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生背景下“润”教育的校本实践

2023-09-19 11:27赵淑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教育

赵淑明

摘要:学校文化有着独特的教育元素、人文情怀和历史内涵,学校的发展是文化积淀、传承与创造生成的过程,需要在选择与融合中实现“文化赓续”,在浸润与关怀中体现“文化滋养”,在行动与创新中走向“文化衍生”,从而在溯源历史和接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校本特色。

关键词:文化创生;“润”教育;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060-04

学校文化源于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师生在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创生”原指产生、生长,本文意指学校文化创新、生成的形成过程。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是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造生成的过程。学校文化创生,是对原有学校文化的一种创造、革新、改进,是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盐城市串场河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立足地域文化传统,深刻审视学校所处的教育文化背景,通过厘清自身文化脉络,发掘文化密码并使文化接续发展,在溯源历史和接续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润”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溯源:在选择与融合中实现“文化赓续”

学校文化有着独特的教育元素、人文情怀和历史内涵,学校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育人方式、精神传统如何得以传承,应该成为文化改进和生长的重要考量。

(一)“润”教育的历史考量

盐城市串场河小学以盐城母亲河命名,串场河开挖于唐大历元年,因串联起江淮东部沿海诸多盐场而得名,是境域海盐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因为地缘相近、功能耦合,串场河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运河结下深厚渊源,它的水运文脉丰富并融入了大运河文化范畴,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串场之水浩浩荡荡,泽被后世,滋养了厚泽绵长、历久弥新的串场文化。串场河的碧波里荡漾着盐阜大地的沧桑巨变、历史风云,也孕育了“农子盐课,皆受其利”的盐场文化,开启了“舳舻往来,恒以千记”的壮观场景,造就了“登瀛远眺”“杨楼翠霭”的迷人景观。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千年串场河以一河之水幻化成不同的文化坐标,让一座城从此有了文脉传承。串场河小学位于串场河畔,历史悠久、清澈澄明的串场河水滋养、启迪着学校师生。学校与盐城最具代表性的水街和串场河景观带连为一体,在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发展传统接纳、传承和提升的基础上,蕴蓄积淀,确立了“润”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学校文化的创建中,让师生在人文理念的熏陶中,品读学校的文化理想,产生认同与共鸣。

(二)“润”教育的内涵解读

学校以所在地区的母亲河命名,理应以“水”为文化载体,滋养童心,润泽生命。“润”教育,是教育主张,也是办学理念。“润”的本义是雨水下滴,滋润万物,含有自然、细腻、光滑、滋养的意义。“润”教育,就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广博包容、灵动变化的教育,让教育滋润学生的心、浸润师生的情、润养成长的根,努力追求“上善若水”的教育品质、“滴水穿石”的教育精神、“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静水流深”的教育成效。

“润”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注重心性修养、以德润身,与串场河水润文化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性与美学品格,展现了文化精华与时代因子相融的教育力量。“润”教育融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秩序”、卢梭的“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天性”等理念,从儿童出发,回归教育的原点,顺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指向儿童教育的自然回归。

“潤”教育遵循教育教学的本质与科学规律,真正走向“育人”本位,并与办学实践相观照,体现出三点特质:其一是教育目标为了滋养童心,使学生润泽,符合教育规律,切合儿童成长节律;其二是教育方法方式恰当、适合,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三是不同类型、科目的教育自然衔接、相互融通。

“润”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教育价值的理解、教育行为的取向、教育理想的追求,是思想基础、学术观点、创新行为的整体性建构和系统性表达。学校通过全面建构“润”课程、打造“润”课堂、开展“润”培训、实施“润”管理和“润”评价,以文化浸润、学科渗透、主题融合、项目引领、技术支撑为实践路径,让润教育呈现出“育人、整体、过程、融合”的特色,努力实现学科育人、综合育人,让教育润泽儿童、温润童年。

二、生长:在浸润与关怀中体现“文化滋养”

格尔茨指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好的文化是“生长”出来的,通过汲取各种养分,进行一定“量”的积累,再通过“质”的拔节,不断成熟。

(一)一种由理念催生的浓郁文化氛围

学校传承并深度融入盐城母亲河——串场河的文化基因,着力体现“润”教育文化特质,让校园环境传递独特的文化感召。一是体现“新旧相宜”。在“润”文化框架下,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呈现方式进行梳理与规划,突出“润”教育特色,彰显环境育人功能。对校园主要区间、主体建筑、主题景观进行设计与命名,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滴水穿石”“静水流深”等寓意充分彰显出来,形成“润”教育符号。二是体现“动静合律”。秉持开放互动的思路,在空间布局上关注多样性和开放性,体现动静结合。空间打造上同中求异、多元开放,使物质环境闪烁人文的光辉,在潜移默化中构筑师生的“文化基石”。三是体现“师生共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每一个校园成员的主体感受。校园里,师生的智慧渗透每一处设计,浓郁丰厚的学校文化所渗透弥漫的教育氛围,是师生共同参与生成的,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师生自己创作的“得意之作”展示在墙壁、橱窗、走廊上,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80余个小小“文化场”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全校师生将自己的行为与学校文化导向融为一体,一种和谐的“润”教育氛围随之形成。

(二)一种由主题建构的特色文化课程

从学生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儿童需要”,全面建构“润”课程,让课程润育童年。聚焦核心素养,秉持“颗颗水滴都闪亮”的育人理念,提炼了“志、泽、恒、灵、融、纯”六字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要素,建构“乐学·探究”“生活·技能”“生命·体能”“艺术·创意”“实验·创造”“服务·管理”六大课程群,实现校级课程项目化、年级课程自选化、班本课程开放化(如图1)。

“润”课程的理论支撑指向自然、多元、开放,校本课程指向儿童的自然生长。课程实施遵循教育规律,寻找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成长要素。学校引导教师建立“大课堂”理念,构建“生活+”润课堂、“学科+”润课堂、“技术+”润课堂,打造融合开放的育人课堂,体现学科综合育人,走向跨学科主题统领的序列化设计、迭进式实践,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以江苏省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润文化'场域下生本心育课程建设”为依托,开发了22个主题的生本心育活动课程,通过学科渗透、活动体验、环境浸润,多维发力,建构了“润物化人”整体育人场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莘莘学子(如图2)。

(三)一种用精神塑造的鲜明文化形象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顺势发力,积极作为,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致力于上好教师先导课和必修课,提升教师的职业高度和专业精神,促使教师在“广博”中根植与浸润,在“融合”中交流与互动,在“渐进”中实践与成长。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文化的培育和营建,以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润泽”好教师团队为引领,倡导教师做既有精神明亮、广博包容的人格魅力,又有融通精进、惠人达己的专业魅力的“润泽”教师。通过实施多通道学习、多元化互动、多维度研修,开展沉浸式、融通式、引玉式、点化式“四润”校本研修,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搭建专家指导平台、校际联动平台、项目共培平台等“赋能平台”,引领教师团队共建“幸福场域”,优雅行走。

(四)一种用价值引领的文化管理风格

在学校管理上,同样确立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给师生一个平台,使其能尽显才华;给师生一个阶梯,使其能登高望远;给师生一个机制,使其能自我完善。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成就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力求让每一项制度都“生成”文化,通过建立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制度体系,发挥学校制度本身的“文化效应”。从“平等、真情、鼓励、支持”的视角出发,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能肯定教师自主生长、激发内生动力的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协商对话制度;建立确定教师学术地位,关注他们当下需要与专业需求的竞争制度、奖励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给教师提供个性化、弹性化发展平台的教学制度、课程制度和研修制度;建立遵循规律、回归原点,让“每一颗水滴都闪亮起来”的综合素养评价机制等。创新而有活力的制度体系,有效开发了学校管理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促进了全体师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自觉层面上的完善与超越。学校铺展人文大幕,确立独特的管理方式,涵盖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在探索中形成的每一项举措都倾注着“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三、重构:在行动与创新中走向“文化衍生”

“润”教育追寻适应时代需求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之路,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延伸新的内涵,使得文化改进的过程既是营造学校和谐教育生态的过程,又是重构学校文化样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更大的文化折射效应,实现育人实践的时代创新与校本衍生。

(一)空间再造,重组学生一日生活

学校建构全域育人链条,创新教育组织方式,改變分科教育,强化学科融合、综合育人,突破原有标准化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校园的“围墙”和学科的“壁垒”,让封闭的校园变成开放的学习中心,建构从课堂到课后、从校内到校外的教育服务体系,让学生自由成长、舒展生长。

一是再造学习空间。学校创新校本课程设计,提供课程“服务单”和“自选单”,使课程从“统一批发式”变成“按需定制式”。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成立了分年段、序列化的儿童之家和少儿社团,从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工程、健康与技能、艺术与审美、语言与文字五大模块研发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拓建“课后作业+体育锻炼+特色社团+一班一品”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

二是再造生活空间。学校开辟假日研学路,拓展教育新时空,设定了六个年级十二条研学之路,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警校、走进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倡导家庭亲子日,设计了亲子阅读书单、亲子劳动技能单、亲子锻炼项目单,启动“六个一”亲子活动——共读一本幸福之书、同走一条研学之路、开启一次艺术之旅、共享一场运动之趣、体验一次家务之乐、传递一份暖心之爱,让家庭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再造资源空间。学校因校制宜,资源重组,打造立体教育场,推动教育教学结构性变革。与市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开展合作,启动“体教融合”项目,盐城市青少年网球、羽毛球、体适能三大训练基地在学校挂牌,少儿武术、艺术体操、触式橄榄球等十多个特色项目形成共建;与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在盐城市高层次人才库与乡土人才库中,遴选非遗传承人、高层次乡土人才20余人走进学校,开设非遗项目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同向共育,共建家校合作场域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和谐的教育生态和共育环境,学校探索教育协同机制,修复绿色教育生态,致力于构建“同向共育”家校新关系场域。一是开设“同心坛”讲堂,邀请校内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开讲,开设性格锻造、心理咨询、习惯养成、亲子关系等个性化研修课程,供家长选修。开设家长学校网络课堂,通过专业化的专家智库、互联网直播互动模式,为家长们进行分年龄、分阶段的“精准”主题培训,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同时,为家长提供阅读书目,组织开展家长读书会、家长沙龙等活动,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二是建立“创智营”团队,开展“请为学校献良策”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不同行业、不同兴趣、不同经历的家长能自主融入学校管理、课程建构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三是开设“家长说”栏目。针对家长的教育困惑,开展家庭教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传播亲切感人的教育故事,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启迪和借鉴。学校组织了“360家长汇”百行百业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助教、家长志愿者发挥积极作用。推出“良好亲子关系21天打卡行动”,画出爱的同心圆,用高质量的陪伴呵护孩子幸福成长。

(三)多维联动,重塑学校育人样态

学校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跨部门的重点改革项目,创新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持续推动“润”教育创生行动。

一是项目支撑。以“润”教育为核心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滋养童心:教育戏剧课程的校本建构”、江苏省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润文化'场域下生本心育课程建设”和市名师工作室项目“学科融合‘润'课堂的建构”、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小水滴'快乐体验营:生本心育课程的建构”、盐城市思政育人重点项目“新时代铸魂育人,‘润'课程静水流深”、盐城市教师发展专项“集团化背景下‘润泽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立项,聚焦“润”教育核心理念,多层推进,深入实施。二是行动助力。通过“润”教育六大重点行动:“润心启智”校本课程建设行动、价值引领“专业精神”塑造行动、素养为本“绿色评价”改革行动、学科融合“项目模块”建构行动、双向衔接“共生教育”探索行动,持续有效地推动“润”教育的校本实践。三是多向衔接。学校拓展教育视野,拓建开放化的合作共育平台,建立幼小教育衔接机制、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机制,实现“润”教育的跨学段衔接与融合。

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润”教育的校本模式和实践样态——具有“容”的生态,海纳百川,大爱无边;具有“溶”的活态,吐故纳新,自然更生;具有“融”的质态,融会贯通、博大精深。未来,“润”教育将以愿景激励、动力催生、联动创生为重点,通过深度践行,实现“启于知—促于思—助于行”的逻辑递进式创生目标,形成强大的文化效应场,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