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艺术在工业遗产中的应用探究

2023-10-03 00:28郑嘉安秦郡蔓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工业遗产

郑嘉安 秦郡蔓

[ 摘要] 随着文化艺术之间的频繁交流与兼容,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为当今工业遗产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创新格局。文章主要以投影艺术作为工业遗产重塑的研究手段,探究其互动性、传播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以及在工业遗产中所能够带来的城市新定位。笔者首先对投影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和应用价值的概念进行基本概述;其次从创作内容、形式表现、区域特性等方面归纳其在工业遗产重塑中的应用原则;最后以重庆市洋炮局为例,并以笔者的作品——“工业交响”作为代表性案例,从创作背景、设计思路、综合效益三个方面分析投影艺术在工业遗产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洋炮局进行保护和开发,在重塑中唤醒更多的工业遗产,并为讲好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提出新的建设路径。

[ 关键词] 投影艺术;工业遗产;沉浸式体验;重庆市洋炮局

[ 项目名称]2023 年度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数智动漫赋能重庆市文旅新业态应用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4)

城市工业遗产的发展,理应实现从原始的“工业锈带”向期盼的“生活秀带”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遗产活化措施,给工业遗产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如今的工业遗产改造主要体现在其功能转变,使工业空间得到了再利用,重视工业遗产改造后的持续发展与动力源泉,打破以展陈为主的信息传播模式,构建参观者与工业遗产空间、工业文化历史三维度的沟通互动模式。

2021 年10 月,重庆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改造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总结梳理了重庆各个工业遗产集中片区,发布“三类三级”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目录,提出工业遗产未来发展的总体方针,充实工业遗产以社会集约面的内在功能[1]。如今的工业遗产活化改造主要体现在其功能的转变上,使工业空间得到了再利用,应当重视工业遗产改造活化后的持续发展与动力源泉。旅游体验价值开发是振兴工业遗产的必由之路,投影艺术因其具有极佳的互动性、传播性和视觉性等诸多优良品质,工业遗产可利用投影艺术这些特质来优化厂区改造“千篇一律”的问题[2]。

一、投影艺术的概述

(一)投影艺术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是投影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期探索到后期高峰,从便携式录像机到液晶板及LCD 投影机的出现,为影像艺术与“基于时间”的美学探索融合提供技术支撑[3]。投影艺术随着视频投影、空间增强现实,以及着色灯技术,经过科技的迭代, 现在也称为3D 投影(3D projectionmapping)[4],表现为通过投影设备使画面内容投放在物体表面,使动态效果表现与物体特征结构形成契合感,從而增强结构的三维化表现,以实现多元化的视听艺术形式,其最重要的是突破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单向纽带。

(二)投影艺术的艺术特征

重塑性、临时性、沉浸性和媒介性涵盖为投影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对于表现性,投射艺术虚幻真实的画面具有极强的刻画造景能力。其释放了媒介的常规化模样,将城市生活中所不经意的一体演绎成新时代的记忆,这种快速演化的表现,引领着城市革新手段的兴起。其次,投影艺术具有技术与成本的限制性,因此大多数投影艺术展示是临时性表现,但是这不影响在公众娱乐、商业传播和形象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再者,投影艺术打破了空间与时间记忆的间断性,将常规化的框架式电视媒介分离,消除了空间与时间记忆的矛盾,使空间、画面、主体记忆经由“影像时间”被有机结合起来,给予观众交融式的虚实感官体验,以及投影的多元化性质,其丰富的视效表现及音乐的塑造,凝练了环境空间强烈的沉浸内容。最后,影像所特定的“反射性”,被喻指为“镜子”这一概念,其可以将特定场所文化符号的意义随时强化或消解,穿透出作为媒介的实质,这为特定场所植入了交互感与信息传递的媒介基因。

(三)投影艺术的应用价值

对于投影艺术的应用价值有三种主流形式。

其一,娱乐价值。投影艺术因其自身内容的动态表现力,使观众能够对内容产生强烈的视觉体验;媒介画面可以与观众多元互动,强化受众与投影艺术的趣味性与交际感。如TeamLab 团队在废墟的浴场空间里,将“巨石”组合在空间之中,当观者静止不动时,“巨石”上周围的花朵就会生长开放得更加丰盛;当观者靠近艺术品时,“巨石”上的水流粒子会发生变化(见图1)。

其二,商业价值。投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力,可以将商业内容的广告语言通过视觉化、趣味化、艺术融入化的方式应用于媒介画面当中,不仅可以提升其知名度,并且可以使得其在艺术化的塑造中提升其作为特定场所的商业街区的吸引力与时尚感。如2022年首届重庆国际光影艺术灯光节在重庆黄桷坪旧文化厂区举办的艺术活动,不仅传承了重庆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同时运用投影艺术促进“艺术+ 科技”的融合背景,是推动重庆城市文旅IP 的典范之一(见图2)。

其三,文化价值。投影艺术因其影像的塑造性,能展示文化的特殊记忆,在文旅深度融合与快速发展的政策中,这可以使得某一特定文旅场区的文化记忆被快速唤醒,突破时空记忆来产生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如故宫博物馆的“宫里大过年”这一光影数字沉浸体验,将互动捕捉、艺术投影等方式形成人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实现传统与现代、视觉与听觉虚实奇幻的综合性体验(见图3)。

二、投影艺术在工业遗产中的应用原则

(一)遵循“文化创新”原则

工业时代建筑讲究空间,信息时代建筑讲究交流,投影艺术的介入将工业遗产的空间立面转变为信息交流、交互的“媒体立面”[2],形成一种符号性的新语言形式,不仅使遗产本身保留了媒介属性,同时又重塑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内容。这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使得投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遗产重塑方法,正在重新定义工业遗产记忆的传承和城市遗存的新时代景观塑造手段。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系统的内部存在,尊重创新理念是发展的根本。对社会人文情怀内容进行需求的创造性转化,提炼场所文化内代表视觉的故事元素,并进行艺术表现整合,就能营造沉浸式的创意重塑改造,使源文化及时代文化内容得到了双重创新。如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根本,对投影艺术的全新解读达到“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感觉,进而凸显出视觉的色彩表现。

空间采用多层次布光,运用“内光外透”等手法来实现空间明暗对比效果。“立春”“激光雕刻”“黄河之水天上来”“构建一朵雪花”等节目,通过投影艺术实现人的互动形式,利用科技手段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4、图5)。同样,在洋炮局厂区中运用投影艺术充分提炼及运用其建筑结构装饰、历史故事、民俗情怀等文化元素进行再度创作,利用艺术改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符号通过投影技术转译到建筑空间之中进行创新。不仅是对重庆洋炮局的二次复活,更是对工业遗产与科技融合的动情演绎。

(二)遵循“在地结合”原则

“在地性”一词在建筑学改造研究中被广泛应用,首先是挪威建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茨- 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的理论构想。他认为,对人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应该是对场所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感受源自建筑使记忆物体化和空间化。因此,“在地性”与建筑结构的关联,通常是将人的情感与体验、集体的记忆和认同考虑在内[5-9]。如作为中欧班列重要终点站之一的工业城市罗兹,正在利用自身的工业遗迹,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每年秋季举办的罗兹的光影节则借助光影节“美容”。临近主火车站的位置,凭借其自身空间的巨大优势,成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之一,不仅可以为需要聚集大量现场观众与舞台设备空间的演出活动提供场地,更是作为灯光秀场,将整个城市装扮得极具科幻感(见图6)。

同理,以重庆洋炮局为例,对于投影艺术在工业遗产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坚持因地制宜与科学规划相结合。由于重庆复杂多变的山地区位,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依山、傍水、隐蔽、分散”的特点,在设计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的地貌特征,对不同区域的工业遗产结构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对重庆洋炮局进行投影艺术应用重塑,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保护与重塑之间的对立问题,强化观者在场所内进行沉浸式体验的记忆涌动,有利于加强遗产活化体验中人的归属感,此时、此地、此景、此人之间的关系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三、投影艺术在工业遗产中的实践创作

(一)创作背景

追溯其历史,洋炮局已历经100 多年的岁月。1862 年12 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它是中国“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1938 年,迁至重庆嘉陵江边,更名为第21 兵工厂。现今洋炮局1862 文创园位于江北区嘉陵江畔,在嘉华大桥和石门大桥之间。东靠华宇北国风光,南靠忠恕沱码頭,西接红岩村大桥,北邻华润中央公园,总占地面积约为22 万m2,包含29 处文物保护建筑和1.3 km 嘉陵江岸线。南北拥有自然坡地、古树名木、沿江自然生态岸线。这种高低错落的工业建筑,虚实相生的山地森林,形成天然的戏剧化舞台,也彰显出重庆洋炮局别样的吸引力与观赏性。

(二)设计思路

根据洋炮局工业遗产的结构复杂性来看,在进行投影艺术的应用区域概括选择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需要从投影面、观看面、场地容纳度、安全性与施工难度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投影面:结合建筑原有的构造、颜色、材质和面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投影表面进行改造和内容投放,同时避免社会问题因素的产生,选择特殊建筑时应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观看面:考虑观览者的路线规划及最佳角度设置。场地容纳度:投影艺术与工业遗产空间的应用作为表演型公共艺术,应考虑空间路线所能够承载的合理人数。

在结合建筑结构特色的基础上,以体感与节点互动技术为设计亮点,并结合音乐节点产生沉浸感。通过定点雷达进行三维定位,将建筑中的桁架、熔炉等意义符号设置为关键点,引导观众感受其符号故事,根据厂房本身的结构进行框架的微加工,以3DMAPPING 技术理念进行创作,通过路线引导来激发空间的整体视觉效果,观众置身于该空间的不同阶段,与故事产生联系。并且为了增强该作品的体验互动,通过后台控制投影设备,播放互动内容,如熔炉点处产生炼钢故事场景,投射人物与观众产生交互,以舞蹈形式叙述故事。此外,为突出表现工业遗产中的特殊人文情怀,在数字投影中结合了部分知名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强调展现多元文化的创新。

四、结语

投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之中,配合音乐与视觉的营造氛围,赋予工业以生命,在传统工业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建立联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开发,工业遗产的重塑必须和持续性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使投影艺术的文化性质得到升华,也促进工业遗产的活态化保护。

【参考文献】

[1] 夏元.重塑工业遗产留住“工业乡愁”[N].重庆日报,2023-04-03(002).

[2] 蔡新元,陈泱,唐思慈.建筑投影艺术在近代历史街区中的应用探究:以昙华林光影节“寄明月”建筑投影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02):58-61.

[3] 张健,陶梦楚.影像变迁与建筑投影艺术发展[J].美术观察,2020(02):69-70.

[4] 姚童哥.3D 投影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与创新趋向探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05):46-54.

[5] 齐秦玉,阎波.“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山地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初探:以重庆市1862 洋炮局片区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3):83-84.

[6] 孙鑫,邓开发.投影艺术介入演绎场景的媒介融合研究[J].戏剧之家,2019(24):129-130.

[7] 马旗,冯雪宁,景剑雄.建筑投影艺术在古镇建筑保护中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20(14):90-91.

[8] 金紫薇.探究投影艺术媒介的多样性表达[D].大连工业大学,2020.

[9] 商凌枫.投影艺术在旅游景点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工业遗产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