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23-09-28 11:45叶开张哲
师道·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易班四史

叶开 张哲

摘要: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形势下,充分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环境、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对加强和改进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东省某高校在易班平台开展“四史”教育的实践经验,讨论了网络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创新路径和策略,总结了“四史”教育融入网络育人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网络思政;“四史”教育;创新路径;易班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增强新时代青年历史认同对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激发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价值。[1]

思政课作为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四史”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孙艳美[2]、宋俭[3]、李寒梅[4]等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意义、路径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当今“00后”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这给高校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探索“三全育人”的新路径,才能确保思政育人工作取得实效。找寻“四史”教育与网络平台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形成“四史”教育的创新模式,是提升“四史”教育实效,发挥“四史”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依托易班平台加强“四史”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易班(E-class)”是在教育部指导下建设的以在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是集教育教学、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育人导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根本导向,易班作为中国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育人功能,巧妙地融合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障、文化娱乐等功能之中,实现了思政育人和高校管理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的融合统一,确保了用户的使用度和黏性,成为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一)从坚定理论自信的高度强化易班平台的思想引领作用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的重要因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情况,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存在着模糊化、功利化和宗教化倾向,产生了某些偏差。[5] 增强理论认同、坚定理论自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础。高校必须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四史”是精神力量之源,从坚定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四史”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耦合关系,深化易班平台的“四史”教育模式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功能。高校易班平台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鄧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制定学习目标,统筹安排学习内容。“四史”教育的形式要做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可以通过在易班平台发布主题讨论、党建团建、就业指导、优课教学等专题活动,通过“轻应用快搭”建立文化社区虚拟场景,提升平台和活动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在为学生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强化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从培育文化自信的视角增进大学生对“四史”的情感认同

“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内涵,从培育文化自信的视角,加快构建易班教育平台建设与“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增进“四史”情感认同的有效举措。易班平台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其实质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传递有价值的教育内容。[6]易班平台自身具有的综合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该平台传递的教育内容。高校要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注重在易班平台输出和传递高品质、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要推动“四史”中的文化元素与易班教育教学和品牌活动打造的有机结合,聚焦“四史”学习主题打造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注重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四史”知识呈现出来。通过将“四史”教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进而深化大学生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三)从学用结合的层面探索“四史”教育的创新路径

依托易班平台加强“四史”教育,既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更要遵循易班网络平台的建设规律和传播规律,创新“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四史”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可以通过易班优课、特色轻应用、小程序、H5、网页、微视频、网络歌曲等形式载体,建立“四史”教育新模式。发布如历史“易”起忆、盛世“易”起赞、英雄“易”起敬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开设“四史”云书架、“四史”云影院等易班优课,举办包括“云”主题演讲比赛、“云”知识竞赛、“云”主题沙龙以及专家理论宣讲等“四史”云思政文化节,在系列文化品牌中融入思政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打通理论学习向知行合一转变的实现路径。

(四)用载体创新的方式挖掘“四史”的深刻内涵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内容上要守正,形式上要创新。高校要整合多方资源,加强校园网络信息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在坚持政治方向正确和信息准确基础上,将“四史”资料信息“电子化”“形象化”,从多角度、全方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共享“四史”知识信息、重现“四史”经典故事、传播“四史”智慧与成就。[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拓展,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无界性,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8] 易班平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一站式网络平台,聚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载体。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要善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促进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实现优势互补,创新思政工作方式和载体,充分挖掘“四史”的内涵,让易班等网络平台成为“四史”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四史”教育提升实效。

三、“四史”教育融入网络思政的实践理路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思政育人模式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强化“四史”教育组织保障、优化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注重优质网络内容打造、创新优化传播形式载体,推进实现育人模式与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融合发展。

(一)强化“四史”教育组织保障,构建学习机制

强化对“四史”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是高校深化“四史”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四史”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宝贵资源,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四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二级学院等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要主动探索建立“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构建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四史”教育模式,确保“四史”学习落到实处。高校要提供网络思政育人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强化网络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保障,促进“四史”教育与易班等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融合。思政工作者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素养和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推动构建“互联网+思政”育人模式,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工作赋能,进一步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二)优化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注重混合学习

“四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科学规律、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时代使命。易班等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为阐释党的核心理论内涵、展示典型历史故事提供了载体,互动社区也为展示师生学习感悟、交流学习体会提供了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大学生主动弘扬正能量。通过易班平台开展“四史”教育,既满足了教育者对网络教育平台的需求,也满足了学习者输出学习内容、促进知识转化的需要。高校要持续优化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为优化平台建设提供依据。同时,要注重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通过线上发起、线下开展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充分利用高校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校史与“四史”的关联之处,并以多种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呈现,让“四史”学习更有温度,更加鲜活。

(三)注重优质网络内容打造,引导学用结合

高校的网络思政要强化“育人”意识,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信息传播规律,围绕“四史”学习的重点,结合“四史”文化元素打造优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易班等网络平台的最大效用。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反复并且长期的过程,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反思才能够更加坚定。[9] 高校做好思政育人工作,重在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奋斗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和青春誓言。高校可以通过易班等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发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专题活动,鼓励学生发扬和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开展“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志愿工作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效实现“四史”教育与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联系和贯通,引导学生将学思践悟融入到学习生活中。

(四)创新优化学习形式载体,突出学生主体

易班等网络平台的功能多样,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除了音频、视频、图文展示,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易班优课,发布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团员录制的主题微课,通过“轻应用快搭”模块开发设计具有特色的輕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同时,高校可以依托易班平台,联动线上线下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建设,通过设计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模式,突显学生在“四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实现“四史”知识的内化,促进“四史”学习由输入模式向输出模式的转换,引导大学生实现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转变。

四、结语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互联网的便捷性、分享性、交互性改变着人们生活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动力。[10]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主动探索思政工作与网络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机制,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熟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探索青年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挖掘“四史”中的育人元素和深刻内涵,充分聚合优势资源,凝聚思政育人的工作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史”教育与网络思政的有机结合,进一步突显“四史”的育人实效,打造出“互联网+思政”的育人模式,构建打破时空、强调自主、覆盖广泛、针对性强的网络思政平台,持续增强“四史”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时代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曾福文,张莉.增强新时代青年历史认同的现实审思与有效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No.698(11):75-78.

[2]孙艳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No.261(09):101-105.

[3]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No.495(07):24-29.

[4]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4):110-116.

[5]佟怡.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No.224(08):137-140.

[6]唐澄澄.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14-15+27.

[7]简超宗,张永红.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在要求及实践理路[J].高校辅导员,2021(06):71-75.

[8]张宝君,郎爽.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四全”生态格局建构理路[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3):105-111.

[9]陈华洲,佘燕堃.以百年党史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No.660(21):22-24.

[10]余俊渠.易班平台在高校大思政建设中的功能与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1):181-185.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创新探究”(课题编号:2020GXSZ04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易班四史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