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改创合一:“三进”工作下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口译课程改革路径探究

2023-09-18 05:43范灵犀
英语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三进理政口译

范灵犀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高校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大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技术管理人才、优秀应用型人才。因此,部分高校开设了特色应用型课程,如交替传译、翻译技术和本地化等课程,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翻译人才。然而,翻译专业的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素材集中程度不高,主题单一。

“三进”工作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了加快落实“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人才”目标,高校口译教师应积极推进“三进”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将互联网融入应用型口译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我国的政治思想、内涵,以及翻译的理论、技术。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口译课程教学的意义

我国对应用型口译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成长为弘扬、传播中国文化、声音的主力军。当前,部分口译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思想素质及“三观”也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将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口译课程,有助于构建外语专业思想体系,结合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让应用型口译课程重现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口译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此外,课程思政融入口译课程可以解决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现口译课程教学的变革。

现阶段,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这有益于教育回归本质。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口译课程应具有应用性。因此,教师要在“三进”工程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的辅助、支持下,改革应用型口译课程,完善“三位一体,改创合一”的课程改革创新模式,让学生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具有政治觉悟的、国际化的口译人才,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付诸努力(田鸿芬、付洪 2018)。

二、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口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用型口译课程的重点是应用性、实用性,增加对学生口译技能的直接训练。因此,口译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技能为核心的口译训练原则,深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其在“学中做、做中学”。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高校的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将“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能够拓展教学和学习的途径:其一,教师能够使用互联网中海量的口译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思政,选取思政教学素材,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建立“三进”工作口译教学资料库,优化口译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其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融翻译、技术和实践于一体的实训平台,引领其借助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张洁、郭炜 2020)。收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数字化资料,如音频、视频等,培养学生编辑视频、人机同步翻译、字幕翻译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拉近他们与治国理政思想的距离。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是共同发展的,经验的重组是知识的本质,经验重组是体验、发现及创造的过程,是具有持续性心理建构的过程(王旅、余杨奎 2010)。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教师的引导、独自或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方式,高效学习和掌握学习资料,以已经具备的认知和经验为基础,自觉、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基于此,口译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要贯彻“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次中心”的理念。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控制是主要因素。因此,口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刺激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爱学、乐学,体会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此外,口译教师要重视建设口译教学资料库,保证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有足量、优质的信息资源。口译教师要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开发与学习活动相关的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应用型口译教学中,教师要以小组或协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思政。

(二)建立、完善口译教学资源库

学生接触的语言数量和内容对语言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互联网+”中的平行文本、语料等保障了在应用型口译课程中建设的“三进”资源库,口译教学资源库对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有积极的优化作用,是学生自主巩固课堂和课外所学的重要来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的课堂互动、多元的评价体系构成了口译课程的主要部分。口译教学资源库的教学条件要包含软件、口译常识、教学文件(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计划及课件等)、不同行业常识、教学音/视频库、口译现场笔记、文本和音/视频资料、世界知名新闻媒体文本和音/视频资料等。

在建立、完善口译教学资料库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

1.优化和整合文本资源

根据现阶段我国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训练内容的选择或确定必须与学校口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社会职业需求相符。例如,可选择文本形式的教学素材、教案、大型的国际会议、资深媒体新闻及名人访谈等相关适用性高、行业代表性强的文本。

2.选择适配度更高的音频资源

在“互联网+”背景下,音频数字化已常态化,教师要甄别音频资源,选择优质、有实用性的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音频资源,如教学需要的基础性有声资料,有系统性地进行归纳、整合,分模块、分主题等有序、有逻辑性地建立资源库,并实时更新。

3.打造“沉浸式”的视频资源库

视频形式的教学资源的感染力比较强,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能够极大地帮助教师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口译课程应辐射与各行业需求相符的口译现场音/视频资源,能够增强学生英语综合性能力的视频资料,如政治、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同传、交传案例。此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视频、笔记、教师的示范视频。

(三)教学内容设计

深度融合口译知识、技能、实践活动是高校应用型口译课程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其一,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的传授为辅;其二,教师是向导,学生是主体;其三,以口译教学内容主题为次,口译技能训练为教学主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口译技能、提供练习机会,还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设计。

高校应用型口译课程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口译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其中,应用型口译课程培养学生的技能主要包括意义的传递、数字口译、记忆练习和训练、演讲技巧、即兴演讲、信息的转码和重组、跨文化意识等。通过训练学生的倾听、理解、信息加工处理、记忆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掌握口译技能,实现对语言信息的高效接收和转化。学生掌握口译技能需要经历大概了解、改进优化、熟练运用等三个阶段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高校要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任务作为学习的驱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导向,可以采取“三位一体,改创合一”的方法。

一方面,“一体”指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牢牢抓住“全面培养人才能力”这个核心点,以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育人问题为导向,“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不断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觉悟,勇于肩负“让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担当起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 2014);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多方位能力的翻译专业人才、构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翻译学科间内循环的环环相扣和“翻译+”跨学科外循环的同频共振。

“三位”指治国理政思想融入翻译教育的三方位,即翻译技术、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肩负起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使命。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翻译理论在西方的起源更早,但是我国很多学者为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翻译理论教学可以由西方翻译理论逐渐过渡到中国本土的翻译家提出的理论,如许渊冲于1987年提出的“三美”论,结合具体案例,带领学生体验中华文字之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自然衔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治国理政思想。翻译实践教学包括英汉语言对比和交替传译,也是语言服务的组成部分。为国家战略服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是当今语言服务及其行业的历史使命(唐智芳、于洋 2015)。系统性和科学性地将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口译教学的主题、源语素材,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有机融合口译和思政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要注重分层次、分步骤:

第一步:选取治国理政素材,构建“三进工程”教学资料库。

第二步:进行讲练集合,从单纯的翻译技巧讲授过渡到技巧加思政主题升华的模式(司显柱2021)。

第三步:打造“翻译+实践+技术”三位一体的实训平台,收集治国理政思想的音/视频,培养学生掌握视频编辑、制作双语字幕、人机合作同步翻译、字幕翻译及制作等技能,让其“在做中学”,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团体力量,让语言服务从业人员加入评估团队。

(五)教学评估

口译课程的评估体系一直是较为单一的教师评价审核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使他们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将考试置于真实的口译实践场景,有效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真正体会语言的运用。为了促进教师、学生取得进步及应用型口译课程的发展,评估体系要多元化、多维度,注重过程性评估,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课堂参与度进行关注和评价。此外,还要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学生实施终结性评价,以此了解和掌握他们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对其学习目标的完成率进行评估。终结性评价的形式除了考试外,还有命题演讲、小组合作完成情境任务等形式。

教学评价形式包括自评和互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评价内容要基于译员的素养、输出语的质量、服务企业的满意度调查。首先,对译员的素质评价应包括基础能力(语音、语调、语法、语用等)、口译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流利度、专题及跨文化知识、应变能力等。其次,对译语的评价重点是翻译的完整度和忠实度。再者,对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评价的重点是工作的成效和交际的效果。最后,用思政话题的术语翻译、句法准确度衡量“三进”工作进课堂的效果。总之,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对教师、学生及应用型口译课程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应用型口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三进”工作的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教材、课堂、学生头脑。因此,高校的应用型口译课程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国家、社会、市场需要的有坚定政治信仰、语言能力扎实、优秀的应用型口译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型口译课程的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整合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师生积极性的发挥。

猜你喜欢
三进理政口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棋乐
藏垢纳污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신시대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