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啊,我的敬亭山

2023-10-24 07:32吴俊超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魁星会泽省林

吴俊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一座山,彼此对视,毫无倦意,这是对李白而言。而对于我来说,连独自到学校的省林中坐坐,平日里都是一种奢望。虽然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且我们学校又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学校,被誉为“黉门典范,杏坛明珠”,但我整日为了教学工作而奔忙,早上六点半入校,晚上十一点离校,自然难得有闲暇到省林中了。

今天早上开大会,会后已是十二点,早已饥肠辘辘。随手给妻子打个电话,妻子便让我到省林等她,她和六岁的儿子提饭来给我充饥,最多半小时就到。

这样安排太好了,我来到了久违的省林!一入省林,迎面即为一块巨石,石上写着“省林”两个大字,大字右边是几行小字,仔细辨认一番,原来是一首诗,诗曰:“参大树入云天,凉爽袭面享清闲。静坐当思己之过,三省吾身真境界。”这是对“省林”二字的注解,要求每个学子都能做到“三省吾身”,大有面壁思过之意味。

进入省林,我找了一个树桩形状的凳子坐下,清风袭来,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与林子外的近30度的燥热简直是判若云泥,不禁有些心旷神怡起来。参天大树高耸云天,颇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翠绿的枝叶托着蓝天,抚摸着南来北往的白云,微风吹过,枝叶摇摆,好像在依依不舍地与白云道别!阳光穿过密密麻麻的树叶间隙,在碧绿的万年青叶片间洒下了一地的斑斑驳驳。光与影的交织,色彩的完美搭配,调色的均匀程度,让多少画家忘而却步,顶礼膜拜!

因为放假了,昔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省林变得异常幽静,这里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鸟的天堂,几只喜鹊在林间窜上窜下,时而高飞,时而落下,花白的翅羽开开合合,黑白相间,煞是有趣。林间不时传出布谷鸟的啼叫,凝神谛听,其间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欢唱。鸟的世界,人不了解,就如同人世间的悲欢,鸟儿也不一定能了解一样。

人一旦静下来,闲下来,心也随之安谧了不少,忽然我发现身边竟然有蜂蝶在飞舞,抬头仰望,才看到原来我旁边的两棵巨大的龙槐早已盛开,散发出淡谈的清香,难怪引得蜂忙蝶乱。成百上千的蜜蜂在花间穿梭,加之微风在帮忙,细碎的落花纷纷扬扬,如同下了一场槐花雨,在我周围的水泥地上,铺满了薄薄的一层槐花。刚刚落地的槐花还带有一点点浅绿色,落地时间久了的槐花早被夏日的骄阳染成金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借用写菊花的诗歌来写槐花,似乎也恰如其分。

省林是会泽县乃至整个云南省的校园内少有的古树林,因为它们属于孔庙的弟子林(孔老夫子一生中三千弟子共有七十二贤人,由此可知,原来这种古杉树应该是七十二棵,但现在已不足七十二了),故此多次浩劫中都幸免于难,免遭斧钺刀叉的巨创,免遭烈火焚烧的煎熬。正是有这些古树与周围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会泽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泽一中顺势而为,依托文庙办学,把儒学文化发扬光大,便成为滇中一绝,这样的特色在全国也属少有。

省林西边是前三年建成的仿古式建筑“格致楼”,其名来源于《大学》,取“格物致知”之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实验楼。此楼雕梁画栋,碧瓦飞甍,端庄典雅,楼道外用玻璃封得严严实实,从外面看去,看不见里面的格局,但可以看到倒映在里面的古树、蓝天,古树苍翠,白云悠悠,这样的景致为省林增色不少。

省林东边是红墙碧瓦、檐牙高啄的魁星阁,据说先前魁星阁内有魁星点斗的塑像,但早已被毁坏,消失于历史的烟尘,我们已无法一睹真容,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当初的模样。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关于魁星的描写:“魁星阁中的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丑陋不堪,头上还长两只角,跟《聊斋志异》中鬼的造型十分相似。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俗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士子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意为‘魁星点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提到魁星阁,不得不说一下魁星阁下方的“忠孝廉节”碑,此碑共四块,每块碑高一米五左右,宽近一米,每块碑上仅书一字,笔力遒劲有力,挥洒自如,相传为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此碑“文革”期间险遭破坏。风雨如晦,夜色茫茫,是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用一堆稀泥把四块碑糊在墙中,故此四块碑得以幸免。“文革”后四块石碑重见天日,现四块石碑已成为镇校之宝,修葺一新,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在魁星阁与省林之间是一条通向东屏校区的柏油路,路的两旁有许多块展板,右边展板上张贴着袁隆平、钟南山、李延年、于敏、屠呦呦、张富清等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图像及简介,另一边展板上张贴的是最近几年考上北大、清华及国家顶尖级大学的学子照片及其简介。一条路摇身一变就成了学校的文化长廊,向师生及路人讲述着中国故事与会泽一中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会泽一中始建于1926年,时任校长是夏嗣尧。据说当年会泽地方政府决定创建会泽一中,但这么大的事必须经上级政府同意才行,于是写好请示后由夏嗣尧步行3天到昆明找到了云南都督唐继尧,此事得到会泽籍名人唐继尧的鼎力支持,会泽一中顺利办学。夏嗣尧校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识渊博,思想开明。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委员会安排陈祖武到会泽开展工作,夏校长明知陈祖武是地下党,但他特别支持工作,甚至在公开场合都允许陈祖武作动员宣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会泽一中学子蒋开榜等人顺利入党,中共東川支部得以成立,最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马列主义在会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虽然后来蒋开榜、刘文明因叛徒告秘英勇就义,但红色革命精神早已深入骨髓。1935年,红军长征红九军团途经会泽,会泽籍参军人数就有1500多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会泽一中的学生,他们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加入红色队伍,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如今,会泽一中学子早已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成为一种基因,代代相传。

建校近百年来,无数英才在这里圆梦,奔赴大江南北,成为祖国的栋梁。一代才女施丽侠,云南最早留法女博士曾在会泽一中任过教。想必这些参天古木,一定见证过伊人的绝代芳华。有一次我到娜姑乐里,那里是施丽侠的故乡,就曾产生过写一写施丽侠的冲动,但当我连问了几个当地的耄耋老人,他们对她也知之甚少。因为缺乏相关素材而不得不放弃,但当时我却不知道施丽侠老师曾在会泽一中任教过。另外,我读高中时曾听一同学说朱自清先生也在会泽一中任教过,并且亲自教过我那同学的爷爷,但因后来我与这位同学失去了联系,无法证实信息的真假。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历史文献,其中也查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记载。但我想应该还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当时朱先生随大学南迁,任教西南联大,当时西南联大可谓是群英汇萃,大师云集,有部分无课可上的老师被下放到县城任教也是不乏先例的。如果真是这样,朱先生一定来过我现在坐的地方,笑看风云,细数流年。这些参天古树见过朱先生吗?我问大树,大树沉默不语。

面对省林,面对古树,我不禁陷入沉思。从教多年,后来考入会泽一中任教,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近年来虽然特别苦、特别累,但仔细想想,似乎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教的学生中有两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学生的梦想得到实现,但又何尝不是实现了我的梦想呢?我当初上不了清华,但完全可以通过我的学生来实现这一梦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原来如此。

就在这时,妻子和儿子走到我身旁,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我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省林就是我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一坐大半天。

◇责任编辑 矣 勇◇

猜你喜欢
魁星会泽省林
省林草局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省林草局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动员大会
省林草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省林草局在兰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金榜题名——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悬崖上有字
“夺魁”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