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探究
——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3-09-10 08:42张红佳邢环宇王莹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理念

■张红佳,邢环宇,王莹莹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20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在教育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此“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成为全国高校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各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握新文科教育以文化人、以德养人的价值引领性。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外语类高校学生特点,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参与性、体验性、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一体四翼”思政课教学模式[1-3];合建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国际和平资料馆”翻译项目,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入校园。为此,笔者所在院校制定了《课程思政工作建设方案》和外语类专业《关于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尝试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通过总结高校翻译课程中的现状,发掘翻译课程思政开展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探究课程思政在翻译课程中的植入途径,实现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课程思政现状

近年来,虽然课程思政在文科类专业中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是思政教育在翻译课程中仍没有得到深入地挖掘。

(一)课程思政未深入开发

“课程思政”理念作为近年来较为创新的教学理念,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翻译作为较为传统的语言学科,长期以来以学习翻译理论与常识、英汉语言基础及翻译技能主宰课程教学目标,未能在短期内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等环节中,仍把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作为主导,忽略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任务,也未能在各教学元素中,巧妙地融入“大思政”理念,错过了文科类教学中本应具备的弘扬文化传统、塑造时代价值观和人文观的时机。随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翻译学科教学应该抓住学科的先天优势,走到践行“三全育人”教学前沿,充分发挥其所能够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对中国思想文化推介较少

翻译课程教学,由于受到传统语言类学科重语言知识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容易一意孤行地探究西方语言及其文化优势,忽视了对于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研究与推介。在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在我国渗透的助推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较为肤浅,意兴阑珊。这不仅影响了本专业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的培养和文化视野的开阔,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材中思政内容有待开发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关乎整个教学目标导向、教学效果和目的的达成。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思想品德教育被认为思政类学科所应承载的教学任务,不应作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因而导致翻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没有把思政内容作为其要素之一。教材中,外来思想文化输入较多,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作为案例和语料的内容较少,甚至出现中国思想文化“失语”的状况。即使部分教材内容已涵盖思政元素,但却没能把其思政元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进行有机融合。目前《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已经逐步走入翻译课堂,但如何把教材内容与授课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如何开拓其他翻译教材中的“思政”园圃,仍值得翻译教师们用心潜习与发掘。

(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成功推介,需要与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思政教育被界定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代称,被狭义地理解为政治洗礼和道德说教,因此思政教学方法较为刻板、僵化,也未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依据思政教学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才能推进思政教育在翻译课程中的实现。在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探究与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从“教为主体”变为“学为主体”;从以“机械讲授”为核心变为以“互动实操”为核心;把“单一”的授课模式变为“多元”的授课模式,让思政元素能够活跃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部分教师缺乏思政理念

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与教师的思政观念、思想政治责任感、教学素养以及教学艺术息息相关。教师自身思政素质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思政教学”起步初期,部分高校教师思政理念较为匮乏,或者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在翻译课程中融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构建,对于思政教学敷衍了事。部分教师已具备思政教学理念,但仍缺乏思政教学经验,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

(六)缺乏思政教学效果的测评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翻译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仍停留在传统阶段,考核评估指标只关注教学元素,包括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没有得到体现;对学生的考核也仅关注知识记忆效果和实践技能的考核,思政元素也没有成为测评指标之一。这不利于思政教学长期深入的发展,也不能达成思政教学目标。因此,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翻译专业应该在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其思政目标,评估学生所受思政元素熏陶的成效。

二、翻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翻译专业由于其课程所承载语言交际、跨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等内容,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4]。

(一)跨文化意识构建的平台

笔者所在院校《2021 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第七条即为“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掌握相关跨文化理论和方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弘扬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尊重中外文化的多样性,形成跨文化同理心,淬炼批判意识;应用基本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帮助具有中英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进行阐述和评价。”翻译专业多门课程(如文化与翻译、英汉互译等)均作为此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课程。因此,在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评估与考核等过程中,均要贯彻对于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从而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纽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近百年的屈辱史曾使得近现代国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越感出现危机,国民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民族文化自信仍需要一段治愈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国家需要在国际上树立与国家实力相当的话语权,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有效地传播。而翻译专业作为语言转换与文化传播的桥梁学科,正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尤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艺术精华、文学经典、地域民俗特色等方面,既可以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手段,又可以通过翻译实践,形成文化自信的成果。例如,“熊猫丛书”的翻译在对外输出中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让国人能够更加深入地关注民族文化,在探索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语言承载新时代治国理念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和现当代的大中华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及治国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丛书收录了习近平主席从2012 年11 月至2014 年6 月的79篇讲话、谈话、演讲、答问等。该书已出版了21 个语种,成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们翻译学习的范本。此外,2022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程教材》系列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不同学段贯通。其中,《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作为本科阶段的翻译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熟识治国理念,树立大国国民应具备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三、“思政教育”改革途径

针对如上问题,思政教育在翻译课程中的贯彻与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思政理念

第一,教师个人的思政理念,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对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意识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民族文化认知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才能在教学中言传身教,以德养人,以德树人,成为知识传承的引路人和思想传播的摆渡人。因此,翻译专业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思想修德,拓展文化维度,加铸人文情怀,时刻保有对于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修学环境。

第二,教师应提升思政教学理念的认知,探究在翻译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不断探索思政教学与语言知识传授、翻译技巧磨合的途径,有意识地把思政元素带入课堂,拓展其教学内容,完善育人效果。只有教师肯于接纳思政教育理念,有意愿把翻译教学与思政教学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对接,思政教学才能在翻译课堂上大放异彩。

(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巧妙地引入思政元素,如何使得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内容所能承载的思政内容成功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一环仍在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中包含特定的思政目标。如在“三美”诗歌翻译教学单元中,把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及译作赏析作为其主要课程目标之一。在讲解诗歌翻译理念和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探究古典诗歌的艺术性,熟悉和感知古代文化元素,意识到诗歌英译是中华传统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学目标中挖掘和设定其特有的思政内涵,才能使“思政育人”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第二,在教学内容中呈现育人理念。如翻译教学中最能容纳思政资源的就是翻译内容(案例)。从词汇、句式翻译技巧到语篇翻译练习,都可以引入多元的思政材料,让思政教学呈现得更加明晰鲜活。例如,在讲解词汇翻译技巧时,引入中国民俗特色词汇翻译板块,把对于中国传统美食、服饰、节日、民俗等词汇作为翻译案例,让学生学习词汇翻译手段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并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拓展,既丰富其教学内容,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第三,在实践环节中融合思政主题。例如,在“文化与翻译”课程的大作业环节,教师把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冰雪民俗”作为其主题,让学生发掘东北冰雪民俗特色和历史,梳理相关材料,并完成文本翻译练习。学生在课下拓展翻译实践的同时,用心探寻地方特有的民俗特色,通过了解其起源、发展和影响,来提升其对于家乡文化的了解。

第四,把思政学习效果作为测评指标。例如,在“新闻翻译”课程的测评环节中,把汉语新闻翻译与点评作为其测评标准之一,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于选定的时政新闻材料的理解与观点把握,测评学生在新闻评述过程中,如何展现其价值观、人文观与社会观。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宏观上,可以按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设置资源建设纬度;微观上,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充“大思政”视野下的翻译素材的思政内涵,诸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块[6],同时实现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共享。如在“抗疫”翻译版块中,以“抗疫新闻”为核心搜集相关双语材料,形成其翻译案例;以“王毅外长”“华春莹答记者问”等系列双语材料为单元,形成外宣版块;以“李克强记者会”“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二十大讲话”等形成政府材料翻译版块等。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双语对照文本,素材展示,双语视频短片,公众号版块推送等,提升其共享模式的多元化。同时,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将其纳入翻译语料库建设。

(四)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的成功落实,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混合式教学法等。如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关于“二十大习近平讲话中”四字短语翻译技巧归纳与整理任务,让学生在达成任务过程中,实现其材料的思政价值;再如,学生在翻译工作坊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哈尔滨轮滑马拉松赛”赛程材料文本翻译。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独立性、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讲课法、体验交流法式教学法。例如,让学生以地方景点公示语翻译错误案例整理为主题,进行翻译实践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发现、整理、展示设计和讲解过程中,锻炼其项目开展能力、材料搜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索乐趣和敢于表达的自信。

四、结语

在中国大国地位稳步提升的时局下,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大国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塑造已然成为一项重要使命。翻译课程凭借其语言转换与沟通、文化解读与传播的功能特点,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肩负起思政教学的使命[7]。在翻译教学中,优化课程设计,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不断提升教师思政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翻译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文观,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文化自信,热爱传统文化;让翻译教学能够不断拓展其思政维度,实现“以文养人”“以言育人”“以教渡人”“以学塑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