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练、赛、评”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球类战术教学为例

2023-10-20 22:07杨柱年
学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赛场导学战术

杨柱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一、创意导学,启发学生认知意识

战术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全面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学生准确且灵活地观察、判断赛场上的局势,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准确了解队伍中存在的防守漏洞,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和精准的决策,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战术突破对方队伍的防守禁区。由此可见,球类的战术教学并不是基本技术的简单衔接,而是学生在赛场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灵活判断,要想在比赛中获得主动权、取得胜利,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战术”“战术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等问题,以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战术的内涵、组成,继而提高学生在不同体育情境中运用战术的能力,启发其认知意识[1]。

(一)利用科技手段导学

战术的变化性、复杂性等特征十分明显,以常规的形式开展战术教学活动,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战术的内涵和本质,长此以往,有可能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以科学技术手段开启战术导学活动,能够将灵活多变的战术显性化、直观化,让学生可以从动态的学习资源中明确战术的具体内涵、实质和表现,初步认识到战术的特点。为此,为发挥科技手段的导学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智慧平板、电子白板等多样化的教学技术和设备,直观生动地展示战术的基本形态和战术配合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战术的实施方法和路径。以篮球中的“传切配合”这一战术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确战术的基本要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从持球、传球、假意突破、虚晃投篮、内外线配合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传切配合”的技术要点和过程,通过拖放、聚焦、放大等技术动作引导学生明确各个技术要点的动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模仿微课视频中的技术动作,自主练习传切技术,鼓励他们摸索传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实战中规避问题。

以科技手段展开导学活动,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易展示球类战术的全貌,其能够将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既能了解球类战术在比赛进程中的运用要点,也能更为全面地了解球类战术的基本表现形式。

(二)利用体育情境导学

一般情况下,战术要运用于真实的比赛中,学生应在科学判断场上局势、观察对手防守或进攻状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战术,这样才能把控赛场上的主动权。而且,当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后,他们才可能带着问题、疑惑,深入分析和解读战术的内容,据此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究。综合种种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赛场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情境开启导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究[2]。仍以“传切配合”的战术教学为例,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创设问题化的体育情境,如“传切配合战术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运动员应在哪个时间段切入、如何切入?”“怎样方可达到人到球到的效果?”“如何才能准确判断来球的方向?”“传切配合的过程中,发起者和同队的配合者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结合微课视频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深度思考,逐一解读如上问题。当学生能够探寻到问题的答案后,他们也能全面地了解“传切配合”战术的技术要点,并能明确运用此战术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后续的实战中,也能更为灵活地运用战术。

总之,在情境导学过程中,初中生不仅能够针对战术的具体内容、运用要点等展开深度思考,他们还能将自己代入到真实情境中,借助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地判断何时、何地、如何运用战术,其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实战能力皆能有所增强。

(三)利用图示工具导学

除了运用科技手段、体育情境开启导学活动之外,利用图示工具展开导学活动,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战术运用能力。当教师以图示化的工具作为教学的手段和载体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现战术的内容、学生的具体站位,还能让学生从平面图形中了解自身在整个战术配合中起到的作用。以“传切配合”的战术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传切配合”步骤和不同队员的基本站位,教师可通过绘制平面图的方式,从空中俯视的视角标注“传切配合”的点位,包含传球点、投球点等,同时也要将球队中各个球员的位置划分清楚,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整个“传切配合”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从而在实战赛场上做出准确判断。

相比于口头叙述和讲解等方式,教师以图示工具为载体展开战术导学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战术运用等能力,让他们更为清晰直观地理解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运动技能。在图示导学模式之中,体育项目教学的效率会不断提升,而“学、练、赛、评”的一体化模式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练习、比赛和评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练助学,锻炼战术运用技能

战术配合要求队员之间具有较强的默契程度,而这种默契度难以通过一节体育课养成,它需要建立在长期的合作和练习中,为此,在“学、练、赛、评”模式中,当学生明确战术的基本含义、本质后,教师可以随即展开以练助学活动,延伸体育课堂的范围,让学生在针对性的训练中锻炼运用战术的技能,促使他们能够在高速运转的赛场上,与队友展开密切的配合,如此方可提升他们的专项运动能力和体育水平[3]。以球类战术为例,以练助学活动可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对抗练习

篮球和足球等球类运动,其对抗性较强,在赛场上,运动员之间有相对频繁的身体接触,他们要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取得赛场上的主动权,并最终向着胜利的目标靠拢。针对球类运动项目的对抗性特点,在练习阶段,教师要着力学生的身体对抗和抗干扰能力。从有无球的角度来说,对抗练习可分为两种方式,一为无球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展开虚晃、脱身、顶推、合理冲撞等练习,增强他们判断和抗干扰的能力;二为有球练习,教师可采取增删人数等不同的方式,逐步增强队伍的整体实力,让学生在人数渐多、防守阵营愈渐严密的过程中,加强对抗能力,以此确保战术能够取得成功。经过科学合理的练习,学生与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明显提升,这样即可最大限度地提升球类战术教学的效率,达成以练促学的目的。

(二)循序练习

除了对抗练习之外,循序练习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扎实的战术配合和运用,要建立在长期、反复的练习活动之中,循序练习便是最佳的选择之一。为此,教师可将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作为练习阶段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练习、重点修炼的过程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传切配合”的战术为例,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重点解构该战术的重点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传接球、切入两个技术要点,由此设计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比如,传统的“传切配合”战术训练中,一般都会采用“四角传球”的方式,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四角传球”的难度较高,为了化解练习的难度,教师可以构建“两人原地传接球+四人跑动传接球+六人变速传接球+八人全场传接球”等递进式传接球、切入练习活动,以此替代传统的“四角传球”练习模式,让学生在难度递升的练习模式中增强练习的主动性和新鲜感,从而为赛场上的战术配合打下基础。

(三)变动练习

战术配合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充足的体能储备,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判定场上的局势,据此调整战术对策,把握赛场上的“变”与“不变”,让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战术,以此抓住赛场上的黄金时机。为了应对赛场上的“变”与“不变”,教师便要在练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变”,一方面将不同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拼接起来,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动防守或进攻的节奏;另一方面,变换学生的站位,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站位下判断场上的局势,并能在跑动的过程中,找准进攻或防守的最佳时机。为了让学生适应不同的身份,教师也要变换学生的攻防关系,让学生既能掌握进攻方的节奏,也能了解防守方的战术要点。从不同层面展开变动练习,既能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还能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精准地运用战术。

三、以赛促练,培养学生战术思维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中,经历过“学”和“练”两个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战术配合的要点,但是此时他们尚处于理论认知阶段,还未能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基于此阶段的教学实况,以培养学生战术思维和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启以赛促练的活动,为学生的实战演练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储备的经验等,运用在球类比赛之中[4]。

(一)以游戏化比赛促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思维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能踊跃地参与到训练活动中,进而提升战术运用的能力。而游戏化的比赛,其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它能够激活学生最原始的潜能,让他们始终保持兴趣和热情,自觉地投入到比赛情境中。比如,在战术配合的热身阶段,为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采取“十人十一足”“摸石头过河”等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以此类游戏竞赛为载体,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十人一组,将相邻两个人的小腿绑在一起,要求相邻两名同学的双臂搭到对方的肩膀上,当教师吹响口哨后,各组保持上肢前倾状态,再次听到短促的口哨声后,各组学生即可向终点跑去,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跑动能力,还要求各组成员制定密切的战术,以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的口号为主,使得整组成员保持同一个跑动节奏,这样既能够提升整组的速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有助于他们在后续赛场上灵活地运用战术。

(二)以真实性比赛促练

战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取得主动权和优秀的体育竞技成绩,如果一直处于理论认知阶段,那么学生很难在赛场上保持良好的竞技水平。为此,教师要把握好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真谛,以真实性的比赛为载体,推动学生展开高水准、科学化的训练活动,将比赛的规则和标准等融入真实的比赛之中,如此,学生既能掌握战术配合的诀窍,他们也能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情况。以“传切配合”的战术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5 人一组的篮球竞赛小组,开展真实性的篮球比赛,在赛前提前选出进攻和防守队伍,要求他们运用“传切配合”的战术展开进攻和防守,于整个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记录下学生的真实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在正确的站位上、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来球的方向等,并在比赛后一一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问题,真正提升学生支配和运用战术的能力。

教师利用游戏化和真实性的比赛,开启以赛代练的活动,不仅符合“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要求,还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促使他们更为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战术。

四、多元评价,提升学生体育水平

“评”是“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重点和要点,多元、高效的评价有助于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能最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为此,教师要将多元评价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从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合作意识是否强烈、战术配合是否灵活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价和反馈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在战术教学中的优缺点,为他们制定更为翔实和科学的训练方案。

除了教师总评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活动,以评价表为载体,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同队成员的表现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他们的意见收集起来,形成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的反馈报告,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战术配合的重要性,并能自觉地展开训练,以此增强自身的战术运用能力和体育竞技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师以球类战术为例,通过创意导学、以练助学、以赛促练和多元评价等不同的措施,促进“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创建各环节有序衔接、教学内容丰富、训练形式新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化的指导、精准的点拨下,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并将其运用到实战训练之中,据此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增强其身心素质。

猜你喜欢
赛场导学战术
中间战术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巧用翻边战术
用“狼的战术”打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