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023-09-22 20:23弘文
党史文苑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弘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提出“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对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历史意义,需要我们给予深入认识。

“两个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是如何找到的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人是知行统一论者。“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实质就在于不迷信、不盲从,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一头连着“马克思主义”,一头连着“中国具体实际”,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作为“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目标指向的是走出一条能够指引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中国道路”。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如何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实际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在成功的“第一次结合”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进“第二次结合”。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标志,“第二次结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进程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遭到了挫折。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给予新的认识。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第一次结合”到“第二次结合”,时代不同,问题不同,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没有变,而且愈加清醒和自觉。

“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時代课题,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即“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政治论断,从而形成了“两个结合”的科学理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两个结合”从思想方法的高度,首次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开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清晰地昭示着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两个结合”催生了理论飞跃

“两个结合”的基础在实践,正是独特而深刻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切呼唤,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赋予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在于其立足实践而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结晶,其实质是不同实践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根本遵循在于“两个结合”。三次历史性飞跃,回答的时代课题有所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的是“两个结合”的科学思想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实际情况说明,那些把马列主义经典语句倒背如流的所谓“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反而成了革命的大敌,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基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情、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日益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共产党人最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其卓越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通过实践标准大讨论,全党思想得以统一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从而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打开了广阔理论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的问题日益凸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成功推进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包括发展方式等在内的生产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摆在全党面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新的时代内容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

“两个结合”夯实了制度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样一个“先进制度”,不是比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描绘而成,也不是对哪一个国家的现成模式的简单照搬,更不是对传统的一味复归,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生动体现,也是五千年来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时代呈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而是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在多民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刻反映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着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体系上,深刻反映着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治理对于强大中央政府须臾不可离的政治文化传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制度的形成,与历代王朝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传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选人用人上,把考试、推荐与群众意见等结合起来,不简单地以分数、票数、资历乃至领导意见定高低,是对历史上选贤任能传统的充分继承;“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治理思想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古代法治思想的传承;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基本经济制度上注重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在社会治理上积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上主张“一国两制”等等,无不有着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阶段新征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秉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遵循,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面向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注重从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文化宝库中甄别和汲取有益于当代治国理政的观念,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和文明根基。

“两个结合”铸就了文化自信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

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重拾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强大的精神独立性抵御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恢复民族的自信心,保持应有的文化主体性和强大的精神独立性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过去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判继承”到今天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等新的重大论断,时代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根本遵循始终是“两个结合”,始终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要想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重拾文化自信,赢得精神上的主动,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又必须与中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又必须自觉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使之不断本土化,才能为中国人所喜爱、所认同、所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内在的相互契合促成了深刻的化学反应,结果就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百多年来,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以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愈益增强,精神上更加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以及“六个必须坚持”等成功经验和重要法宝,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责任编辑/曾莎莎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