式以及绿化植被的种类应符合保护区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展示活动内容与形式、游客容量和开放计划应不超过文物本体和环境的承载力。同时,文物安全监测和评估应贯穿公园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并根据长期监测数据不断优化保护和展示方案。

凸显文物的价值

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内涵是文化公园的底蕴。受文物保存形态、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公众可能无法直观、完整地理解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时期、形态、功能、价值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因此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展示方式来强化人们的认识。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和阐释要确保展示内容完整准确,展示方式安全、美观、经济、可参与,能够反映时代、类型和地域特点。同时,应特别注意有效利用建筑类文物在文物价值展示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部分延续至今的建筑,如河北常平仓、陕西丰图义仓、浙江仓前粮仓,其利用方式本身就直观展现了文物价值,因此在文化公园建设和运营中应予以保留。对于历史功能已经消失的建筑,如西安大华纱厂旧址、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赋予其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建筑焕发生机,延续烟火气息。

结合文物所处的环境

环境因素包括区位条件、用地条件和地域特征,影响着文化公园建设运营的成本和收益。文化公园的区位指其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大致可分为城市建成区(含乡村聚落)和荒野地带两类。依托城市建成区的不可移动文物来建设文化公园,能够利用城市中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效提升地区的文化品质和景观环境。同时,社区居民也能为公园提供相对稳定的参观游览人群,保持公园活力,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相反,在荒野地带建设公园,经费投入相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却十分有限,只有拥有价值重大的文物或有可组团展示的旅游资源时才有建设公园的必要。

公园周边用地条件,如土地利用方式、开发强度和地质条件等直接影响土地征用和场地修整的经费投入。规划设计阶段应深入分析公园的用地条件,结合文物价值和保存情况合理规划公园的功能定位、空间规模和平面形态,文物价值重大但用地条件有限或文物本体不宜全面展示时,可以总体谋划、分步实施、逐步开放;文物规模小或价值不突出时,应以提升社区的文化品质为主,建设“口袋公园”“小型公园”。西安市依托唐长安城遗址建成的文化公园就是总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典型案例。唐长安城遗址价值突出,规模宏大,但遗址大部分被城市建设占据,公园建设活动伴随着遗址沿线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逐步开展,已经建成的公园在规模、形态、功能方面各有特点,如延平门沿线为带状公园;明德门遗址、木塔寺遗址、天坛遗址为口袋公园;大雁塔附近的唐城墙遗址公园与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相贯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唐文化展示区。

公园周边的景观风貌,如已有的建筑、植被和地形地貌等也是公园建设运营中需要考虑的环境要素。公园内新建的功能性建筑应与文物本体和周边建筑的风貌协调。场地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在满足文物保护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下来,园内绿化应大量采用本土植被,以有效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

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

文化公园的建设运营必然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且影响力随着公园的价值、规模和交通可达性递增。其中社区居民是文化公园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其享受到了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公共空间,但也可能面临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等新问题。因而公园的建设运营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合理诉求,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幸福感。第一,结合绿地广场建设一定规模的健身和游憩场地,提高公园的功能复合性,满足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第二,尽可能取消实体围墙,增强公园的开放程度和公益属性;第三,将社区居民纳入公园维护监管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

注重培养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一定时间内人与环境之间通过积极作用,使环境衍生出的无形场力和独特氛围。场所精神对于文化公园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若忽视场所精神的培养则可能使公园成为只能展示已有历史文化,缺乏生机活力的静态空间。场所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人、场地和活动。

人是场所精神的塑造者。与游客相比,社区居民、特定群体参观游览的频率高,停留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更具备塑造场所精神的可能性。因而降低社区居民和特定群体的入园成本,提高其入园意愿,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的人气。

场地是场所精神的发生地。具有一定规模且舒适有趣的开放空间,能够吸引相应人群的驻足;空间功能的复合性和兼容性,更有助于提高場地的整体活力,进而为群体性的公共交往创造可能。

活动是场所精神产生的必要条件。任何形式、规模的个体或群体活动,都有助于提升场所的活力。但是与文物价值存在相关性、延续性的活动更有可能产生有别于其他公园的场所精神,进而推动文物价值的提升,使公园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文化公园的评估要点

文化公园作为保护和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方式,评估其建设运营成效应以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着重关注5个方面。第一,文物本体的保护目标是否达成,影响文物长久保存的各类自然和人为病害是否得到有效治理;第二,文物展示、阐释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展示阐释方式是否符合文物保护要求,文物价值和历史信息是否被公众理解;第三,公园是否有效改善了城市和社区的景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空间品质;第四,公园是否得到了社区居民和特定群体的认可,是否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活力,公园维护成本与社会效益之间的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第五,公园是否可以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和空间标识,是否形成了足以代表其文化特质的场所精神。

总体而言,文化公园以不可移动文物为基础,以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文物利用为手段,通过公园化的建设运营,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但建设运营的关键在于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保护好文物本体和环境,展示阐释好文物价值,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开放、多元、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同时应持续关注场所精神的培养,为文化公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遗址文物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文物的栖息之地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辽上京遗址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