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典型句式”的教学策略

2023-09-14 20:51马晓龙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自然段句式典型

马晓龙

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现一些比较典型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本中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既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又是体会表达方法的有效抓手,自然属于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对象。对此,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体会其在各方面的表达作用,探究句式与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积累相关句式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注入活跃、自由的元素。

一、在具体语境中感知

学生对典型句式的学习与运用,先要从感知开始,即在阅读时,当文本中出现了具有一定特点的句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有了这种注意,学生才能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确认,进入对典型句式的感知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比较有特点”,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典型句式的意识。

如教学《牛和鹅》,课文第一自然段“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旁边给出的批注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教师不加提示,这样的批注就会让学生形成往下一探究竟的阅读期待,忽视其中的典型句式。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句式,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具有典型性,如果学生忽视了就会错失学习的机会。有鉴于此,教师在学生进入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课文开头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把课文的开头与学习过的文章开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牛和鹅》在文章开头采用的是引述的方法。这就是对文本中典型句式的初步感知,学生进一步学习可以掌握以这样的句式作为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二、在及时捕捉中理解

一篇课文中必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式才是值得关注并学习的呢?一方面与学生个人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有关,另一方面与编者安排的语言学习重点有关;这就决定能够进入学生视野的应该是有独特表达作用的句子。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那些适合学习的典型句式,落实一课一得的学习目标。

如教学《秋天的雨》,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读了课文内容,有没有发现在语言表达上,五个自然段有共同之处呢?”很快学生就捕捉到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秋天的雨……”是典型的表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上的具体特点:一是这些句子以“秋天的雨”为表述对象,在自然段的开头,属于总起句;二是这些句子中,“秋天的雨”后面连接的词语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修辞方法,第一句“是一把钥匙”是比喻,后面三句“藏着……”“吹起了……”“带给……”是拟人。总的来说,这些句子都是用修辞手法使总起句的效果更突出。

三、在分析提炼中建构

小学生处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初步阶段,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典型句式往往没有什么感觉,或者意识不到相关句式在表达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提示与点拨,让学生分析句子,积累表达范式。

如教学《慈母情深》,課文中有这样的表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即使教师不作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捕捉到这一表述中有典型的句式,只是学生受能力所限,一时弄不清楚句式的典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平时会怎么说”,学生把平时的说法与课文中的说法一对照,就能够发现课文中的表达是人物的动作先写出来,后交代发出动作的对象是谁,这属于一种倒装句。接着,教师点拨学生:“平时写人物直背、转身都是连在一起说的,课文中把它分为两个动作说出来,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让人看得真切。”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这一句式是由“倒装句+慢镜头”组成的,能够突出人物的独特感受,表达复杂的感情。

四、在平常表达中挖掘

在文本中,还有一些看上去通俗易懂的句子,其中却隐含着很不一般的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常的表达中挖掘典型句式。

如教学《白鹭》,课文采用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学生往往忽视呼应中的变化形成的升华表达。对此,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挖掘在“一首诗”的句式表达中发生的变化。学生仔细研读才明白,结尾用“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呼应开头的“精巧”,这是对文章开头的句子进行了细化和提升,而“韵在骨子里”则强调这首诗独特的魅力需要仔细体味才能感受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开展学习,形成以句式为抓手的多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自然段句式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美丽的秋天
特殊句式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