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黔北地区为例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实践研究

2023-10-03 00:28刘云松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乡村振兴

刘云松

[ 摘要] 音乐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多种音乐形式的总称。音乐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音乐文化如何与乡村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题目。理解和探究音乐艺术传播与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推进乡村社会建设和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因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从黔北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条件出发,深入探究音乐文化实践。

[ 关键词] 乡村振兴;音乐文化;艺术乡建

[ 项目名称]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项目(HYSJD2103)

“四在农家”起源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无论是“四在农家”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音乐文化的介入。黔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又属红色文化革命老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故遵循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为农村提供了良好且丰富的艺术活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音乐文化的发展条件

音乐文化作为艺术学要素之一,不仅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更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利用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能提升乡村的文化艺术内涵,并展现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的新风貌。

(一)国家政府部门政策支持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本是艺术。”黔北地区的人们,以另一种呈现方式来让“他”或者“他们”回归到生活去。从“四在农家”到“乡村振兴”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认识到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音乐文化乡建的具体开展方案,梳理整合当地资源,挖掘本土音乐艺术,利用现代化的理念、手段与技术,合理应用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乡村建设的有效开展。比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送艺下乡、记住乡愁”等艺术文化活动,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重视,促进当地音乐文化的再生长,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农村人民的幸福感。

(二)丰富音乐文化资源

贵州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浓郁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等深深吸引社会各界学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政府和国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界学者对黔北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研究,抢救了不少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比如“钱杆舞”“矮人舞”“板凳舞”“灯戏”“阳戏”“傩戏”等,被当地人们世代相传,其中,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余庆的“矮人舞”和“钱杆舞”以及正安县的“黎氏阳戏”,除此之外,黔北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其红色音乐文化也是其特色音乐文化之一。

二、黔北地区音乐文化种类

旅游和地方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文旅结合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二度创作,为乡村旅游建设搭起桥梁。

(一)黎氏阳戏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南诸省的地方戏 剧种,该戏戏班有生、旦、净、丑诸角色,以脸部化妆或佩戴面具与相应服饰为主,表演时,念、唱、做、打兼用,锣鼓伴奏,可单独打台演出。黔南、黔西南、黔北地区至今仍在广泛上演传承数百年的阳戏,黔北地区阳戏主要流传于余庆、正安两地。正安县中观镇桂花村富家坪的“黎氏阳戏”,于2021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民间把阳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戏曲叫作“阳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戏曲叫作“阳戏”。“阳戏”起源于傩祭的傩堂戏,产生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 余年,至今已传承27 代,“黎氏阳戏”在中观镇桂花村传承14 代。桂花村富家坪居住着近300 户黎姓人家,每年春节黎家都搭起戏台表演“黎氏阳戏”,并把农历六月初六定为“阳戏会”,现为“阳戏节”,以祭祀阳戏先师和历代祖先,告慰先人之灵,富家坪因此被誉为“阳戏村”。“阳戏”作为古老民间戏剧之一,为傩戏中戏剧表演因素趋于完备的剧种,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黎氏阳戏”是区别于安顺地戏、铜仁傩戏的另一种极其宝贵的贵州民间原生态文化。

“黎氏阳戏”唱腔独特,分为九板十四腔,按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生旦净丑、老中少而定音。演出剧目众多,有大戏和小戏之分,小戏一小时左右,内容主要反映农村普通家庭生活、劳动故事、爱情故事和人伦道德,具有亲民、喜民、乐民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021 年9 月,为传承非物质文化,展示地方非遗戏剧精华,黎氏阳戏协会在遵义市文化馆的带领下,走进汇川区董公寺五星社区龙塘组、汇川区第九小学、新蒲前进学校、新蒲幸福小学、新蒲第三小学等十来所乡村和学校,为村民和校园里的孩子带来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戏曲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矮人舞

余庆是矮人舞的发源地,主要流传于江北一带。1930—1939 年间广为流传,1950—1960 年間达到了鼎盛,2007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资料分析,“矮人舞”起源于“傩戏”中的“矮人神”,汉武帝时期流入黔北地区,傩戏在民间风靡起来。“矮人神”主要负责开始和结束部分的表演,幽默、诙谐地向村民索取灯油费的样子,有着独特的喜剧特色,因此被众人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司文化的渗透,“矮人神”有了独特的内在思想和个人情感,从而有了“矮人舞”。由于受土司文化的影响,“矮人舞”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良中被注入了新的表演形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象征,将“竹竿人”“扁担人”和“扫把人”三种身份融入进来,最终形成“高矮人舞”。

“矮人舞”源自田间地头,是农民们劳作之后用来休闲娱乐、消除疲劳的一种舞蹈活动。表演者上身赤裸,用背篼或箩筐罩住头、肩、胸部,用墨炭或黄泥粉在腹部画出人面,酷似真人,髋的两侧圈以软篾做人手臂,并套以小人衣裙、衣袖当作小人的手,宛若一小矮人,故名“矮人舞”。由于滑稽、幽默、风趣生动的舞蹈表现惹人喜爱,后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学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并进行二度创作,最终搬上大众舞台。

“矮人舞”有独舞和群舞。独舞就是一人装扮成矮人的形象,单独表演。群舞就是“矮人”“竹竿人”“扁担人”和“扫把人”四人一起表演,此表演利用自己的腹部一伸一曲、一歪一扭、一蹲一站,通过形象生动的舞蹈动作及诙谐幽默的外形,详细讲述生活条件带来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最终四人为了社会和谐决定和睦共处。

余庆县作为发源地,不但要承担起“矮人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还要对“矮人舞”进行艺术加工和二次创作,使其不断出现在各大校园艺术比赛、演出活动和非遗周末专场活动中。

(三)红色经典音乐

遵义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万里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代代相传,红色音符,人人传唱,比如《忆秦娥·娄山关》《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红色遵义》《遵义放歌》《十谢共产党》《遵义我心中永远飘扬的旗》《遵义红又红》等。

《遵义会议放光辉》创作于1965 年3 月,是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和遇秋四人共同谱曲的一首歌曲,歌曲采用苗族特有的打击乐器“马锣”进行伴奏,激昂欢快的主题,加上波浪式柔和抒情旋律,能迅速激起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同年10 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 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它搬上了舞台。此曲属于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 》中的一首曲目。《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几十年来已演出1 000 余场仍长演不衰。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多年来传承红色基因,弹奏红色音符,为保护和传承当地红色音乐文化提供专业教育。2015 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 周年,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倾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经典红色剧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遵义会议放光辉》,学院全体师生历时3 个月辛苦排练,成功于2016 年1 月16—18 日在遵义市红花区大剧院首演,整场演出得到了中央团校领导、贵州省团校领导及遵义师范学院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整部作品采用红军烈士“小红”的故事情节拉开序幕,由《喜迎红军》《遵义会议》《走向胜利》《美丽遵义》四个篇章组成,表现遵义人民喜迎红军、支持红军取得遵义大捷、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跳出敌人重重包围取得胜利、建设美丽遵义等重大历史事件。

2020 年10 月19—20 日,此剧再次亮相,为迎接2020 级新生进行公演,音舞之诗的视听盛宴浸润着浓浓的革命情怀,让观众用舞台艺术的方式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学校现已将此剧目作为校园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了下来。

《遵义我心中永远飘扬的旗》《遵义红又红》等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主旋律歌曲,被融入课堂、研学实践,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功能属旅游业,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够共同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因此,音乐需要乡建,就得挖掘农村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艺术繁荣。只有做好音乐与要素之间的融合,才能搭建起艺术乡建的桥梁。

(一)音乐与世界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乡建要将音乐与世界遗产完美融合,让人们能走进世界遗产的同时,回想起音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这种大胆的音乐艺术创作,让外界了解到音乐艺术,感受到农村艺术的魅力。比如2016 年施秉县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台山举办了一场民歌音乐会。这次民歌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也给歌手们和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主办方对艺术活动中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艺术活动的一次创新。

(二)音乐与乡村

音乐与乡村的结合,有着很多的主题,比如“记住乡愁”“乡间小路”“樱花节”“辣椒节”“采茶节”等。每年4 月,正是黄平县大高山上映上红花开得争奇斗艳的时期,届时都会主办歌咏比赛,当地村民、参赛者及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以山为背、以花为景的画面冲击下,感受到了映山红花开得独特美,再搭配上参赛者动听的歌声,一下子就将现场的人拉入鲜艳的花丛中,在音乐的风中起舞。音乐与乡村合拍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艺术乡建的发展,让人感受音乐带来的美,还能带动当地经济,更能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关注,无形中为农村地方旅游做了一次宣传。

(三)音乐与森林

艺术乡建需要音乐,更需要其背后原汁原味的农村。民间有一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水喝水、靠树乘凉。”这三者是形成农村自然环境的主体,森林也是乡村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当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听到具有地方特色或与景色相一致的音乐时,不但能够身临其境,还能提升森林乡村旅游体验感。

因此将音乐融入艺术乡建,一方面能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能让乡村的艺术、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在音乐文化实践的过程中,音乐文化乡建要利用好音乐艺术,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节庆活动等文化内容相融合,进一步丰富新农村的乡村文化内容,促进农村地区的艺术繁荣,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提升其审美能力,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空间。无论是“黎氏阳戏”或“矮人舞”的传承和发展,还是“红色经典音乐”的播撒和歌颂,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强音乐人才培养,才能使黔北地区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王冬.演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激情:关于《长征组歌》的岁月漫笔[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02):56-58.

[2] 吴迪.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艺术乡建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8):201-203.

[3] 吳云鹏,陈守翠,蔡秋燕,等.湄潭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做法及成效[J].农技服务,2020,37(02):83-84.

[4] 唐莉,严昌莉.贵州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22):17,19.

[5] 袁刚.探索特色美丽乡村发展之路[J].当代贵州,2016(05):48.

[6] 谭诤.“四在农家”圆梦美丽乡村[J].理论与当代,2016(06):28-30.

[7] 刘承礼,丁开杰.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城乡一体化:基于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分析[J].新视野,2016(02):78-84.

[8] 张帆,张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08):145.

[9] 徐颖.美国乡村音乐发展背景及对乡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08):145.

[10] 徐明松.地方重塑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从“徽州大观”展览说起[J].公共艺术,2020(05):53-58.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