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诗歌秋景探析

2023-09-28 06:02陆金伶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秋气龚自珍秋景

⊙陆金伶[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4]

龚自珍,清代人,作为我国近代史前夕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诗歌大家,其思想之敏锐犀利可见诸笔下的文学作品中,而尤以诗歌见长。刘逸生、周锡䪖的《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主要以王佩诤《龚自珍全集》为底本,在此基础上更正编年五首、断伪作三首、补漏收一首,共收录龚诗六百零九首,是当前较为完备的注本。本文以《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为主要文本,细读发现龚自珍的诗歌中秋景描写颇多,集聚了大量的秋意象。本文对于“意象”和“意境”的理解,主要根据袁行霈的观点:“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①

一、龚自珍诗歌秋意象的类别

诗歌的研究离不开对意象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②。龚自珍诗歌中秋景的魅力得益于秋意象的塑造与运用,“在诗歌意象研究中,单个意象在诗人创作中复现次数的概率统计,是一个常用的方法。以意象研究为核心的微观诗学的建立,同这一种仔细而踏实的统计工作是分不开的”③。因此,统计龚自珍诗歌秋意象对研究龚自珍诗歌中的秋景而言很有必要。经统计可发现,龚自珍笔下的秋意象基本为实体意象,虚拟意象较少。

实体意象的情况大致如下:含“秋”字的意象,即单用一个“秋”字以点明时令。一般而言,这一类意象常用“秋”与形容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进行组合,如“秋花”三例;“秋气”“秋灯”“秋堂”“秋潮”各两例;“秋水”“高秋”“秋心”“秋士”“秋萤”“秋空”“秋星”“残秋”“清秋”“秋烟”“秋光”“秋雪”各一例。对于以上意象,龚自珍通过“秋”字与其他语素搭配,冠以“秋”名,从而使各种情境更具有秋的特色,更细致地表现情感内容。诗人的这般用心更说明了他想要在这些实体上寄托哲思与情感。上述意象大多都具有更深一层的意蕴,比如与秋季的某些特点密切相关,再比如传递出诗人的某种独创性,内涵丰富的意象尤以“秋气”“秋心”“秋士”为甚。

再看实景意象里不含“秋”字的意象。这些意象中与花有关的最多,包括“花”“花影”“寒花”“海棠”“江蓠”“木樨”等意象,尤以《秋夜花游》中用得最多;其后依次有鸟兽虫鱼一类;山原一类,其中包括“湖山”;月亮一类;风、霜一类;灯火一类;还有草木类、雨类、太阳类、海潮类、云类、楼阁类、乐器类以及“夜”“酒杯”“明星”“灵文”“云旗”“马队”“剑”“箫”。上述有些意象的内涵比较浅显单一,如“湖山”等,它们通常依赖与整句诗、整首诗、整个诗歌意境的结合来表现秋景特点,但有些意象自身便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如“剑”“箫”,由于诗人在其他诗歌里的广泛运用,它们已经成为诗人情感的特定表达符号。

龚自珍秋景诗歌的虚拟意象较少,同样有含或不含“秋”字两种情况,此处不再细分。虚拟意象主要包括魂魄、神话人物以及传说中的事物,分别为“秋魂”“秋魄”“梦魂”“紫皇”“仙真”“灵雨”“碧汉”“空峒”,类似的,诗人既然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联想与想象,便也对这些虚拟意象怀有现实意义上的寄托。

按时间线梳理,可得龚自珍诗歌秋景描写的历时变化趋势。大体如下:第一,秋景诗歌创作时间前后约二十年,在秋意象的选择上,前十年使用的秋意象内涵丰富;后十年,尤其是己亥年间使用的秋意象内涵较单一。前十年的诗歌中即便如《秋夜花游》看似是单纯写景的诗作,诗人也深刻地表达出自己斗志昂扬、不愿消沉的态度,其中的“秋魄”,即海棠花的精魄,因被赋予了人的志气而有了更深层的内涵。第二,刻画的景象范围随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如其诗曾经描写四海弥漫秋气,肃杀萧条,还描写西北的边疆危急,东南的才子困滞;后来便更多倾向于山间秋色、秋堂景致,如“忽向东山感岁华,恍如瘦岭对横斜”等。第三,诗歌秋意象和秋意境对于社会意义的承载逐渐减弱。后十年诗人仍关注家国社会发展,如己亥年间的“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描写吸食鸦片的社会现象,诗人还对此进行了抨击。但更多的诗歌则围绕自身生活而作。第四,秋景诗歌逐渐具有佛法韵味。“人生宛有去来今,卧听檐花落秋半”中引用去来今三种时间,“敢参黄面瞿䍣句,此是森森阙里花”言之不敢用参佛的句子形容阙里花,都体现了诗人此阶段思想具有佛法色彩。

上述变化趋势有因可循。龚自珍诗歌中的秋意象出现在1819 年到1839 年的诗歌中,其中又集中出现在1826 年到1827 年及1839 年的诗歌中。1819 年龚自珍二十八岁,即将到而立之年,正值满腔热血、壮志在胸的阶段,秋景诗歌从这个时候开始,便不可避免地要融入龚自珍的人生理想。1826 年到1827年,诗人三十四五岁,又正值清王朝统治日益衰败的时期,诗人第五次会试不第,只能继任闲散官职,而一些好友又相继辞世,此时的秋景诗歌集中体现了龚自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命途的惆怅。而后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诗人大志受挫,直至1839 年己亥年间南归。南归的龚自珍仍忧国忧民,奈何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秋景诗作便渐渐生活化,而受挫之人借佛法排解苦闷亦在情理之中。1839 年的龚自珍正值四十七岁,此时社会与朝廷的弊端更为凸显,因自己在朝堂事无可为,龚自珍最终决定辞官南返,这一年出现的描写秋景的诗歌,则多体现其辞官后所见的自然秋色和生活体悟。

二、龚自珍诗歌秋意象的深层意蕴

龚自珍笔下的秋景意蕴之所以丰富而具有层次,得益于他通过不同的意象去表现不同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选择恰当的客观事物之后,又将自己更深一层的情感蕴藏其中,使内涵变得丰富,意象得以具有深层意蕴。龚自珍是那个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人,甚至可以做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的诗人情感不会单一而寻常。根据对不同类型的秋意象的把握,可窥见龚自珍诗歌中秋意象的深层意蕴。

不同类型的秋意象各有特色。于龚自珍秋景诗而言,意象使用的一大特色便是刻画清王朝的国力日渐衰弱和残败不堪,作者用“秋气”一词作为对客观现实的隐喻。“秋气”的典型使用有两处。如写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国家正深陷衰败形势之中,而朝廷的保守一派却任由形势继续恶化,只有那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们心系国家命途,即便在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刻仍对国运涌发万千忧思。龚自珍不把创作局限在传统文学刻画的悲秋之景里,而是运用“秋气”这一具体意象来象征日渐衰败的国家命途。再如《自春徂秋偶有所得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二):“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直接用“秋气”来说明举国一旦呈现一派秋之萧瑟,那么国中之家亦将难以维持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外,诗人在偶遇苦闷时把自己说成“秋士”亦是其诗歌秋景意象类型特色的体现。如《秋夜花游》:“酒杯清复深,秋士多春心”,秋天常有的萧瑟孤寂正像此时此刻自己的处境一样;“且遣秋花妒,毋令秋魄沉”,即便逆境再不堪,秋士们的心志亦不会沉沦,“秋魄”常在。《秋心三首》(其一)中“秋心如海复如潮”,像秋天一样的悲凉心境如海一般极深极广,又如浪潮一般翻涌起伏,这使得诗人的感情状态瞬间跃然纸上。关于意象“剑”“箫”,《秋心三首》(其一)里“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一剑一箫体现出外放、内敛的情感,豪放与幽怨皆跃然眼前。

正是在秋意象类型特色的基础上,龚自珍诗歌秋意象的深层意蕴愈加明晰,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对现实环境的担忧与惆怅。《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二)云:“所以慷慨士,不得不悲辛。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诗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互相牵连的,国家陷入危机,家庭就会受到影响,真正为国考虑的人又怎么能不感到担忧呢?于是也无心赏花对月了。第二,考试不顺、仕途不畅的悲伤。《秋心三首》(其一)云:“秋心如海复如潮”,此时的诗人再次经历了会试不第,为自己的身世前途感到无尽悲伤。《秋心三首》(其三):“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诗人认为自己正如寒花一般,身世可怜,充分表达了自己被世道抛弃的感伤。第三,对人才未能得以重用的惋惜。《秋心三首》(其一)中云:“气寒西北何人剑”,西北边境遭遇动乱,而自己的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实在可惜又可叹。再有“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三十九位布衣平民是怀有才华之人,却只能游离在官场之外,如此腐败的世道,令人无奈。第四,对自己提出的社会见解不能落实的痛心。《秋心三首》(其三):“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诗人以秋星自比,想着既然自己做的是无用之功,倒还不如隐没余生罢了。第五,对社会由衰而盛的期待与希冀。诗人认为国运日渐衰微,但仍未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如果国家尝试重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那么未来同样充满希望。秋季万物始凋敝,像极了遭遇沉沦的自己,可转念一想,所谓“酒杯清复深,秋士多春心”,诗人身上的蓬勃朝气尚在。其实,诗人对自己、对家国仍有无尽的期待与希冀。第六,内心的不甘与倔强。诗人怀揣着强烈的是非正义感,认为“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真诚地面对世间百态是他内心一直坚持的原则,“且遣秋花妒,毋令秋魄沉”,秋花嫉妒又何妨?他认为只要护住秋魄,不轻易让它沉沦便可。

以上这些深层意蕴往往不是单一地呈现,而是几种意蕴不同程度地结合,又大体上有两种情感状态:一种可以归纳为忧虑伤悲与雄浑壮阔结合,另一种则是忧虑伤悲与激越愤慨的结合。总的来说,在自己营造的秋景意境中,诗人内心呈现出情感状态的反差。

首先,忧虑伤悲与雄浑壮阔结合。如《秋心三首》(其一):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④

乍一看此诗基调蕴含悲情,说“秋心”,叹“秋魂”,即便“海”“潮”本来是如此豪气的事物,在此却由“秋心”的悲凉哀伤承载着。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诗人整首诗歌所搭配的多处用词,表明其心中所思所感并非沉浸于暗无天日的悲哀之中。一首哀悼故友之作,作者也同样把自己的志向蕴藏其中。“如海”“如潮”“在臂”“当腰”“剑”意象本身透出了壮阔雄浑,读罢全诗,令人觉得明明是在悲秋,心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震撼深远,不能平静。王英志评:“才气纵横,非同凡响,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与丰富的感情。”⑤可以说,忧虑寂寥之情是意蕴之一,然而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是诗人的开阔心境,诗中意象在作者的眼里皆具备了两面性,更有一箫一剑的对比,情感的反差造就了独特性,两者的结合丰富了秋意象的深层意蕴。

在《秋夜花游》中,诗人“恨不称花意,踟蹰清酒杯”,而“酒杯清复深,秋士多春心”,虽然深陷挫折之中,但志向尚在,遭遇命途的衰落虽不免难受,但仍能保持一颗生机勃发的“春心”。“且遣秋花妒,毋令秋魄沉”又将身处逆境而积极进取、倔强乐观、豪壮开阔的精神进一步展现出来,淋漓尽致。孙钦善认为此诗表达出作者“身处逆境,精神乐观的倔强性格”⑥。在这样两种感情的汇聚之下,作品便呈现出一种中和的境界美。

其次,忧虑伤悲与激越愤慨的结合。愤慨是一种较为冲动的情感状态,但不能笼统地认为这种冲动便是不妥的,愤慨中也可以蕴含着积极。创作者受愤慨心境之影响,立足于现实而积极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这类创作同样具备独特的美学特性。正如 《梦中作四截句》(其一):

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无地署无愁。忽闻海水茫茫绿,自拜南东小子侯。⑦

该诗写于秋天,前两句写出秋日之下的感慨,愁情满人间;而后两句笔锋急转,诗人的表面意思虽是欲要归隐,自傲天地,但是掩饰不住内心傲视权贵的愤慨,孙钦善评:“既云‘自拜’,又用‘小子侯’这一僭号,带有傲视权贵之意。”⑧再看(其四):“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与鸳鸯诉不平”,封建统治者提拔了不少庸俗之辈,而作为有才有志之士却遭到忽视,诗人心中的不平只好与世间多情人诉说,即便如此,心中的不满仍难以抚平。

《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中有“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此两句是诗人愤慨之作中的经典。诗人在作品中提及隐世意愿的次数不少,然而总是显得另有所指,对隐世的向往在失望、不满与愤慨等情绪的表达面前显得不值一提。写自己有朝一日会与纷繁的世事告别,吟咏风景,诵读佛经,美人为伴,渡过漫漫岁月,末句以一个感叹号收尾,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而作为一位心怀天下、壮志在胸之人,如果可以施展志向,追逐理想,又怎会选择偏安一隅,葬送宝贵的年华呢?回顾历史,诗人即便后来确实辞官南归,仍不能平静看待世道,“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胜栽禾!”百姓赋税重,农业生产凋敝,他不得不发声。“落红不是无情物”,他始终装不出冷眼以对的模样,因此也不会是那个完完全全脱离红尘之人,想来这一路走来终究是不能如意,心中有所怨言,抒发一番罢了。

龚自珍诗歌中的秋景意蕴并非浅显而单一的,哪一种情感占据主要位置,而哪一种占据次要位置,皆需结合背景与诗作进行具体分析。无论是哪种表达,诗人都在文字中展露了他作为一位世间多情者,或者说一位至情至性之人的人格魅力。

三、龚自珍诗歌秋景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龚自珍的诗歌中单纯吟咏风月之作不多,他身处国家没落、时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之下,并且自身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凝聚了自古文人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及远大追求,国家形势与自身命途是龚自珍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大主题,诗歌景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多围绕此二者展开。这与一些诗人诗作的描写过多偏向于客观性,或者偏向于主观性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如“诗史”,而李商隐的诗歌“不论是写景写物,还是写人写事,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⑨。可以说,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共存与相对持平是龚自珍诗歌的特色,也是秋景类诗歌发展的特色。

先看客观性。客观性往往表现于诗作注重刻画真实的外部世界。龚自珍秋景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呈现,有的直接来源于其所处时代提供的素材,这是其诗歌秋景具备客观性的体现。龚自珍生活于鸦片战争的前夕,时值清王朝由盛至衰,他心中焦虑,企图唤醒变革的力量,而清王朝的弊病早已被养尊处优、腐败萎靡的权贵无限放大。于此,诗人笔下的秋景描写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应的客观性。萧瑟之秋尽收眼底而后铺陈笔尖,正如“四海变秋气”,秋气弥漫的现状是真实存在的,国家日渐衰落的形势亦与此相似,诗人此五字有力地表现了其笔下秋景的客观性。

再看主观性。主观性往往表现于诗作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甚至可通过虚实结合来表现。龚自珍秋景诗歌的主观性不仅指的是诗人借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更突出表现在诗人与恶劣颓靡的现实环境背道而驰的一种不屈态度上。现实中,龚自珍受到难以想象的诽谤和迫害,向来锐意进取的他承受着悲哀忧虑,然而充盈于体内的是非感、爱憎感与正义心又不允许他兀自沉沦、一味灰心,太多的呼喊积聚于心,正所谓“秋士多春心”,他直面压力,正视危机,受寂寥之秋的影响,又由此深刻惊醒,不惜得罪权贵进行批判,愤懑不已,坚定呼吁改革救治,挽救危难,积极进取。与此同时又不免再次承受着现实的残酷,情感上呈现出一种胶着而又往复循环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内心活动下,诗歌的主观性有了发挥的余地,难怪又说:“龚自珍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词不负‘载道’责任,真实再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⑩《己亥杂诗》(七十四)有云:“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此时诗人已经辞官南归,而内心依旧澎湃,回忆撰写《布衣传》的场景,那个时候连秋灯都仿佛在喷射苍虹英气。此处描写较好地体现了秋景意境的主观性。而《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一诗虚实结合,该诗写于五月份,本来与秋季景色并无关联,可诗人却用“秋气”这个意象刻画了恍若身处秋景中的意境。“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写景的同时也讽刺了统治集团内部不为时局所动的人。在同样面临衰败不堪的形势下,达官贵人追名逐利,反而是命途不堪的有志之士还挂记着在“秋气”笼罩下的国家。

客观性与主观性在龚自珍秋景诗歌中的体现并非截然分开的,两者大多时候是一种相伴相随的状态。再说《自春徂秋偶有所得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二)一诗,国家正值秋气弥漫的社会环境中,龚自珍是那位“慷慨士”,客观环境反映在他身上,面对“秋气”,他“不得不悲辛”。有志之士已无心看花对月,却被沉醉于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视作“杞人”,龚自珍心中愤怒不已。诗人并非一味地沉浸在悲辛的“秋气”之中,毕竟哀叹再三亦是无用之功,“秋气”猛然激起其内心压抑的情绪,他狠狠地批判了达官贵人,秋景意境的主观性得以显现出来。诗人坦言,“四海变秋气”确实存在,而“一室难为春”,社会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也到来了。正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以及对此做出的主观反映使得龚自珍笔下的秋景意境极具特色,兼具鲜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四、结语

透过许多诗歌作品,龚自珍笔下的秋景一一展现。他在自身命途与国家时运之间辗转一生,在生命的秋季中抒发自己的忧虑之情,又在国土危亡的时刻甘愿与时势一起直面“秋”的来临,临危不惧,积极号召,讽刺权贵,思变进取。危难可以转变为奋进,生命也可以持剑又吹箫。龚自珍展现自己直面现实、坚持不懈的精神之余,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树立了标杆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龚自珍擅于从“秋”意象群中挑选具体的意象来刻画不同场景,表达不同的内心情感,而由秋意象营造出的秋意境,也深烙着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印记,具有动人心魄的独特美感。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第23页。

② 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③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④⑦ 刘逸生,周锡䪖:《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第429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⑤ 王英志:《读龚自珍诗〈秋心〉》,《语文学习》1986年第8期,第32—33页。

⑥⑧ 孙钦善:《龚自珍诗词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 182页,第186页。

⑨ 赵洪奎:《李商隐诗歌的主观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34—35页。

⑩ 郭玲:《定庵词的典型意象分析》,《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9—21页。

猜你喜欢
秋气龚自珍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秋景
四川达州八台山钟振振摄影并配诗《巴山云》
画秋天,写秋景
羊艾茶园秋景
钻一钻《龚自珍》的空子
龚自珍的人才观
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