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数字化风潮致力非遗档案资源活化

2023-09-08 08:16何珊珊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云锦活化虚拟现实

何珊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还停留在静态保护阶段。现以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提出以当代博物馆为载体,通过陈列展示,信息可视化设计,打造数字化平台,建立合作,创新传播等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活化,促进档案资源的价值实现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档案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当下,大多数民众对非遗档案的认识不足,再加上非遗档案具有保密性,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有深入挖掘开发非遗档案资源,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才能使非遗档案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

活化档案资源

保护与传承

传统非遗“档案化保护”往往局限在对非遗文献、传承项目、传承人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方面,将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以可见的物质载体留存下来,从而延缓其消亡的速度,这引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重视。然而,这种方式并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只是对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的抢救式保护。

非遗档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做好对其的开发利用工作。在活态利用中保护与传承非遗,可以通过打造非遗文创衍生品,对非遗档案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举办非遗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方式,扩大非遗档案影响力,拉近公众与非遗档案之间的距离,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兴源档案活化

2019年是南京云锦申遗成功10周年,南京云锦重回大众视线。南京云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锦代表了手工艺时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一端承载着我国深厚漫长的历史文化,另一端则影响着当代中国丝绸业的工业化时代,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工业企业,曾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南京历史上最老的工厂之一——中兴源丝织厂,曾经创造了南京丝织业的辉煌,承载了南京城南地区的文化和记忆。自2009年起,南京市档案馆开始开展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接收工作,收录档案近3000卷,大多保存完整,收录了完整的管理文件、工艺资料、设计图稿、意匠、老面料等,它们见证了一个百年大厂的兴衰历程。数百种样品、近千张云锦图纸,都对揭开云锦“核心机密”的面纱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面对庞大的档案资源,相对晦涩的丝织行业技术资料以及有限的平台使得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档案资源的开发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因此,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合力之下,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一系列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活动。

《一则八宝团龙妆花缎》复制

南京市档案馆收录的中兴源全套档案中最珍贵的是“意匠”,即云锦的设计图样。一幅图纸有上千甚至上万个小方格,而云锦图案就画在这些方格上面,每一笔、每个角度、每种颜色都十分精确,以保证印出的花样准确无误,纹路和图案尺寸精细到毫厘。“八宝团龙妆花缎”意匠稿便是其中经典的云锦作品,其图案主体为两只侧身团龙,分别居单位图案的左下角及右上角,两龙头相对。佛教八宝图案环绕在两只团龙周围,八宝是云锦中的经典传统纹样,也称八瑞相,有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寓意福祉无边。团龙是皇家御用纹样,此件云锦艺术品规制极高,因此被作为中兴源重要档案留存至今。

档案活化就是让有价值的老物件“复活”,“复活”则需要技艺加持,经南京市档案馆对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进行授权,对中兴源最具代表性的独花妆花八宝团龙缎进行实物复原,开启了档案资源活化新篇章。

图1 中兴源八宝团龙妆花缎意匠稿

(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图2《一则八宝团龙妆花缎》意匠稿绘制局部

(图片来源: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

赋能当代博物馆平台

当代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完善,但其基本职能仍是收藏与展示文物。临展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而展览的直观性则能够使档案资源更好地贴近公众。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机制灵活,十分利于整合非遗资源,以自身的优势调整工作方向以及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联通各方力量,交流共享,互通有无,相互融合,将资源与平台运用得更好,将各自优势发挥到极致。除了静态的展示以外,非遗的推广还应“宜静宜动”,利用活态的项目推进非遗与公众的有效互动,从而更深层次地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的能力,真正意义上加强非遗活化利用。

馆际合作

在2012年12月13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文物博函〔2012〕2254号)文件中就已经特别提出“要促进馆际交流与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博物馆开办展览的一种共识,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标杆。当下的馆际合作依然是大势,我国的博物馆、档案馆等数量较为庞大,国有馆自身的发展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民营馆存在资金匮乏、展示陈列设计单一、运行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但有较为灵活的机制,能够灵活调整工作方向,将博物馆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模式。因此,馆与馆之间的横向打通显得尤为重要——整合各方资源,促新平台搭建,在协同发展中形成一股社会合力,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活化的有力通道之一。

馆校合作

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公共教育,当下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教育早已摈弃了从前单一、陈旧的教育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围绕配合展览、收藏和研究的延伸教育活动。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多角度探索,围绕活态展陈开展一系列面向公众的传承教育研学活动。将非遗本质上“以人为本”“以人为载体”的理念融入博物馆的展示、文创、研学等项目中,多样化的展示与互动能够对公众起到教育作用,并达到推广的目的。

博物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高校在校学生,他们对博物馆文化的学习需求高于普通公众。因此,随着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馆校合作”也逐渐发展成熟。例如,在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源活化工作中,南京市档案馆基于博物馆平台与在宁院校合作开展“中兴源丝织厂及云锦档案口述史”项目,由博物馆、档案馆的专家学者进行统筹引导与策划,指导来自院校的大学生分组开展口述档案寻访活动,主要寻访南京云锦传承人、云锦技术骨干以及与中兴源直接的关联者或者见证者等,大学生负责从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到完成口述史的出版等一系列工作。

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传统的展示陈列设计以实物展品为主、情景为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的痕迹,是长久以来博物馆展示的主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高度发展、数字技术频出的信息时代下,应创新形式,讲好非遗故事,将网络、信息平台作为非遗档案保护的重要阵地,将数字化技术作为重要手段,把握宣传推广的核心即共享意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更好地开展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更好地共享、传承非遗文化,探索“数字化+非遗”的传播之道。在馆际、馆校合力下,博物馆应做好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和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基于博物馆平台,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探索中的展陈设计有了新的方向。依托云锦数字化保护研究成果,以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形式策划展示云锦的染织技术、工艺流程、纹样章法、色谱构成与社会应用,将口口相传的云锦技艺以标准数值、知识图谱、数字信息等形式呈现出来,展现出传统云锦审美体系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科技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展览展示形式数字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展示已经成为展览展示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字化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体展陈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以及为了满足更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把优秀的展览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成网上展览馆,实现了留存精品展览,足不出户随时参观,提高展览影响力的目标。用红外线扫描设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加三维建模进行展览馆全景搭建,利用云计算及人工智能进行全景场景内的漫游移动,运用环物摄影技术对展品进行360度扫描建模展示,经过后期精心制作整合,将数据存放于云端,并生成链接。既可以挂接到网站的栏目中,也可以挂接到微信公众号的子栏目中,还可以直接发送至微信好友及朋友圈以适应移动阅读的需要。跨越时空限制、虚拟延伸现实展示空间和激发用户的参与感,让非物质文化真正借助博物馆实现线上展览留存与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数据。

云锦妆花织造技术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大众对其了解有限,并且其技艺传承主要依赖口述而非书面或图像记载,故而无法展现其技艺的全貌。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来解析云锦织造技艺,并尽可能实现技艺操作的标准化,实现南京云锦知识图谱的设计与制作。通过云锦技艺全流程的视觉信息图解、3D模拟再现以及VR互动等技术手段,将静态图形和动态影像相结合,展现织造工具的使用、织造步骤的顺序、织造技巧的演示等。对南京云锦技艺进行全方位解析,多重手段相辅相成,确保织造流程能够准确、明晰地再现。以数字化的方式还原古老技艺,最终成果能够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进行多渠道展示,既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南京云锦,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云锦的途径。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它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户能够沉浸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并与该环境进行交互,给予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云锦大花楼织机以数字化虚拟的方式再现。这样一来,人们无须亲临实地,就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和欣赏云锦大花楼织机的制造过程,甚至可以进行织造。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数字化扫描和建模,创建文物的三维模型,进行虚拟保护和修复。这些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精细操作,修复破损部分,还原文物的原貌。这种虚拟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对文物实体的干扰,还可以保存修复过程的记录,供后人研究和参考。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协作和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一起进入虚拟环境,共同探索和研究文物。这种远程协作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专家和研究者能够跨越地理距离进行合作,更好地保护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静态保护现状,以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提出促进馆际合作交流,加强文物藏品资源共享与展览展示项目交流;促进馆校合作,加强文化传播新媒介;运用信息可视化、信息数字化的方式,以博物馆为平台打造活化资源保护平台,提升陈列展示设计质量,丰富其设计形式,加快数字化转型等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云锦活化虚拟现实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南京云锦的故事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南京云锦起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