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

2023-09-10 08:42■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院校

■王 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各高职高专院校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和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教育迎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高职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利用好“国际化”这一赋能手段,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将在借鉴‘双元制’等办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着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品牌赛事”[1],成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行动指南。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等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2022 年4 月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同时,也支持运用引进境外优质资源以及开展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认等方式发展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为2022 年8 月召开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表的贺信中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也明确表示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为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可见,在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两个重大教育改革交汇点,国际化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驱动力、赋能手段和格局担当。

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国际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事业发展的战略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院校自身提升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把国际化上升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各院校有意识、有战略、有计划地设计和开展国际化工作。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从单纯的外事活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已经成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3]。“理念层面”的国际化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受到普遍重视[4]。当国际化被高职高专提升到战略高度,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形式越来越丰富、合作深度也越来越深入。高职高专的国际化活动从简单的外事接待和合作备忘录签订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的实质性合作互动以及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合作互动;从传统的”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和派遣师生出国进修”发展成将技术、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自身教育资源向境外输出。很多高职高专,尤其是地处东南沿海以及东盟边境等地缘优势明显的高职高专已经大规模开展了留学生培养和境外办学。根据《201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 年全国有100 所高职院校开发了283 个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5]。

(二)地区间、院校间国际化发展状况不尽平衡

高职高专因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社会观念等因素限制,其国际化发展不仅容易与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拉开差距,不同高职高专之间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迅速,然而国际化程度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沿海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迅速、中西部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缓慢;骨干高职院校发展势头猛烈、普通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地处东南沿海沿线、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的省份,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其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大;而地处中西部的省份,如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尚无高职高专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比普通高职院校更快、更高。其国际化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蓬勃发展,然而,却呈现出引进资源多、输出资源少,短期交流多、学历教育少,国际化愿望强烈、但方向盲目等特点。

(三)办学层次劣势给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带来限制和挑战

尽管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类型教育,但长期以来因受办学层次限制,其财政能力、生源水平、师资基础、对国际合作伙伴吸引力等自身整体实力较本科院校薄弱,导致其国际化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多为地方财政支持建设,有限的财政能力导致其国际合作的空间和能力也随之受限。

第二,国家此前在对外办学方面对高职高专院校考虑不够充分,比如,各类政府助学金均针对本科大学留学生设置,高职专科院校的留学生培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第三,高职高专是高考录取的靠后批次,生源水平总体不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语水平、学习能力不尽理想。这为高职高专国际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第四,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也经常会因为自身基础薄弱,与海外较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无法进行有效对接。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水平,尤其是师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总体较本科院校师资水平薄弱,高职高专在实施具体国际合作项目时力不从心,有时出现“无才可用”的尴尬。

三、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路径

本文基于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现状,结合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和办学环境,在教育对外开放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高专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战略规划与机制建设并举

高职高专发展国际化的前提要素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没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高职高专国际化事业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一个学校把国际化理念转化成国际化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便是其国际化战略发展规划。一所高校,如果对国际化事业发展没有目标定位和系统规划,很难实施切实、有效的国际化行动,学校的“国际化”便流于形式。国际上很多名校都是通过制定前瞻、可行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和一系列国际化行动等国际化规划战略来实现学校腾飞发展的。国际化既是高职高专实现自身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培养适应人才竞争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发展机遇下,高职高专更应把国际化上升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把国际化发展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大学制度改革的法制化进程。

全局规划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障,机制创新是手段。高职高专在规划和发展自身国际化时,还应注意与学校自身的法制化建设相结合,即在上位法的框架下建立、健全国际化发展相应法规制度,确保国际化建设从人员机构设置到管理流程再到具体项目运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得院校严谨、规范地开展国际化活动和项目。一套好的法规制度可以为高职高专的国际化发展指引方向和保驾护航,促进院校国际化发展效果的提升。同时,高职高专还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一个院校只依靠外事(国际合作交流)部门所实现的国际化无法实现高层次和高效益。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而人才培养更主要的是依靠专业教学。学校内各教学具体实施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同时参与、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校实现国际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在一个学校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界定专门机构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职能、调动教师员工参加国际化建设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工作氛围成为重要课题。

(二)自食其力与资源整合并行

高职高专除了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国际化,更要进行资源有效整合,除了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利的政策和资金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行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加速器,高职高专的发展依赖于企业行业,同时也反哺于企业行业。有效的校企合作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加强院校和企业间合作的紧密度和深入性。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平台积极争取和合作行业、联合企业资源的方式参与办学和补充学校资金等,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利用校企合作便利条件,引进行业、企业中的国际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育教学实践;引进行业和技术国际标准和国际设备介入教学环节,实现教育教学与国际上通用的技能标准对接;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和教师到行业内知名跨国企业实习和研修,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激发潜能,真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技能的人才。

(三)对接战略与特色发展结合

高职高专办学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自身国际化时要紧密关注国家大政方向和外交方针,同时也跟随时代脚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当前形势下,除了贯彻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政策,还要紧密对接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两个维度的战略、政策,使得教育国际化工作对接服务国家导向。当前很多高职高专,尤其是地域接壤和具有地缘特色的高职高专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教育合作,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化层次和水平。笼统而粗放地以“与国际接轨”或“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6]。

高职高专为实现国际化发展,在对接国家战略的同时,还应遵循实际性、科学性、特色性的发展原则。一是抓住关键、重点推进,围绕技术技能、实践实训的办学属性和特点规划国际化发展活动。二是循序渐进、量力而为,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实际条件开展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应注重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切实提高自身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目标时,各院校不可“趋之若鹜”,也不可“一蹴而就”,应根据自身优势、劣势,立足自身特点、特色,因地制宜、特色主导、主动适应,寻找国际化突破口和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道路。院校应“量体裁衣”,考虑办学基础、办学目标、发展阶段、专业构成、特色优势、生源条件、资源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规划自身国际化发展目标和路径。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例,高职院校应围绕当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发展相关联的专业,联合培养产业所拥有的人才,满足工程规划对国际化职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水平。

(四)智力引进与资源输出同步

高职高专的国际化办学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方式。实践表明,高职高专通过实施“引进来”,确实促进了自身的人才和师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引进来”是一项长期规划和系统工程,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各类形式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内容既可以是看得见的人、财、物,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产权;既可以是师资、教材和课程等传统形式的引进,也可以是职业资格体系引进、专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引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最终实现院校办学与国际技能标准对接,培养成果符合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对国际人才的标准要求。“走出去”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学习、交流以及少量的就业。而这种“走出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输出”,其实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引进”,即通过师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取经”而实现对国外智力资源的引进。高职高专还可以拓展“走出去”的形式,如通过参加国际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建立与跨国公司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当前在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下,中国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出国留学”“出国就业”转变成“来华留学”“境外办学”的发展趋势。高职高专也应该顺应形势、主动作为,大胆尝试、在“引进来”的同时,深化“走出去”的内涵,实现高水平“走出去”。高职高专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在留学生培养、技术援外培训、境外办学方面精准发力,实现“资源输出”与“智力引进”的有机结合。

(五)开放办学与党的建设互促

高职高专的国际化活动是开放办学的表现,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的融通与合作。这项活动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外事外交政策方针,甚至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国际化工作的目标决定其工作性质的涉外性,而“外事无小事”,各院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时应把握“不踩红线、把握底线”原则,牢固树立党建意识,加强遵循党的领导,不折不扣地开展党建工作。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高职高专的教育国际化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教育部涉外办学监管平台数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及各类国际化发展研讨会、论坛信息,对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化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高职高专的国际化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更有效开展国际化活动、推进国际化进程构建基本依据。而高职院校应通过战略规划与机制建设并举、自食其力与资源整合并行等途径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