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金石录》及其学术价值

2023-09-28 01:54赵卓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赵明诚金石

⊙赵卓[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铭金刻石是古代将文字记录垂示久远的主要方式。以宋代为界,在此之前的金石研究多是对个别器物的辨识,尚未形成系统的金石之学,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钟鼎彝器、碑碣石刻陆续被发现,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对金石的考察和录存也日渐完善,欧阳修的《集古录》是最先以存目、跋尾为内容的著作。

一、《金石录》的成书过程

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是金石学的开山之作,赵明诚也正是受到欧阳修作《集古录》的影响,“认为是正讹谬,有功于后世甚大”①。而且《集古录》尚有漏落,在体例编排上也不便于查找,所以赵明诚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古物奇器、丰碑巨刻。赵明诚的父亲位居宰相高官,本身也有一些古物藏品,再加上宋朝厚待文人,俸禄必定不会低。妻子李清照更是醉心金石,为了购买金石材料,夫妻二人在饮食和衣饰上勤俭节约。当时赵明诚镇守两郡,夫妻二人又皆出身名门望族,仍需要节衣缩食,可见当时收集工作的难度和开销之大。

赵明诚(1801—1129),字德父,宋代密州诸城人。其父为官至宰相的赵挺之,其妻为宋朝颇负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他在太学读书期间,年纪尚小,也没有官俸,每到朔望之日便典当衣帛换取铜钱来购买碑文拓片。徽宗崇宁四年(1105),赵明诚除鸿胪少卿,此时便立下了阅尽天下古文奇书的志向。当时他的亲旧多任职于馆阁,可得见许多亡佚的诗文史册或其他未见之书,他都尽力传抄。见到古今名人字画、珍贵奇器,更是脱衣易市。崇宁年间,有人以二十万钱出售徐熙的《牡丹图》,夫妻二人苦于当时无足够钱财,只能遗憾作罢。大观二年(1108),赵明诚携妻归隐青州故里,宜和中复起,先后任莱州、淄州知州。夫妻两人的搜集工作并未随着这次搬迁而终止,反而更加兢兢业业,“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到了好的书画彝鼎,更是要一睹为快,经常点灯燃烛,通宵达旦地赏玩。

政和七年(1117),《金石录》初具规模,刘跂为此书作后序。靖康二年(1127),因为母亲奔丧赴江宁,起江宁知府,移知湖州,未赴。这期间金人侵犯京城,“长物不能尽载”,只能先舍去印本众多的书籍和多幅的套画,再舍弃没有款识的古器,后又舍国子监刻本书籍、普通的字画和重而大的器物。夫妻两人先将十五箱古物运送到建康。计划次年再运送青州旧居中所藏的十余间金石名刻,不料还未返回,金人便攻陷了青州,所有器物书画全部葬身火海,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因患重病卒于建康,年四十九岁。

安葬了亡夫之后,李清照一人带着剩下的两万卷书、两千石刻来到洪州,投靠时任兵部侍郎的妹婿。之后又历尽艰辛,于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之后表上于朝,又可知此书一直在修订补充中,所以认为此书是明诚与清照合撰,也是很有道理的。

二、《金石录》的基本内容

《金石录》是赵明诚受欧阳修《集古录》的启发所作,赵明诚少时便酷嗜收集古物石刻,妻李清照与其同好。夫妻历年积累,收藏甚富,由于材料的限制,所得仍以石刻为多,陆续总有两千种。后又考订日期和撰者,作录目和跋尾,成《金石录》三十卷。

其中既有前三代和秦汉的古器物铭,如《方鼎铭》《宋君夫人鼎铭》《文王尊彝铭》,兹以《文王尊彝铭》为例说明:

绍圣间,宗室仲忽获此器以献。有旨下秘阁考验,而馆中诸人皆以为后世诈伪之物……初,仲忽以器铭上一字与小篆“鹵”字相类,遂读作“鲁”,因以“文王”为周之文王,曰:“此鲁公伯禽享文王庙器也。”其言颇近乎夸,故当时疑以为伪。然兹器制作精妙,文字奇古,绝非伪物,识者当能辨之。(《文王尊彝铭》)②

赵明诚仔细考察,认为此器为鲁公庙器一说过于夸张,尚不能证,但此器制作精良,绝非后世伪造。

书中亦有秦汉时期的石刻记载,如:

按《史记·本纪》……欧阳公《集古录》以为非真,又云:“麻温故学士于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岂杜甫所谓‘枣木传刻肥失真’者耶?”此论非是。盖杜甫指《峄山碑》,非此文明矣。之罘在秦属东莱,今属登州。(《秦之罘山刻石》)

赵明诚对欧阳修以为此碑是伪作进行了反驳,认为杜甫当时所指“枣木传刻”的是《峄山碑》,并非《秦之罘山刻石》。

书中还有对砖坛所刻文字的记载:

“尉府壶壁,阳朔四年正朔始造设,已所行。”字画奇古……莫晓其为何等语。(《汉阳朔砖字》)

其一云“上谷府卿坟坛”,其一云“祝县卿坟坛”,皆居摄二年三月造……不知所谓“府卿”与“县卿”为何官……两汉时皆如此。(《汉居摄坟坛刻石》)

对于没有考证出结果的,赵明诚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莫晓其为何等语”。他毕竟学识和精力都有限,“府卿”在《后汉书·百官志五》当中就有记载:“大县有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小县一丞一尉者,命卿二人。”③史书和碑刻中都可查到,汉代用“卿”通称丞、尉之官。

书中对碑刻的记载力求详细,不仅有碑阳,碑阴也有涉及,如:

其额题“汉故谒者景君墓表”……故录之。(《汉谒者景君表》)

其前题云:“诸生服义者。”又云:“义士北海剧张敏,字公辅;弟子济北(荏)平宁尊,字伯尊。”凡十五人,皆完好可读云。(《汉谒者景君表》碑阴)

魏晋南北朝以来,造像凿窟逐渐兴起,《金石录》当中也载有许多石窟铭和像颂:

《北史》及《魏书》有《宦者抱嶷传》,云嶷终于泾州刺史,自言其先姓杞,后辟祸改焉。今此碑题“泾州刺史杞嶷造”,疑后复改从其本姓尔。(《后魏化政寺石窟铭》)

敬君名曦,显雋从弟也。《碑》云:“十世祖汉扬州刺史韶。”……而《姓苑》《元和姓纂》皆作“歆”,疑转写之误。又据《碑》,显雋乃韶十世孙,而《姓纂》以为九世,恐亦误也。(《东魏敬君像颂》)

赵明诚根据碑中文字,考证出抱嶷先人原本姓“杞”,为避战祸改姓“抱”,后世又改回“杞”姓。他又根据《东魏敬军像颂》,正史之讹误,得出“显雋”是“韶”第十世孙,而并非《姓纂》中所言的第九世孙。

书中对一些诗碑也专门记录在册,如:

其字画正同,盖一人所书也。题“谪丹阳工曹掾”,而不见其名。诗与书皆工,然世颇罕传。(《冬日陪群公泛舟诗》)

小篆书,《集古录》以为阳冰作……其字画亦不工……故欧阳公亦误以此诗为阳冰作尔。(《唐题阮客旧居诗》)

由以上两尊诗碑的记载可知,赵明诚在选择金石时,将优劣者都选录在内,并不会因为书画不公而弃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金石之外,还有许多宗教碑也记录在册,如《唐多宝塔感应碑》《唐乘广禅师碑》。人物碑在《金石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唐房彦谦碑》《唐兰陵长公主碑》《后周宇文举碑》,可据此与史书互证,或者补史之不足。

三、《金石录》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金石录》所收集的金石数据时间跨度很大,上至三代,下至隋唐五代。前十卷为录目,按照朝代进行分类,共列两千种。每一种下分别记录其书体、撰人、书人、年代,为读者查找提供便利。后二十卷为跋尾,共五百零二篇。篇中皆以史籍互证,列出两者不同之处,考证后注明正确的结论。与欧阳修编排《集古录》顺序杂乱不同,《金石录》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无法考证具体时间的,也会确立一个大概时间,不仅方便查找,也为后人考证与碑刻相关人物的生平提供一些线索。

(一)《金石录》的价值

《金石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石录》对前人的成就进行了补正。在此之前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受客观条件和作者主观上的影响,在考订年月、释读文字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谬误。赵明诚对所收碑石都认真作了考辨,对《集古录》的补正最多。如上文中提及的欧阳修对《峄山碑》和《秦之罘山刻石》记载的混淆。

其次,书中考订了许多旧籍的讹谬。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指出,历代史书有关人物的“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柢梧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金石录》的跋尾中充分运用“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的方法,考订了传世旧籍中存在的大量讹谬。关于觚的容量,《周礼·考工记》云“爵一升,觚三升”④;汉儒则以为“爵一升,觚二升”⑤。赵氏以出土之觚相量,适容三爵,与《考工记》正合,从而否定了汉儒的说法。他依据碑铭墓志,与《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典籍对照考订,对后世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学有重要的意义。

再者,《金石录》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氏族世系和生平事迹,尤其是史籍中未载的小人物,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唐欧阳询妻徐氏墓志》当中记载欧阳询妻子徐氏因欧阳询获封“县太君”,后又因其子获得“郡太君”“郡太夫人”的荣誉称号,既弥补了史书的空白,也可为我们研究欧阳询和他的儿子的仕途提供线索。其二是宋代以前存世古籍的征引,可据此辑佚,还原古籍。例如:《金石录》中多处摘引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这本书已于元、明间失传,今本辑自《永乐大典》,《金石录》中存有许多《永乐大典》中未见的内容。

最后,《金石录》对后来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元、明两代虽然也有金石碑刻出现,但是并没有延续下宋代的金石学。直至清代,由于“文字狱”盛行,学术环境相当压抑,失去创作自由的学者们个个噤若寒蝉,只能将精力放在对前代古籍的考证上,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他们重视对前代青铜器和碑刻文献的研究,金石学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斋集古录》和《金石萃编》等一大批金石学的专著横空出世。

(二)《金石录》存在的问题

《金石录》收录金石广博,考证严谨,但在录文和考订金石的时间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金石录》所涉金石,大多是节选的录文,或在跋尾阐述观点时,摘录一两句作为论证材料,大多缺少完整的录文。赵明诚既然已经认识到金石文献的重要性,在收录时已采取良莠皆收、古今尽入的态度,不应该没有意识到完整的录文对后世研究的重要性。宋代虽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技术,但刻书大多仍采用雕版印刷,限于刊刻成本,必须控制书籍的篇幅,此或为原因之一。另外,在《金石录》的成书过程中,在战乱中流失、损坏的金器碑刻不计其数,许多金石尚未整理出完整的录文便在逃亡中丢失残损,此或为原因之二;宋代所见隋唐之器物,犹如今日所见民国之物,距离时间尚近,还算比较常见,在当时看来价值不大,此或为原因之三。

《金石录》在考证碑刻年代和文字识读上,也有错误之处,金文明的《金石录校正》中凡“赵氏原注误”“赵氏失考”“赵氏误释碑文所致”等注释者,皆系此类错误。如:卷四第七百零二条《唐金刚经》,当为咸亨三年十月,赵氏误为“咸亨四年七月”。卷六第一千一百一十二条《唐元氏令庞公清德颂》,赵氏在小注中作“开元二十四年八月”,实则为开元二十四年二月。

四、结语

赵氏的《金石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与它的成果相较,亦是白璧微瑕,不足遮掩其夺目光辉。它上承前代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下启后代的《舆地碑目》《宝剑类编》,甚至对后来清代的《金石萃编》也有一定影响,为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书考证严谨,例证翔实,为史学和档案学研究亦提供了许多资料。

①〔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宋〕赵明诚:《金石录》,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00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3页。

④ 〔清〕李光坡:《周礼述注》,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460页。

⑤ 〔汉〕郑玄:《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72页。

猜你喜欢
赵明诚金石
金石齐鸣话编钟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冷热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李清照与赵明诚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