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2023-09-23 11:06李慧王清瑶张修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

李慧 王清瑶 张修宇

摘 要:本研究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就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不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选课程;建设路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融合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培养仅具有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引领科技的进步,就需要培养素质高、人格健全以及具备较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就目前而言,要想建构学科交叉、专业与人文相融、科学与素养兼具的素质教育体系,通识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研究热点,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高校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优势学科为主体,整合传统学科资源,瞄准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体现价值、培育特色、增强实力,是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被称作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和实用技能,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定统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选课程),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多元化和特色化等特点,更注重实现跨专业知识的打通、促进多元知识框架的形成,培养学生广阔的认知视野,帮助学生发掘成长潜力,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通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动适应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新变化和生态建设新要求,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水利重大需求,着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战略,是典型的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国家要求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为此,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重点优化调整通选课程模块,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通选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过程监管与评价机制不健全、开课师资“质”与“量”有所欠缺等。为进一步推动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选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完善,课题组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的建设现状,提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展开讨论。

一、通选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目前通选课程建设情况,课题组以抽样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229份。性别方面,男生3270人,约占样本的62.54%;女生1959人,约占样本的37.46%。学生所在年级方面,大一2201人,约占样本的42.09%;大二1113人,约占样本的21.29%;大三1102人,约占样本的21.07%;大四784人,约占样本的14.99%;毕业生29人,约占样本的0.55%。学生的专业类别方面,工科3422人,约占样本的65.44%;理科795人,约占样本的15.20%;人文学科类279人,约占样本的5.34%;经管类170人,约占样本的3.25%;法学116人,约占样本的2.22%;艺术学447人,约占样本的8.55%。问卷调查的设置主要围绕对通选课程的认知度、认同度、满意度三个方面。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在对通选课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满意度存在一些偏差,这说明了通选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不高

在调查的5229份问卷中,只有9.98%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通识教育,30.16%的学生认为基本了解,41.56%的学生了解不多,还有18.30%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调查信息结果基本一致。通过以上信息可知,不足一半的学生认为对通识教育比较了解,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则对通识教育了解不多或者没有听说过,这说明学生对通识教育内涵认知严重不足,更不会对通选课程重视。

从学生对通选课程学习态度的调查信息来看,58.96%的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35.70%的学生根据情况选择性听讲,还有5.34%的学生则会选择自习或者逃课。由此可见,推行通识教育改革,首要任务是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引发学生认真学习通选课程的内生动力。

(二)学生对通选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有待提升

当回答“您认同学校目前开设的通选课程吗”这一问题时,74.24%的学生持比较认同的态度,22.8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2.96%的学生表示不认同。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学校设置的通选课程计划。此外,修满学分后还愿意继续选修通识课程的学生占72.0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通选课程存在一定的主动性,但还有待提高。

(三)学生对通选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29.1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通选课程的过程中收获很大,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48.7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对个人能力提升有一定作用;16.47%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2.16%的学生认为对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3.50%的学生認为没有收获。由此可见,通选课程对综合素质提高帮助不大,学生的收获感不强,是目前通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调查发现,由于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目标、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内生动力不足和课程认同度普遍不高的问题。高校应加强通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改革,提升学生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二、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选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资料显示,全国综合性大学有80~100所,尚不及高校总数的10%。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的专业调整,更是造就了一大批颇具特色但不够全面的高校。很多特色行业地方高校尽管专业教育水平很高,特色鲜明,但因缺乏通识教育传统使得通识教育经验和课程资源匮乏。

(一)通选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通选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课程模块设置缺乏与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有机结合。很多地方高校没有思考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选课程建设的发展问题,没有将办学特色融入通选课程体系,缺乏品牌特色。同时,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限制,通选课程常呈现自发状态,缺乏统筹规划和严格的评审制度,对开课数量和课程门类缺乏合理调配,导致通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二)通选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通选课程的管理机构,也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在课程开设、学生选课、教师授课、考试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比如,通选课程的准入、评价制度缺失,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进度前紧后松,教学内容陈旧贫乏,教材选用随意性较大,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过程督导力度不够等。

(三)通选课程师资“质”“量”欠缺

通识教育课程往往综合性较强,对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社会或自然科学素养等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学科专业覆盖面相对较窄,专业课程重视程度较高,同时缺乏通识教育的经验和资源,因此能够胜任通选课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课程的开设由教师自愿申报,组成人员复杂,课程团队不稳定,再加上学校对课程的开设审查不严,导致滥竽充数的情况存在,而学生真正想学、能学到东西的优秀课程较少。此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名师等一般承担的专业教学任务多,科研任务重,开设通选课程的热情往往不高,无法通过名师引领带动去提高通选课程整体教师的授课水平。

(四)学生对通选课程缺乏正确认识

通选课程赋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但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引导,选课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比如,有些学生盲目跟风选修那些比较受欢迎的热门课程,而没有将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为了凑够毕业所需学分而选修,把通选课程视为附属课、辅助课,单纯选择那些学习比较简单、考核轻松过关的课程,没有自己的学习规划;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重视通选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书,做其他课程作业,甚至经常逃课,考试敷衍了事,导致缺考或者挂科。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通选课建设的思考

(一)重视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通选课程体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坚持水利水电特色的办学传承,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水利水电行业特色通识教育目标,全面调研、认真分析,加强对通选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对接行业发展需求,丰富通选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学校在充分认识通选课程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设置了艺术与审美、文化与沟通、自然科学素养、社会科学素养、生命与健康、水利特色课程6大模块。课程设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强化“公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德育为先”“以本为本”,探索并完善通专融合的、具有水利水电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加强对全校通选课程的统筹协调,健全通选课程审核制度和监督机制。教务处负责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协调相关部门管理通选课程。设立了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通选课程管理机构,分类指导,严格把关新增通选课程,杜绝课程开设的随意性。管理机构结合学科结构、培养目标、开课内容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知识多样化拓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的课程才准许面向全校开设。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围绕通选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于通选课程,同样采用校院二级督导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通过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听课,结合学生课堂监督信息,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准确、快速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提高通选课程教学水平。

(三)优化教师队伍,推进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在综合素质提升的维度下,更加强调尊重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人本需求,通选课程的设置也需要从“量”转到“质”,减少内容贫乏无味的“水课”,增加学生真正需要的、乐于学习的“金课”。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通选课程教学团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

通过名师名家引领,开展专题培训,打造通选课程“研究型”教师队伍,创建通选课程教学团队推动通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可以由校内各学科院士、荣誉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名师名家担任课程首席专家;遴选校内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课程助理,协助负责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邀请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大、热爱教学的学术名家开展讲座,通过名师名家的讲授,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名师风采,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启迪心灵、孕育学术理想,让学生不断增强对学科的归属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远大志向。

多途径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引入学习通网络通选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实行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组织线下集中研讨辅导的混合式教学。学校牵头开展校际课程互选互认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从2019年至今6校校际互选课程数累计达63门次,跨校选课人数累计5800余人,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地方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合作机制与方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资源。

(四)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要提升学生对通选课程的认同度和满意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选课程的重要性。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教育,需要从新生入学抓起。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宣传展板、班会引导等方式,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通识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针对通识教育的讨论,让学生真正重视起通识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

[2]陈建忠,邹一琴.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28).

[3]刘腾,吴仁协,李毅,等.学分制条件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4]石國亮.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重点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6).

[5]董静兰,张晓宏.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6]龚彦忠.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6).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