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2023-09-27 09:21严卫强
江西教育C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

严卫强

摘   要: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倡导“设置可感的情境”“明确真实的任务”“搭建活动的平台”,目的就是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绝对的课堂话语权和自主选择权。本文提出,从“提出要求”到“情境创设”:蓄足实施动力;从“零散追问”到“设置任务”:指引实施方向;从“越俎代庖”到“创设活动”:搭建实施平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不教之教”课堂   结构变革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教师要充分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自主性学习的空间交还给学生,促使语文教学的焦点从传统教学的“灌输传授知识”转为“传授方法、铸造能力”,引领学生在迁移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学习意识和自主性,进而高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本文在充分把握叶圣陶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变革,将“不教之教”的理念落实于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从“提出要求”到“情境创设”:蓄足实施动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常常将课堂教学的话语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直接向学生提出硬性的要求,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不教之教”的核心理念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基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情境创设”理念,教师不妨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在需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在情境中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将传统教学转变为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不教之教”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进行单元课文教学时,如果教师照搬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语段,说一说哪一句是关键句,如何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那么学生一定学得索然无趣,哪怕整节课都围绕着语文要素展开训练,也是无济于事的。

比如,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海滨小城》时,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抓住文本的典型语段,“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那么整节课的意趣就会荡然无存,“不教之教”也就成了纯粹的空谈。面对这样的尴尬狀态,笔者从“不教之教”的核心要义出发,设置了这样的学习情境:《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广东省湛江市,这是一座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源,还有着优美的景色。如果你是湛江市的一名导游,面对全国的游客,会怎样向各地游客介绍湛江、宣传湛江呢?请你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通过收集的资料,借助关键句确定一个宣传介绍的中心点,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你心中最美的湛江。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设置的情境巧妙地转化了原本的机械要求,既让语文要素得到了落实,也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不教之教”理念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二、从“零散追问”到“设置任务”:指引实施方向

由于学生缺乏原始经验,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在践行“不教之教”的教学理念时,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绝不能将“不教之教”异化为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甚至与最终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牢牢地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认知。虽然这种方法能预设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将学生的认知体验局限在教师所设置的机械性问题上。对此,教师要借助真实的学习任务,明确“不教之教”的学习方向,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根据地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一篇演讲,属于典型的议论性文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文体的置换,针对不同体裁设置了基本的学习任务。首先,从议论文的角度,设置“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以及作者的论证过程”。其次,从演讲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播放相关的名家演讲视频,组织学生将这一篇议论文以演讲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并没有设置过多的琐碎性问题,而是以两个核心的任务,驱动学生朝着相应的文体迈进,既感知了不同文体的内在规律,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和表达。

三、从“越俎代庖”到“创设活动”:搭建实施平台

语文教学之所以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牢牢把控,使得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地位。在课堂结构的设置上,教师的每一步教学环节看似紧密相连,实际上给学生的认知性空间相对逼仄,导致学生只能围着教师团团转,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要想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不教之教”理念真正落实到位,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彻底的变革,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先生也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从“做题”到“做事”的转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积极操作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践行方法,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设置语文实践活动,搭建语文学习平台,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自主权。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声音的多样和美妙。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描写声音的词汇和短语,编者在这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除了“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形象与生动”之外,还将学生的语言积累作为本单元重要的训练目标。很多教师在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时,只限定在学生的多读、多思、多背诵,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在通读文本典型语段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方式,将课文中描写声音的关键性词语和优美语句展现出来。其次,通过“摘一摘、抄一抄”的方式,将这些语言从文本中摘录到“声音卡片”中。再次,组织学生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了解声音表达的意思,把相应的“声音卡片”投放到不同的“集装箱”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分类,为后续的积累奠定基础。最后,借助文本中语句所形成的独特语境,组织学生选择表示声音的词语进行填空,将积累的语言与具体的情境进行连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设置任何目标,更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积累与梳理,进而与自身语言体系形成有效的交融,既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也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迁移运用。

“不教之教”的核心就是有智慧地教 、有艺术地教,就是将更多学习的权利和空间交还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找准彼此之间的融合点,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调整师生的角色定位,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悦.语文课堂:语言实践中的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28-31.

[2]孟小红.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57-15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趣”说英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