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玻璃心该如何治愈?

2023-10-24 03:41夏光清
新班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玻璃心三明治情绪

一位母亲打电话向我反馈,她的女儿读五年级,写作业错一处就会火冒三丈;平时只要考不好就立马垂头丧气;学习压力一大,还会闹着不去学校。最近,孩子遇到难一点儿的题目就开始“缴械投降”,失去了钻研的劲头,还不时冲父母发脾气。

此时,我并不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家长虽然发现了女儿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能准确地描述问题,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并不清楚。我即使告知家长怎么做,也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对症下药。因此,我需要把遇到的问题再细化,从而跳出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

“请问,您的女儿日常是不是经不起任何一句批评,抗打击能力非常弱呀?”我开门见山地问。

“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呀?”

“你们一家人是不是对孩子保护得过多,平时都舍不得批评一句呢?”我继续推想家庭的教养方式。

电话那头传来家长的惊讶之声:“夏老师,您看问题真的很准呀。女儿4 岁时泪点很低,玩具被小伙伴拿去玩一会儿,要哭一场;爱吃的苹果被爸爸咬了一口,直接崩溃;有时候自己不小心摔一跤,身上没有一点儿伤,也大哭……”

细化问题,等于抽丝剥茧,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发现教育的契机。

“看来,您的女儿有一颗玻璃心。”

什么是玻璃心呢?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心理学上又叫“蛋壳心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如果习惯了“张口有饭吃,伸手有衣穿”,习惯了“我就是最好的”,就会对挫折渐渐失去抵抗力,总想钻进一个舒适的“蛋壳”,一遇到不如意的事,“蛋壳”顷刻间就会破碎,于是情绪难以调节,自己和他人都处于糟糕的状态之中。

孩子为什么会玻璃心呢?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酒店的信息发布平台在接收到有客人入住的消息时就会迅速将消息传递给相关人员,这样相关人员就可以做好相应的迎接工作。客人的到店提醒这一服务一般只面对酒店的会员顾客。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不懂得延迟满足,父母从一开始就不知道如何拒绝孩子,孩子想要的东西马上就有,自然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孩子一直享受舒适的生活,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苦,劳动、运动时断时续或根本不去做;家长保护过度,喜欢预测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事先替孩子铺好所有的路。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孩子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等待”,什么叫“想而不得”,什么叫“很伤心”,就不利于性格的发展。

没有学会处理情绪。孩子有了压力,发脾气、哭泣、愤怒等表现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容易演化成问题。此时,父母要敏锐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并给予支持,不要以为孩子小,不会出心理问题,也不要认为孩子打一顿就没事了。如,孩子考砸了,开始大哭大闹,父母要先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你没考好,其实妈妈也很难过。”以同理心来面对孩子的挫折,然后再帮孩子处理问题:“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题目是可以不丢分的?”这样,孩子再遇到类似问题情绪可能不会失控了。

随机应变能力不足。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孩子就像学开车一样,要做到“看远顾近”。看远,就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顾近,就会脚踏实地,及时把“缺漏”补上。就像我们置身于迷宫之中,只有跳出迷宫俯视,其中的弯弯绕绕才容易看得清楚。孩子步入社会靠什么?靠独立做事和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孩子属于“窝里横”,一旦离开家庭,就发现自己很“低能”——自理能力不足、考虑问题不周、遇到麻烦不会应对。时间一长,心理自然脆弱,很容易“扛不住事”。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孩子像打不死的小强,而有的孩子则会情绪低落、拒绝上学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这些其实与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有关。“心理复原力”是心理学名词,也叫“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创伤或其他不利因素时,继续保持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能力。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里,比拼的是孩子的心理复原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心理复原力呢?

万玮摄

首先,修炼钝感力

心理学家指出,那些生活中越是“神经大条”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被负面情绪攻击。假如他们无法拥有雄鹰那样一飞冲天的优势,就会让心态迟钝一点,像蜗牛那样,始终缓慢又稳定地前行。

《钝感力》有言,人有时不妨迟钝一点,虽然会给人木讷笨拙的感觉,但迟钝却是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要过于敏感,克服玻璃心。

怎样修炼钝感力呢?

一是变方法。孩子一遇到难题,父母不要想着“速战速决”,不妨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学会跳出问题看本质,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恰恰不在问题中。玻璃心的孩子不是表现不佳,而是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方法一变,心里放不下的小事其实都不是事。

三是用孩子。既要让孩子学会选择,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放弃,舍得用孩子,每一次挫折的成功破解,都是一次提升孩子心理弹性的契机。

其次,握住情绪“遥控器”

是谁动了孩子的情绪奶酪?不是别人,往往是孩子自己。只要别人没有肯定,孩子便会情绪低落,喜怒哀乐完全控制在别人手里,不会表达情绪,而是情绪地表达。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的榜样。

一是懂得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交流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或评判,而是多倾听,不粗暴地否定、制止孩子的情绪表达,不按“回看键”,不跟过去的坏情绪过不去,坦率地接受不完美的孩子。

二是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排解情绪,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对孩子当前的遭遇、心理状态表达感同身受,告诉孩子,面对困难要有多种选择,多按“选择键”,把注意力放在接下来要做的事上,不被情绪牵着鼻子,事情自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不悲不喜”状态,孩子一定能感知到。

再次,善用批评“三明治”

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指点是善意的,父母既能看到孩子的情绪价值,又给足孩子自信。这里推荐一款“三明治”式批评法,对玻璃心的孩子最有效。

“三明治”效应,是批评心理学理论,即把批评或建议夹在两次表扬中间。通俗一点,就像一块三明治,两层厚厚的表扬或鼓励夹着一层薄薄的批评或建议,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如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家长若带着情绪沟通,甚至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结果往往两败俱伤。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从孩子的不足中找出值得肯定的优点,先让孩子放下心理戒备,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你一直是一个自律的孩子,总是先做完作业再去玩一会儿游戏。”

第二步,批评或建议时,着重指出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而不是说教:“最近,你有点沉迷于游戏,作业开始马虎了,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严重,老师也多次提醒我!”

第三步,看到孩子的些许变化,顺势激发出孩子的动力:“不过,妈妈依然相信,你一定能改变自己。要不要制订一份自律的计划表?”对孩子表示信任,并提供有效支持,一般孩子都会愿意配合,做出一些改变。

最后,尝试生活“逆关怀”

森林里有一群鹿,因为没有任何天敌,所以迅速繁殖起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病鹿数量激增,鹿濒临灭绝。后来管理人员引进了一些狼,有了狼的威胁,鹿的求生欲被激发出来,鹿群反而越来越壮大。这就是“逆关怀”。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受委屈,允许孩子尝试、探索、犯错。如孩子古诗词背不熟,不妨先问问孩子自己怎么想,准备怎么做,再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里,特别给文章开头那位母亲推荐“试错式体验”。孩子小时候,一奔跑,奶奶就紧张兮兮地喊:“不要跑,会摔疼的!”孩子错了一道题,妈妈就大声吼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经常这样做,只会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不妨换一种方式,只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在池塘边别跑,在草坪上可以奔跑;错了题目,情绪低落是正常的,失败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如果孩子确实遇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告诉他,这是生活中时常经历的事,鼓励孩子去补救,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一次小的成功或失败都能帮助孩子清晰认识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从而收获自信。懂得“逆关怀”的父母,更能看见孩子坚韧的品格和强大的内心。

猜你喜欢
玻璃心三明治情绪
三明治
玻璃心给谁看
作怪的玻璃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敲碎职场玻璃心
月亮的三明治早餐
纽约市最著名的三明治
五一豪华出行,小心你的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