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3-10-19 03:11单提波王迎宾卜庆雁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农科思政院校

单提波,王迎宾,卜庆雁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农业高校因农而生、因农立命,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战略需求,积极对接正在全球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主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农林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2-3]。在此背景下,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者,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农村充满感情,了解农村,深入基层,掌握“三农”工作技能。当前,作为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一懂两爱”意识不强以及服务农业农村意愿不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大量具有农科背景的专业毕业生并不愿意进入农业农村领域[4]。因此,分析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存在不足的原因,如何培养他们立足“三农”、引导他们向“一懂两爱”人才目标转变,此时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一懂两爱”人才培养高度整合,不断激发农科大学生知农爱农意识,从根本转变涉农大学生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使他们愿意为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付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1 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1 思想认同不够,涉农专业报考率不高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社会对涉及农业的学校与农科专业仍存在一定思想上的偏见,认为从事农业没出路,所在大部分高考生报名时会避开涉农院校与农科专业,而选择报考涉农的大部分学生是因学校录取分数较低其他学校低,让他们有大学可上[5-6]。他们并非出于真实意愿选择农科专业,而是将其作为进入大学的过渡性跳板,更谈不上对本专业喜欢。

1.2 教育引导不够,涉农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由于农业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生源调剂度高,他们缺乏专业兴趣与专业自信。另外,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三农”情怀的教育培养重视度不够,无法做到“一懂两爱”。农业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虽然他们生活在农村,但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和土地集中流转的兴起,大部分农村家庭已经脱离农业的繁重劳作,进而出现了他们对农村、农民、农作物、农活都不够了解的现象,学生的爱农意识相对的淡化、薄弱了。再有,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走出”农村,以期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7]。这些学生对个体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尤其在服务涉农领域方面缺乏目标与行动措施,以致在入学后容易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出对专业认知不足、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尤其在培养过程中,多数专业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而对于“一懂两爱”的目标内容只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未能有效将“一懂两爱”理论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农业高职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缺失。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涉农领域的众多扶持政策缺乏了解。同时,与地方及农企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涉农领域就业创业的认识浅薄、认同度低[8]。

1.3 涉农专业学生对“三农”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是当代我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对国家来说,大学生对“三农”政策的关注与参与水平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就当今社会来看,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的涉农领域的众多扶持政策了解的还不够全面系统,即对“三农”政策和发展现状关注度仍不够。面对“三农”相关政策,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三农”基础地位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例如,从2004—2022年中央连续出台了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对政策理解不够全面,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一些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关政策了解不多,例如,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得不是很透彻。

2 农业高职院校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价值观及其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涉农专业学生产生“学农、离农、弃农”现象,究其原因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农业高职院校而言,要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一懂两爱”教育渗透到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质上就是把“一懂两爱”教育贯穿农业高职院校新农科建设全过程,同时将其有机统一起来,最终达到人才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目的。

2.1 积极营造“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氛围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并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平台,在校园中注重加强意识形态及宣传思想工作,积极营造“一懂两爱”教育氛围。良好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校园传播媒介(广播、学校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向学生们解读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介绍涉农领域杰出校友以及优秀大学生创业案例,形成校内外媒体宣传工作联动的局面,助推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意识。

2.2 做好“一懂两爱”内容的课堂落实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9]。基于此,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老师应积极致力于培养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这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都是育人的主体,统筹二者的育人优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这样可提高协同育人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政老师在授课时应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同时,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要协同育人,实现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老师要深入领会到农业学科专业特点及蕴含的思政元素,从选取上课素材、讲授课堂内容等多个环节出发,深入挖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基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三农”教育,逐步强化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和行动自觉,增强他们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农科建设和“一懂两爱”目标内容提出,对农科专业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为了顺应新农科建设,涉农专业课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掌握前沿的农业知识以及深挖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中。这样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为“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实现“专业课也是育人课”的良好效果。

2.3 立足实践,内化大学生“一懂两爱”的行为自觉实践环节是承载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合,将“一懂两爱”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特点。大学生通过在实践教育阵地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科技服务等活动,激发出服务“三农”的工作热情,提升为农干农的能力,增长强农兴农的本领。

走进农村,培养学生知农农农情怀。践行“一懂两爱”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农村,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进农村,亲近农民,感知农情。农村作为乡村空间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农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的场所。同时,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特色。培养大学生爱农村,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假期等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考察乡村发展概况、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较好的典型示范村情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农村的感性认识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感受农业,提升为农干农能力。培养新农科接班人,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技术、有担当的“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帮扶,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农业实践锻炼,提高他们为农干农能力。鼓励大学生深入农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农事企业参与专业实践,使学生在行业一线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学农爱农本领。

3 结语

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必须紧紧立足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社会需求[10],将立德树人作为“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把专业教育与情怀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外培养”课程体系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践”实践教学中深度融合[11],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确保大学生在时代宏观发展与个人微观选择的整合中将“三农”情怀落地生根,以此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助力。

猜你喜欢
农科思政院校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