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报道如何实现共情共鸣与同频共振
——以湖北广电《桥见十年》为例

2023-10-12 06:44郭小容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受众

文/郭小容

宏大主题报道不止于宏观宣传宣讲,应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2022年国庆档期,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桥见十年》特别策划节目,展现湖北这十年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桥见十年》七集七天七座桥,按照“1+1+3模式”进行全媒体联动传播,即一集预告、一集正片加上三集亮点。《桥见十年》刊播七天累计发布原创稿件50多条,微博话题“桥见十年”“来我家瞧桥”登上同城榜单,抖音话题总阅读量突破1000万并登上实时热点榜首位,节目相关内容全网总阅读量过亿,其中第一集《桥与城的双向奔赴》由中央网信办置顶推荐。

《桥见十年》优化报道框架,在宏观视角之外以“桥”为明线贯通,融入非遗文化传承,补充对于微观民众个体的深入关注,以凡人故事书写时代大事;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更加年轻化、网络化、轻量化的形式讲好新时代幸福故事,以共情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整体受众的同频共振。宏大主题报道要从人民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来展现,需要牢牢植根人民并注重叙事结构创新。

《桥见十年》作为特别策划节目通过共情引起共鸣继续与受众同频共振,在选题定位、流量引导、叙事结构及美学表达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参考。

宏大主题报道的“既要”“又要”“还要”

宏大主题报道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还要“流量滚滚来”。《桥见十年》顶天见思想之光,立地显人民力量,居中勾勒发展成效,在坚定理想信念、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的同时,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报道尤其是时代性强的宏大主题报道要见思想性,必须在理论功底和专业性上下功夫,促进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

主题报道要洞悉时势并把握时机。《桥见十年》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出发,在“二十大”召开前夕的国庆档期,用“桥”这一内涵丰富的形象做线索贯穿,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聚焦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细节,在叙事模式上大胆创新。

主题报道往往是时代的手稿、历史的背书,实事求是固然是基础,然而靠啃平台公信力老本、拼凑浅表信息和老套说教,已无法形成有效传播,又何谈共情。《桥见十年》连通天气,更接地气——从桥梁建筑工人、返乡创业青年、阡陌垄上农民到社区热心群众、非遗传承人,镜头聚焦在各行各业普通人身上,他们生活的细节就是支撑起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就是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证明。

《桥见十年》贯穿了从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兴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武汉长江大桥,到2022年8月丹江口水库特大桥合龙,自此湖北全域建成40座横跨长江的桥梁,仅武汉市内就多达12座。报道呈现“桥”的历程,就是一部湖北省“天堑变通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奋斗史。“桥”突破交通的桎梏、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联通人情世故与人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城乡统筹的发展、民生幸福指数的跃升,从来不是评功摆好的吆喝,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报道碰触受众内心的共情共鸣。

创新叙事结构突破时空壁垒情景交融

叙事原本为文学范畴的概念,但如今也多应用于新闻领域。国内外学界目前主要从“事件再现”“文本类型”“跨学科视角”对叙事进行界定,这三种界定都认可叙事就是叙述故事。新闻叙事的本质在于“将事实转变为吸引人的故事”,并且“新闻叙事是再现真实的、具有时间序列和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系列”。宏大主题具有时间跨度大、事件丰富两大特点,创新叙事模式将长时间序列中具有因果关系的重大事件转变为可视化的故事,创造出新的独特的新闻叙事表达。

《桥见十年》正片共七集,涉及湖北这十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人物包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员群众民主党派人士、外出打工人和返乡创业者以及致富带头人,全面展现了农业、工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丰硕成果。节目以“桥”为媒介串联全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贯穿始终,用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对“桥之韵”进行可视化表达。正片采用微电影常规的10分钟内时长,每集的叙事结构保持了相对规整的一致性。

叙事中的“叙”,就是如何讲好故事、呈现变化的方式与手段。宏大主题报道的叙事与普通新闻叙事的区别在于:普通新闻叙事是基于个案或小样本的报道,一事一题的个案报道帮助受众了解事件全貌,以典型性、代表性给受众以启发;宏大主题报道的叙事基于宏观视角和全样本呈现,归纳出大时空范围内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受众把握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议题,帮助受众了解社会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普通新闻报道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线为主导,以线性叙事为主,按照“5W”的结构框架讲“故事”。《桥见十年》作为宏大主题报道突破了时间线性叙事的局限,融入空间表达的非线性叙事:每集正片都从非遗手工艺的唯美视觉体验开始,瞬间打开了跨越千年的时空,由非遗手工艺作品延展至现实的桥梁;空间的转换带来时间的变换感,给观众以思考和联想空间,尽可能扩大视觉表达的张力;再从普通人主述的角度连接桥与人,由人入手与时代、故事、命运相关联。这种非线性叙事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受叙者提供创新的新闻体验,同时更加强调与受叙者的互动,增加了受叙者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叙事学家查德曼在1978年提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他指出尽管故事中的维度是时间性的,但故事中的存在物,即人物与环境的维度则是空间性的。《桥见十年》充分采用地理叙事的逻辑,同一条报道中以不同形态、不同角度的桥梁为纽带,串联不同地域、不同人物、不同时期的画面场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将改革发展的成果自然表达,将人民幸福美满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抽象的情绪和感知通过空间叙事具象化。时空融合的叙事模式延展了时空秩序的叙事表现力,在镜头拼接的空间呈现中调动受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深度参与感,实现了“视觉空间”叙事和“沉浸式”叙事体验。

新闻报道纪实创新引入电影美学表达

《桥见十年》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通过纯熟的纪实手法表达深刻的时代主题,以动人的艺术手段营造浓厚而纯粹的审美情感,又借助创新时空秩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湖北这十年改革发展的真实故事,是将电影美学表达融合新闻纪实展现宏大主题的成功创新实践。巴赞倡导的电影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景深镜头长镜头的美学功能,被广泛应用在新闻类影片中。《桥见十年》的拍摄与制作都参考了电影的美学表达,使其具备新闻性的同时更像是微电影七部曲,每集独立成篇而合集托举宏大主题。

第一集用非遗传承通山木雕展现杨泗港长江大桥的画卷,晨曦润染的水天朝阳里杨泗港长江大桥的镜头由远及近一镜到底,兼顾视觉冲击力美感与空间表达的张力。而后主持人站在桥梁高空栈桥讲述并引导切入桥梁建设者主述,再切换至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由此关联起桥和城市产业发展休戚与共,直面这十年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表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城市建设,尽可能细致描绘人们的状态,力求完整再现改革变迁带来的更好生活。

第三集用非遗老河口木版年画展现丹江口水库特大桥全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节目用水下摄影机拍摄欢畅遨游的小鱼,远处的水面上意外跳出鲟鱼——抓住这一突发亮点,采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剪辑手法进行深度编辑,丰富了视觉表达的层次;以丹江口水库特大桥景致为拍摄起点,大量展现长镜头画面,以保持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在特大桥建设的背景中,记录周围村镇渔民、农民搬迁后农业林业渔业进入智能化、生态化发展的过程,直视国家大政方针下村镇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第六集融入两项非遗技艺,通过下沉到县乡村的溪流小桥,讲述乡村振兴带来的人民福祉。这些看似细碎的片段似乎难以呈现宏大的时代主题,但节目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进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拍摄,并对视觉内容进行深度编辑,创新引入微综艺的剪辑手法。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通过村支书等人的经历生动刻画人物群像的内心世界,在清新写意的田园风光中展现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世界。

第七集的拍摄地与第一集呼应,都选在了湖北省会城市武汉,主题则是彰显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节目融通时间与空间,通过普通市民用方言随性的闲谈,以相对“随意”的拍摄方式使编排的痕迹在短片中被消解,也使人物的生活习惯真实表现出来,同时结合观众的现实生活经验使其产生极大共鸣。结尾以炫目的城市光影交响乐营造出视觉盛宴,给观众以意犹未尽之感并扩展了思考的空间。

结语

《桥见十年》以诗意抒情、贴近自然、观照现实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宏大的时代主题,力求达到言有之而意无穷的境界。宏大时代主题的新闻报道要肩负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任务,更要达到与观众共情共鸣进而同频共振的效果,从而达到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宏大主题报道要与美学有机统一,通过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勇于创新重构时空叙事,这不仅是为历史留下影像资料,更应是文化与思想的传承,汇聚起同心所向的力量。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