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环境精细化整治策略探索与实践

2023-09-17 11:02王一帆解扬徐高峰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馆陶风貌街道

王一帆 解扬 徐高峰

一、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环境整治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后的长期稳定增长,城市发展逐渐进入了“存量时代”,街道成为城市更新实践的重要场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历史资源保存最完好、文化价值最丰富的区域。但同时,这一地区往往也是历史街区中矛盾突出、问题复杂、更新较为缓慢的区域。随着居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日益增长,历史街区街道问题越发凸显。因此,推进历史街道的更新整治,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建筑空间与现代功能不适配

在历史街区内,传统的老旧建筑空间受限于传统建筑砖木结构的局限性,内部空间局促,开间较小,层高较低,难以契合现代商业业态的空间需求。如果缺少精细化的功能设计引导,这种不适配会导致功能低效,现代高端活力业态无法进入,从而导致街区活力逐渐衰退。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街区道路红线宽度较窄,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因此大部分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中的生活支路,偏离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成为活力缺失的区域。

(二)公共环境设施设置与需求存在错位

历史街区内的果皮箱、座椅等道路配套设施,通常根据市政规范和日常经验计算服务半径进行均等设置,缺乏灵活调整使其与空间需求相匹配,导致一些设施的位置与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存在错位。例如,人流量大的区域与日常通行街道对配套设施的需求显然存在明显差异,这就容易导致局部需求无法满足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突出问题。

(三)街道空间设计和管理缺乏整体性

街道的设计是由建筑、绿化、市政设施等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的管理部门和实施主体各不相同,包括规划、建设、房管、市容环卫、市政等多家主体。由于建筑红线和交通红线内外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因此在空间设计阶段缺乏协调统筹的上层规划指导和交流,同时实施主体的理解差异也会导致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设计语言不统一、设施布局空间不合适、建筑外部空间浪费等。

(四)忽视街区历史特征,缺乏地域性特征

在一般街道的环境整治工作中,为了提高效率和经济性,往往会将多片区街道统一规划改造更新街道公共环境设施,对城市街道的历史资源、本地居民生活习惯等信息的研究缺失,形成风貌上的特色不显、文化不彰等現象,缺乏对地域特色化精细化的处理。统一性和同质性的处理方法,通常会引起“千街一面”的场景,“标准化”的弊端使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牺牲品。

二、街道环境精细化整治策略

(一)统筹传承保护与功能利用

对于历史街区内部保护性街道的整治,由于涉及保护要求严格的历史建筑甚至文物建筑,同时面临街道交通拥堵、公共环境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面对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应确立空间保护与功能利用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应在传承传统空间的基础上对历史街道进行改造,研究空间特点,引导适合的业态功能进入。应依据街区保护规划,对传统风貌以上类别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做好保护建筑的测绘工作,根据建筑空间尺度、区位特点等因素利用传统空间。除了常规的参观游览功能外,还可以开发社区服务、经营服务、科研展陈等功能,通过植入活力业态,让日常生活功能真正融入历史街道。

(二)统筹权属边界,推进整体性治理

通常来说,权属边界是开展空间改造的基本依据。对于街道而言,道路及两侧建筑分属不同管理单位,街道环境的整体性改造存在困难。为了进一步强化街道空间的整体性,应打破权属边界,统筹考虑街道改造范围。第一,规划范围应将传统的道路红线拓展至两侧建筑边界(或围墙),并统筹道路红线空间与建筑前区空间。第二,不仅要关注街道两侧建筑界面的完整性和风貌协调性,还要对建筑立面构件、店招样式、外摆空间尺度范围、绿化种植类型、停车位设计、各类小品位置形态等进行全要素、分类型、精细化的研究设计。第三,还需要关注各类交通方式的路权划分,协调好地面道路与地下设施的关系,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预留的关系。

(三)强化历史特征,彰显地域特色

长期以来,公共环境设施一直采用标准式、高效率、统一化的方式进行配置。但随着更新改造提出新的要求,环境设施的布局和选择应该体现街道的历史环境特色,强化街道的历史人文特点,提高可识别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主动扩大研究范围,着眼于街道所在的历史街区,甚至历史城市本身的空间格局、建筑遗存、功能特色、人文特色等方面,通过对文化特色的凝练,形成可参考的色彩特征、尺度特征、装饰特点、材料特点、功能特点,并将其在街道设施、环境小品、装饰构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精细化设计,彰显本地的风格特色。

(四)打造社交空间,激发街道活力

在街道改造中,需要全面关注人群交流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历史街区内的街道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中,大多数街道以连续的建筑墙体界面为主、门窗洞口较少,呈现出封闭的街道氛围,如北京胡同和青岛里院式建筑群等。因此,历史街区一般缺乏促进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需要寻找高价值的空间节点进行提升改造。这些空间通常位于文物或历史建筑周边、古井或古树周边,或是有良好视野和景观的位置。对这些空间进行集中打造,成为街道的触媒空间,可以带动街道和街区的活力延伸。

三、青岛市馆陶路历史街道环境整治实践

(一)街道概况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总面积为17.3公顷。街区属青岛历史风貌街道,平均宽15米,长度约725米,两侧分布有10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以及数十处传统风貌建筑和院落(图1)。其中包括青岛取引所旧址、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英国汇丰银行旧址等,是青岛近代重要的金融商业街。

图1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分布图

(二)上位规划要求及现状

《青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应严格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空间尺度、保持其道路红线宽度严禁拓宽,控制两侧建筑高度。《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规划的定位,是将其打造成未来青岛金融产业和创新研发产业的汇聚地,以近代金融建筑群为特色的产业及商业文化综合功能街区。

馆陶路两侧由近代金融公共办公建筑和里院式居住建筑组合而成,其中公共建筑单体体量较大,而里院式建筑呈院落围合式,建筑单体较小,街区肌理呈现多元而有序的布局。但馆陶路在建筑风貌协调性、环境设施布局、公共空间场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路内设施类型较多,但整体设施特色不统一,欧式、中式、简易式各不相同,休闲座椅也比较匮乏。另外,街道入口缺乏展示历史街道特色的标识和引导设施,游客难以感知街道的历史意义。

(三)街道整治策略

1.依据群体偏好,强化沿街空间活力

馆陶路被誉为“青岛的华尔街”,未来发展的定位为大港片区的重要金融服务办公片区,而金融从业者对于其办公、居住环境有特殊的偏好,例如高效集中、高端舒适、商务便捷、调性有品、业态种类丰富等。针对这些需求,需要提供的业态包括办公类空间、文化展览、戏剧音乐、咖啡厅、绿地公园、酒店公寓、零售便利等。

对于既有的历史空间,应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选择(表1)。单一传统院落适宜于小型商铺和小微办公空间,而多个传统院落单元更适宜于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SOHO空间。多层公共建筑则是金融产业集群和集中商业休闲的最优载体。

表1 馆陶路既有建筑空间类型与业态植入表

2.统筹建筑立面整治与设施配置

对建筑精细化分类,并进行立面修缮整治。结合馆陶路街道建筑的历史资料研究,主要从建筑体量、色彩、外观形式和材料等方面进行控制,以形成三类整治改造措施。第一类是保护修缮类建筑,包括文物和历史建筑;第二类是维修改善类建筑,针对传统风貌的建筑进行改善;第三类是整治改造类建筑,针对一般风貌的建筑进行整治改造(表2)。

表2 三类建筑整治改造措施

结合建筑立面风貌特点进行建筑附属设施整治。店招作为商铺主要的门面构件,需要与既有建筑的立面风貌协调一致。例如,与素雅低饱和度色彩的历史风貌相比,店招及广告尺度过大、色彩跳跃,空调机位随意设置,会降低立面美观度,影响整体风貌。因此,需从店招位置和大小、店招高度控制和材质选择、铺面字体选择、空调外挂机箱位置等方面进行引导控制(图2)。

图2 建筑立面及店招样式改造意象

形成具有整体性、有当地特色的环境铺装。地面铺装可引导人们进入广场内部,也可作为展示青岛历史的重要载体,形成特色文化径。机动车道路将保留原有的柏油路铺装,而建筑周边的铺装则应采用深灰色小尺寸石砖铺砌,以与周边历史建筑的材质和风格相协调。此外,小型开放空间也可以采用周边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立面的材质作为铺装材料,以营造更为统一的氛围。

3.提升环境小品品质并统一风格

作为传承和延续历史功能的金融产业聚集片区,馆陶路的街道设施应考虑与文物建筑的协调性和历史的一致性,以西式风格为主,同时兼顾现代金融办公产业高效便捷的特点。环境小品的材料应选择金属、混凝土、石材等,以冷色调和金属色系为主。同时,设置小品的摆放位置时,应保障人行街道的使用通畅性,小品设施不得过度占用人行空间。在人流密度较大的广场和公共建筑附近,增加垃圾箱、休闲座椅的配置数量,也可利用摆放绿植盆景等方式提高绿化品质。

4.开放取引所等节点,打造成公共活动空间

青岛取引所是当时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为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作为馆陶路上体量最大、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取引所建筑外围设置围墙封闭院落,内部功能空置,游客无法感知建筑历史,同时封闭的围墙也使得道路失去了一块难得的开放空地。规划将取引所前打造为公共活动广场空间,利用景观旱喷、铺地设计、增加休闲座椅等方式提升广场环境景观品质(图3)。开放取引所一层建筑空间作为公共文化展示功能,上层恢复金融产业办公功能。

图3 取引所及周边功能结构图

四、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空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保障日常通行的基础上,应确立空间保护传承和功能利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统筹街道空间整治。这包括对历史建筑、活态功能、适宜景观、特色设施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精细化整治,延续和强化地域历史特征,强化点状公共空间激发街道活力,让历史街道更好地嵌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伍江,王林.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上海城市保护的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林,薛鸣华. 基于精细化治理的街道城市设计,以上海徐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J].时代建筑,2021(01):56-61.

[3]蒯新珏. 北京街巷胡同环境品质提升设计策略与工作路径研究——以北京香山买卖街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4]焦文敏,王岳丽,邓帅. 汉口历史风貌区街道全要素规划研究——以中山大道北段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6.

(责任编辑:张秋辰)

猜你喜欢
馆陶风貌街道
热闹的街道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馆陶四月
热闹的街道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
库车城市风貌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