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科研的融合与赋能

2023-09-09 13:03李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赋能教科研融合

摘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以高质量的教科研为基础和保障。以融合与赋能为教科研助力,打造高质量教科研样态。所谓融合,包含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大先生”与“小先生”双主体、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共携手三个层面。所谓赋能,是指校长课程领导力赋能体系化教科研,教育信息化赋能智慧化教科研,“家—校—社”协同赋能生态化教科研。

关键词:高质量發展;教科研;融合;赋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国家一般)“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实践探索”(批准号:BHA230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教育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以高质量的教科研作为基础和保障。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是孤立的,不是只属于某个科室的工作任务,也不是只属于几位教师的点缀工程,而是面向所有教师,指向真实场景和具体问题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科研的真正价值也是在研究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以融合与赋能为教科研助力,打造高质量教科研生态。

一、三个层面的融合

学校需为每个教师参与教科研建立机制、创设条件、提供支持,组织他们做有用的教科研。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大先生”与“小先生”双主体、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共携手,是高质量教科研“融合”的三个层面。

(一)教研与科研一体化

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其学理依据是“理论与实践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包容关系”[2]。学校的科研工作指向对普遍、客观的教育科学规律的探究,偏向理论层面;教研工作则倾向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惑,偏向实践层面。在学校场景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论,只有二者一体,才能行之有效,才是完整的教科研。“真正的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结构的阐释与揭示,必须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它是实践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3]

学校坚持“扎根大地,做有用的教科研”,让教研、科研一体化,强调全员参与、问题导向,将学校主课题研究、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积极倡导各门学科、每位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发现真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实践探索”的开展中,学校利用全校集中教研的时间,召开课题培训会暨新课程标准学习推进会。全校教师积极撰写子课题申报书,集结为23个子课题群。由学校名师、外请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与教师子课题组面对面研讨、打磨子课题申报书。一年来,各子课题组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例实践、研究论文、研究叙事等多种研究方式,把课堂教学实践与个人课题以及自身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保证了课题的扎实推进。

此外,以学校主课题为引领,以教师子课题为载体,学校还设计并开展了“培育核心素养,赋能儿童成长”三个层次定向分批展示的教科研一体化活动,即骨干教师汇报课、名特优师示范课、同龄人牵手课,线上直播、线下研讨,家校社联动。活动中,依据学校“育素养”“大观念”“结构化”“创情境”“联生活”“给任务”“重实践”“新评价”八大指南,科研提供理论指导,教研下位深度实践,新课标理念渗透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科研高质量带来教研高质量,教研高质量带来学生成长的高质量。

(二)“大先生”与“小先生”双主体

高质量的教科研离不开对儿童的研究。近些年,学校挖掘中国本土教育思想,深入探索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时代价值。通过“小学生—小先生—大先生”成长传递链接机制,让教师这位“大先生”与学生这位“小先生”成为双主体,为教师发展成新时代“大先生”探索路径,更为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新时代“小先生”提供滋养。

学校设立了“小先生开讲”“小先生校史讲解团”“智慧教室小管家”“红领巾辅导员”等教科研系列微活动,让学生尝试成为“小先生”,让教师成为“大先生”,“大先生”牵手“小先生”,师生彼此成就,教学相长。“小先生”的成长之路,实际上也是“大先生”养成之路。学生加盟教科研活动,成为教科研的第二主体,有利于创新教科研样态,充分激活教师的创造潜能,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共携手

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共携手,是我校教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压舱石”,是教科研落地生根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通过儿童研究性特色课程优化国家课程,促进教科研质量的提升。20余年来,学校紧扣国家课程,积极探索儿童研究性特色课程,形成了“儿童研究四环教科研模型”,即“主题生成(引发学)—规划准备(设计学)—研究实践(做中学)—总结分享(展示学)”,引导和支持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让教科研更具落地性。学校课题研究从“十五”的“引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研究”,到“十一五”的“研究型课堂理论与实践探索”;从“十二五”的“基于学科特质的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到“十三五”的“支持儿童研究的课堂学习环境建构”,再到“十四五”的“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实践探索”,始终遵循以儿童研究性特色课程优化国家课程的思路,让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共携手,促使教科研成果得到积极转化。

另一方面,学校开展跨学科研究性特色课程,对国家课程做延伸,提升教科研质量。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性特色课程丰富了国家课程内容,同时促进了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教科研的开展拓宽了思路。如“雪花音乐节”“大眼睛科技节”“淘淘乐集市”“读懂故乡”“未来科学家行动”“劳动最光荣”等跨学科研究性特色课程,都是对国家课程的多元延伸,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本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学校教科研以此为引擎,探讨“从学科知识传递转向‘人的发展”“由学科知识体系到学科育人价值的教科研转型和创新”“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等课题,收获了非常好的成效。

二、三个维度的赋能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提高教科研品质,学校着眼于校长课程领导力、教育信息化、“家—校—社”协同三个维度,赋能体系化教科研、智慧化教科研、生态化教科研。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赋能体系化教科研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品质決定学校教科研的质量。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关键能力,是打造高质量教科研的重要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从思政教育、师德教育、道德教育着眼,赋能体系化教科研。

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是对全学年、全学期教科研方向的指引。“新时代力学教育:更公平、更优质、更幸福”“学习课标标准,培育核心素养”“创造性成长,高质量发展”等课题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赋能体系化教科研的成果,是顶层设计教科研的阶段目标。2023年上半年,学校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支持创造性成长”展开研讨,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课程实施、跨学科课程管理等层面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做系列培训会,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哪里来”“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建议”等。一场场研究专题分享会,一节节精彩的跨学科研究课,都彰显了校长课程领导力赋能教科研体系化的魅力。

此外,在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儿童公德培育”中,校长课程领导力赋能体系化教科研,体现在以“讲好力学故事”道德叙事为载体,通过“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感恩成长,爱国励志”“奔跑吧,少年”等校长思政课,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及提升各学科教师学科育人能力渗透在每月学校教研、每周组内教研的常态化教科研中。

(二)教育信息化赋能智慧化教科研

从智慧校园建设、自媒体推送到数字化转型,学校以教育信息化赋能智慧化教科研。

一方面,构建“沉浸与体验的智慧环境”。学校借助数字技术的连接性与创造性,扩大学生的认知和活动范围,突破时空局限,扩展教科研场所。根据“面对面教学”“在线教学”“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不同样态,探索智慧育人力学“e课堂”,赋能智慧化教科研。

另一方面,创建“儿童智慧学习数字化档案”。学校创建“儿童智慧学习数字化档案”,伴随式采集儿童研究过程性数据,关注儿童研究“喜欢提问”“大胆猜想”“主动尝试”“科学求证”“善于反思”五大关键行为,通过自评、组评、家长评、老师评,即时进行自媒体数字推送,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儿童研究素养发展表征,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利用素养评价智慧平台,对儿童研究全过程给予评价,赋能智慧化教科研。

(三)“家—校—社”协同赋能生态化教科研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协同赋能生态化教科研。

一方面,开发社区教科研资源。学校开发“一公里教育圈”,让学生走出校园;研发“教室在窗外”课程,让大剧院、博物馆、研究院成为学生研学的好去处;开设“米爸米妈进课堂”活动,约请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行业能手走进课堂,拓展人力资源,让教科研圈不断增容、扩容。

另一方面,开展“云端漫步式”教科研。学校通过直播、录播、转播等方式,重构教科研的时间与空间,打通线上和线下,串联家庭与学校,打破研究瓶颈;邀约家长线上评课,联盟学习远程研课;开设“90后青年教师新课堂·新成长·新未来”“培育核心素养·赋能儿童成长”新课程标准展示课、实践课、示范课等,全网直播;邀请全国特级教师、全省教学名家、高校教授进行线上观摩和点评指导……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科研新生态。“家—校—社”协同育人,家长、社会教育志愿者加盟学校教科研,丰富和打开了学校教科研的格局和视野。

在不懈的努力下,近年来,学校荣获“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教学成果“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实践探索”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积极转化为教科研行动,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2022年,学校第四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教科研项目“学以成人:时代儿童公德培育的实践探索”顺利结项,被评为精品教科研项目,该教科研团队获评南京市“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此作为高位引领,融合教研与科研、“大先生”与“小先生”、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同步让校长课程领导力、教育信息化、“家—校—社”协同赋能教科研。学校教科研从教学走向育人,从规范走向创新,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8):4247.

[3]柳夕浪.为教师研究正名[J].上海教育科研,2010(8):48.

(李琳,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南京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致力于“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教学改革项目实验与研究,先后主持省级及以上多项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首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级。)

猜你喜欢
赋能教科研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