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诗歌情趣

2023-10-25 16:57孙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村居情趣笔者

孙静

“情语文”教学主张旨在通过“创情、共情、悟情、延情”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真、善、美的情感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探究作者怎样借助诗歌表达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笔者聚焦《清平乐·村居》的情感表现,设计了彰显作品情趣的教学路径和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美好性情。

一、营造氛围,酝酿情趣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学习情境,营造契合诗歌意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中。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描述了乡村人家五口人各自忙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课始,笔者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乡村生活情境图,如农夫荷锄西归、农妇喂鸡、牧童骑牛等图片,并同步播放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感受恬静的田园氛围。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的古诗——清代高鼎的《村居》,让学生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儿童竞相放飞纸鸢的诗歌意境中品味乡村生活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情趣,激发学习《清平乐·村居》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理解情趣

把熟读、背诵当作学习目标的诗歌学习是浅层次的,学生难以真正领略诗歌的美、诗人的情。初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境尤为重要。

教学时,笔者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清平乐·村居》的内容:“本词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子就看出来是村居?全词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人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词所描绘的画面吗?”通过思考、交流以上问题,学生感受到了乡村一家五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情趣。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相媚好”的意思。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发现“相媚好”是老翁和老妇相互逗趣的意思。他们会怎样逗趣呢?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相互逗趣的场景展开现象,和同桌演一演这样的场景。由此,学生感知到词中夫妇二人和睦恩爱的情感。

除了老翁和老妇的恩爱之情,小儿的淘气也增添了整首词的情趣。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卧”字,说一说小儿在做什么,他是怎样剥莲蓬的。学生通过议一议、演一演,感受到小儿卧剥莲蓬的淘气。随后,笔者提问:把“卧”字换成“蹲”“坐”“立”好不好?学生通过辨析这四个动词的意思,发现“卧”的意思是舒适地躺着,而“蹲”“坐”“立”语意更拘谨,给人疲累之感,所以用“卧”字最能表现小儿的无拘无束,不宜更换为其他动词。

整体把握和重点感受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乡村生活的闲适情趣,并将自我生活体验与诗歌情趣关联起来,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创设情境,品味情趣

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离不开情境。教师要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把抽象的诗歌与具体的情境关联起来,助力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情趣。

教学中,笔者以“你们在乡村生活过吗”“你印象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词句边在脑海中构建房屋错落、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小河叮咚的乡村生活图景。在此过程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溪”这个意象:你在溪边玩过吗?溪水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回忆自己在溪水中玩耍的场景,或自己看到别人在溪水中玩耍的场景,提出溪流声是叮叮咚咚的,溪水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小虾在溪水中游来游去。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品味词的情趣,笔者提问:全词一共出现三处“溪”,词人为什么反复写“溪”?通过辨析,学生发现了词人遣词造句的巧妙:“溪”字将一家五人的活动场景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安乐景象。此环节,学生结合真实感受体悟诗歌情感,树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志趣。

四、拓展延伸,彰显情趣

要读懂诗歌,我们就要学会品读作者的情感。如何品读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

教学中,笔者介绍了词人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辛棄疾出生时国家已被金人侵占,他从小就目睹了百姓颠沛流离的凄惨场景,因此胸怀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词人一生都在为抗金努力,但不断遭受排挤,甚至被贬官。创作这首词的同期,辛弃疾还创作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见,他在梦里都想着上战场杀敌,早日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让百姓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因此,看到眼前这户乡村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词人感到欣慰、羡慕,更遗憾自己的报国理想尚未实现,无法让更多百姓过上这样的生活。

有了这些体悟,学生更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乡村生活的珍贵,以及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统一的追求,进而激发出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黄冈市罗田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村居情趣笔者
村居
《村居》高鼎
老师,别走……
村居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村居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