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面貌

2023-09-08 08:16倪正学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武汉市武汉受众

倪正学

城市地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城市的气候、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它虽然是城市固定不变的一部分,但它聚集着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域等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也拥有很多地理文化资源,再加上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具有极大的地理文化传播优势。但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地理文化传播还存在地理文化内核挖掘不深,没有充分考虑受众需求,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不够先进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改进策略:加强对地理文化内核的挖掘,注重传播效果,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转变传播思维,应用新技术开发应用软件,以增强受众的体验。

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主要是对武汉市的地理文化进行介绍,包括武汉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域特征等。近年来,武汉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武汉市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通过文化传播来吸引、整合各项资源,但从目前来看,武汉在历史文化、经济文化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力度较大,对武汉地理文化的传播有限,但地理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武汉市的发展,进而推进武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的优势

武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

武汉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拥有众多湖泊和水道,汉水穿过武汉,将武汉的三个镇相连,分别是武昌、汉口和汉阳。武汉的区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26.10%,每个公民的平均水资源量超过11.4万平方米。武汉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拥有丰富的降水和日照,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酷热,秋季清爽宜人。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武汉的发展奠定了气候资源基础。

武汉市被誉为“九省通衢”,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长江水路、京广铁路等公路线路穿越武汉,使其成为中国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誉为“中国交通的黄金十字架”,同时,武汉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快,武汉钢铁集团的成立为武汉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光谷使武汉市成为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柱,吸引着众多青年来武汉就业,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处于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使武汉市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武汉市211大学共计7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武汉市的新媒体发展迅速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由原来的“点到面”转化为“点到点”,信息传播从一次传播变成多次传播,传播主体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这些发展变化不仅丰富了武汉城市地理文化的传播渠道,并且有利于向受众多角度地传播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信息,使受众全方位了解武汉的地理文化。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国内第三方新媒体平台,以城市文旅形象宣传和文旅资源推广为核心,持续推出图文、视频、海报等融合AR、光影、动漫多种形式的原创宣传产品,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先后策划推出“大武汉·新年好”“相约春天赏樱花”“惠游武汉 打卡一夏”“相见在武汉·我们的十年”“灯火里的中国”“2023,过好每一天”等爆款作品,全网浏览量超6亿人次。在全国市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上,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矩阵长居前列。其中,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稳居全国各城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前列,年均打造阅读量“10万+”推文30余篇。

政府政策支持

城市地理文化包括城市气候环境特征、地域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等,是一个城市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为了展现这种风格,武汉市政府在武汉市文化传播等方面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助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比如2020年8月14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发展的若干措施》(武政办〔2020〕78号),主要包括给予企业复工复产补助、实施专项金融支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开展文旅行业免费培训、支持爭创文旅产业品牌、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文旅消费8个方面。

随着文旅产业的迅猛发展,武汉市的地理文化传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武汉市的地理文化能够更有效地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因此,武汉市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政策与现实技术环境有机结合,以推动武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将武汉的地理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进而带动武汉城市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对城市地理文化的内核挖掘不够深入

由于缺乏对武汉市地理文化内核的深入挖掘,武汉城市地理文化的传播浮于表面,没有展现出武汉城市的特色。比如某些公众号在介绍武汉的景点时只是介绍如何游玩,比如东湖、黄鹤楼是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都只是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关于它们的地域价值以及武汉的商圈、小吃街和地域文化均没有进行介绍。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大众普遍认为要更好地进行城市化建设就要打造国际性大都市,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渐渐地将城市历史与城市和自然的紧密关联割裂开来。在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中也可以反映出这一问题。目前武汉很多古建筑以及其他一些古迹都被拆除,虽然现代化的城市看起来更加繁华和美丽,但是却没有特色。现在武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比如在江汉路一带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在维护时只是对其进行翻修;还保留了一些过去武汉码头工人的相关遗迹,但在武汉其他地方这样的遗迹已经不多了。

城市地理文化的传播者没有完全考虑受众的需求

一般认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市民是武汉城市地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传播的受众主要是武汉市民以及外地想了解武汉的人们,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抖音以及其他短视频平台的情况来看,确实有很多讲解武汉文化的视频,这些短视频对武汉地理文化的讲解侧重点放在了东湖风景区和黄鹤楼上,但是这样的讲解缺乏互动,而且多半分享的是游玩的感受,缺乏对用户的深度了解和调研,没有总结出游客想真正了解的武汉地理文化有哪些。

对于武汉本地市民来说,年轻一辈很多时候只从老一辈那里了解武汉的地域特色,目前专门针对武汉地理文化进行介绍的新媒体很少,新媒体上有关武汉市的介绍多半都是关于武汉的美食、商圈、景点、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关于武汉地域特色的介绍还不够,这种传播模式虽然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对人们了解武汉地理文化的帮助有限,无法为人们留下有关武汉地理文化的深刻印象。

传统的传播思维在传播上存在短板

现阶段,大多数物质类城市文化的传播都是通过城市景观或实体展示的方式,而精神类城市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或者是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存在一些限制,口头传播和静态展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也系统展示了武汉市的各种江、河、湖、公园以及工业区等,而且很多传播者都利用长视频进行讲解,但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去观看这种长视频。同时,传统的传播模式讲究长时间、精细的传播,没有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对“短、频、快”内容的需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被极大地削弱。

促进武汉城市地理文化传播的策略

深入挖掘城市地理文化内核,提高文化传播的包容性

每一座城市受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影响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一条小巷、一座古老的建筑、一处风景名胜都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城市文化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不断变化、创新和丰富,城市地理文化也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一样,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人们不断挖掘和丰富地理文化的内涵,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挖掘文化的内核,扩展武汉地理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重视传播效果,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城市地理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对内而言是凝聚市民精神,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和参与;对外而言是对其他地方的居民产生吸引力,从而提升一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竞争力。

文化认同是评价城市地理文化传播效果的金标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为了提升传播效果,媒体和受众的互动非常重要,因此在一些关于传播武汉地理文化的新媒体平台上,不能仅对武汉市的一些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进行视频讲解,还要结合新媒体受众的喜好,用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对武汉地理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比如某微信公众号中有一篇关于武汉地理文化的文章,图片部分对武汉的古桥、古宗教建筑、古村寨、各种商圈、各大医院、学校以及武汉的交通网等做了系统介绍,文字部分对武汉的气候、湖泊、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及其在全国的地位等信息做了介绍。但通过分析发现,受众对图片上有关武汉的商圈、景点、建筑、交通等一些详细信息更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传播的效果,可以将这些信息整理并发布到微博、微信账号上。比如可以利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一些简短的文字加图片,让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对武汉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武汉市地理文化的宣传工作,还可以定期在网上发放一些调查问卷,了解受众对武汉地理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等,以改进武汉地理文化的传播方式。

开发虚拟软件,进行仿真体验传播

湖北省以及武汉市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当地特别是一些旅游景点开发了云游服务,同时培养讲解员带领受众进行参观和讲解。

通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武汉市的城市建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三维仿真再现,可以将整个城市的实体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并赋予其一定的故事情节,用户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扮演虚拟角色,参与到虚拟城市的生活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用户可以深入感受武汉的地理文化,并对其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自2013年推出《胤慎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等多款App以來,这种虚拟仿真体验式的传播方法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互动体验。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用户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更容易引起受众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和分享。

城市地理文化的传播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地理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九省通衢,武汉市地理文化资源丰富,新媒体发展迅速、政府大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在发展新媒体传播上有自己的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武汉市的地理文化传播存在地理文化内核挖掘不深、传播没有充分考虑受众需求、传播的思维没有向新媒体方向转变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传统传播思维以适应新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要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来加强受众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使武汉的地理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武汉市武汉受众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