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共治助推垃圾分类形成新时尚

2023-09-17 16:59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兴区厨余垃圾桶

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大兴区坚持“疫情防控”与“垃圾分类”双推进,通过“便民、惠民、利民”分类设施建设和创新服务手段,让老百姓在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方面“水到渠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一、重视示范引领,打造分类标杆

居住小区和办公楼宇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反映社会垃圾分类整体成效的“晴雨表”。大兴区通过创建示范小区、示范楼宇,“以点带面”促进垃圾分类整体水平提升。

一是瀛海镇瀛海朗苑社区开展积分獎励和“云上督导”。社区居民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出家门的时候带上分好类的垃圾,到社区分类桶站,刷卡积分,投放垃圾。分类桶站每天限定投放时间为7:00—9:00和18:00—20:00两个时段。每次投放厨余垃圾时,只需提前刷卡,对应的积分就可以计入居民账户。积分可兑换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居民对积分奖励机制很满意。

为了全面掌握居民分类情况,社区探索分类桶站由“人工值守”向“云上督导”的智慧化监管模式转变,桶站具备AI智能算法人形识别、语音督导、垃圾落地监控及红外线感应等功能。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数据平台进行线上监控,社区普法监督员每天早晨6:30开始对小区内所有设备进行巡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分类薄弱家庭,开展精准上门宣教。

社区强化垃圾分类“红色治理”模式,通过打造垃圾分类党建引领主题楼门,居民回家时可在走廊内学习垃圾分类小知识。以楼道为宣传载体,动员社区居民一起加入进来,通过拍照打卡、桶前值守等方式践行垃圾分类。

二是大兴区星光影视园区别设置垃圾桶。影视园是一个集演播厅、综合办公、商业配套等多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影视园物业工作人员一上班就要转一转园区底商,查看各商户的垃圾桶设置及分类情况,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人主体责任。在总面积30万平方米的园区里没有一个垃圾桶,这样做既能美化整体环境,又能集中保洁人员力量,便于监督管理。在写字楼里,采用的是客户分类投放、集中收集的形式。在楼层的楼梯间设置大容量的分类垃圾桶,各个办公室只保留小容量的两分类垃圾桶。

星光影视园的演播大楼有多个摄影棚、化妆间、导播室等专业场所。摄影棚是节目录制人员日常进出较多的场所,为了加强管理,每当摄制组进驻园区,都要指派专人成为垃圾分类负责人。这些舞台搭建的碎木屑、钢管、PVC板等属于建筑垃圾,需要独立收集运输,运往建筑垃圾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置。园内区分不同的应用场景,有效设置垃圾桶,合理调度保洁人员的工作区域和时间,加强引导和监督,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宣传,打造美好安全的公共环境。

二、重视基层赋能,突出多元共治

利用基层赋能系列活动,搭建居(村)委会、物业交流学习平台,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落地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垃圾分类基层治理整体水平。

一是清源街道枣园尚城社区在优化分类投放设施、创立垃圾分类应用场景上下功夫。首先是社区将原有的41组垃圾投放点整合为2个分类驿站,并将四分类桶站升级为九分类,细化可回收物为纸张类、纸箱类、塑料类、金属类、纺织类、玻璃类,将回收利用所得用于购买垃圾袋,免费发放给居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次是设立儿童Q版垃圾桶投放专区,为孩子养成垃圾分类创设场景。儿童投放区的建立吸引了社区更多孩子及家长参与垃圾分类,体验分类乐趣。

另外,通过“拉家常”议事的方式,确定将分类桶站与旧物置换驿站合并设置。鼓励居民将家中闲置无用的衣物、玩具等用品自行分类,社区统一清洗消毒后进入展柜,社区居民可按照置换规则进行置换。旧物置换驿站的设立使旧物品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低碳生活的理念,也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的“网红景点”。

二是亦庄镇贵园西里社区瀛景园小区紧抓“四桶”管理,“撤桶”一步到位。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通过实地走访出方案,社区、物业精准入户宣传,并组织“拉家常”议事会、民情驿站和“小手拉大手”等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促成撤桶并点一步到位。小区内由原来的17组垃圾投放点撤成一组桶站。

“值桶”全民参与。社区党员、志愿者在“亦分类”微信小程序即可实名制打卡上岗值桶,实现了“定人、定时、定桶、定责”的全过程督导。

“净桶”内外兼修。严格落实净桶“123”,一次清洗,两次清运,三次消毒,利用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经费美化桶站建设,提高日常管护。

“查桶”科技赋能。通过将网格原有摄像头点位调整角度、微调位置,升级为AI监控摄像头,并纳入“亦庄美好家园”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现监控无死角全覆盖。若发现垃圾桶开盖、垃圾满冒、桶边不洁、无人值守等问题,能第一时间预警提示。

三是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一户一码、一码一查”的管理模式,从源头提升居民分类效果。青云店镇在精准识别分类村民家庭分类质量上下功夫,建立分类投放激励机制,通过积分数据分析,准确掌握村民家庭投放厨余垃圾数量及频次,筛选数量少、频次低的家庭进行精准入户宣传指导。建立垃圾分类村级精细化管理体系,垃圾桶以村为单位安装电子标签。在垃圾装车时完成称重计量,精确到桶、到公斤,信息回传数据库,实时掌握各村每日厨余垃圾量、其他垃圾量和厨余垃圾分出率、其他垃圾减量率等重要数据。

大兴区枣园尚城小区垃圾分类驿站。摄影:张硕

三、重视校园培养,促进源头分类

成立全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指导员”团队,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幼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2022年,开展主题团队课139节,组织1600余名团员参加社区桶前值守志愿服务,服务时长1.8万余小时。创设“周六垃圾分类日”,14万个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监督岗”亲子实践活动。

持续开展“21天分起来”打卡活动。第一轮打卡活动主要以宣传为主,将垃圾分类知识带入家庭。由学生做一次小老师,为全体家庭成员上一节垃圾分类课,并指导家长做好日常垃圾分类,规范家里的垃圾桶,监督家庭垃圾分类,每日记录家庭垃圾分类情况。对于分类效果较好的学生,将会在班级“争章卡”上赢得一枚小印章。学生集齐21枚垃圾分类小印章,将获得学校“垃圾分类小明星”称号。

第二轮打卡活动主要以监督为主,将垃圾分类行动扩大到家庭、社区、学校。学生通过绘画、童谣创作、宣讲、变废为宝小制作、课题研究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点赞垃圾分类榜样人物。同时,延续第一轮活动,继续做好家庭垃圾分类,每日记录家庭垃圾分类情况。另外,在食堂、班级和校园内设置垃圾分类校园监督岗,学生轮流参与每日垃圾分类值守活动。

第三轮打卡活动主要以实践为主,指导家长按步骤正确分类。由学生为全体家庭成员上一节厨余垃圾分类指导课,介绍厨余垃圾知识,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掌握厨余垃圾的正确分类方法。学生带头规范家中的厨余垃圾桶,监督并指导家庭厨余垃圾正确分类与投放,以厨余垃圾为切入点,提升家庭源头分类效果。

经过三轮打卡活动,大兴区共14万名学生参与,累计表彰先进集体762个,“垃圾分类小明星”3万余人。

四、重视探索创新,展现科学管理

西红门镇将生活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建设完成由家庭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线和其他垃圾综合处置线构成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线。

家庭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线配备除臭系统(仓内除臭、车间整体除臭)、渗滤液收集处理、废气处理系统等,采用破碎、脱盐去油、固液分离、好氧发酵等工艺制成绿化用肥。

其他垃圾综合处置线由储料和给料系统、分拣和分选系统、输送系统、破碎系统、垃圾衍生燃料(RDF)制备系统、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等组成,经给料和匀料、破袋、AI智能分拣,以及筛分、风选、磁选、光选等工艺,分选出金属、纸类、塑料等高低值可回收物售卖,可燃部分制成RDF产品提供给水泥厂。按照其他垃圾年处理10万吨计算,可生产RDF产品约5万吨,可替代2.5万吨标准煤炭,相当于减少约7万吨碳排放。

大件垃圾通過预约回收方式,运往大兴区自建的大件垃圾处置线,采用自动上料、两级破碎、磁选、除尘、环磨造粒等工艺,加工制成RDF、木片和金属物三种再生产品,实现100%资源化利用。

2023年,北京市大兴区将继续秉承“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途径宣传垃圾分类,提高曝光率,持续营造社会热度;用好科技手段助力日常管理,为百姓打造舒适便利的投放环境;提高执法处罚力度,打造“城管执法样板小区”;活用“小手拉大手”,开展“每日第一课”专题活动,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力争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做实、做深、做细生活垃圾治理,打造靓丽、和谐、宜居的新国门。

(责任编辑:张秋辰)

猜你喜欢
大兴区厨余垃圾桶
厨房里的芽芽
大兴区各级工会搭建职企“连心桥”
慰问送关怀,大兴区各级工会做好职工贴心人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刘玮玉艺术作品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飞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