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与路径研究

2023-10-27 09:01南路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劳动教育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本研究基于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价值引导、劳动课程实践、劳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探索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四条路径,即建立院—校联动模式、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法、组建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构建双向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高等院校;劳动教育;院—校联动;项目课程教学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校在劳动育人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近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劳动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基于此,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突出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也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劳动产生了教育,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也是劳动。信息爆炸时代,大量信息涌现带来的压力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脑力和体力协同发展,避免眼高手低,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劳动可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多样体验、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多维的情感认知与情感支撑。同时,做好劳动教育也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欠缺和心理疾病频发等问题。

一、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劳动教育落实情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价值引导,无法有效开展

价值观是一个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近年,消费主义思潮泛起,一些大学生好吃懒做,盲目攀比。这在本质上是对劳动价值观的扭曲,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劳动教育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院校把劳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没有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价值引导。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无法对自我成长、职业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劳动实践,容易流于形式

劳动教育不同于美育、德育和智育,劳育需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需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劳动是专业层面的实习实践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践活动。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优秀教师,但同时存在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理论课,仅仅在课堂上梳理清楚劳动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单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一次价值观的灌输。然而,大学生只有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真正拥有获得感和体验,提高生命的韧性与活力。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考验,自我与本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碰撞,也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修正学习的误区,并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健全。

(三)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缺乏专业性,无法深入开展

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是内容“职高化”,而是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所学,进行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等活动。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培养和专业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增强学生诚实劳动的意识,积累相关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培育到艰苦地区和一线工作的奉献精神。劳动教育是关乎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知识运用与创新、自身人格健全的综合性教育,这就需要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设计契合学生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设定

(一)推进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新时代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健康的劳动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健康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热情,促进高校就业创业质量的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在劳动实习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当面临就业问题时学生也会尝试着去解决,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能力和实力。

(二)实现脑力、体力、心力多维度开发,推进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劳动教育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从学中学”,教师负责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生根。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智力教育,项目课程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从做中学”,可以促进学生体力与脑力的双向协调发展,提高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重构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对生命的感悟,从而健全自我人格、让心智更加成熟。

(三)创建全时劳动、全天候成长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了个体闲暇时间的增长。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个体的时间几乎都被劳动所占有。当前,社会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带来的闲暇时间不断增长,是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宗旨中,其中一条教育内容就是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在学生时代,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几乎是最多的,反之,能够科学管理并利用闲暇时间的大学生却很少。推行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体验感与获得感。

(四)厘清劳动与消费的理性关系,杜绝盲目消费

劳动是消费的依据。高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缺乏金钱概念、金钱来源、金钱消费的引导,学生普遍存在着符号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就整个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着对考试成绩过于看重等问题,不少父母也只看重考试成绩,很少让子女进行家务劳动,学生缺乏对劳动义务感,没有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识,也缺乏对工资报酬以及理性消费的判断能力,更难以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消费的本质及内涵,培养其理性消费的意识,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初心所在。

三、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路径

(一)建立院—校联动模式,实现劳动价值引导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院—校联动模式是学校整合资源以及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的表现。劳动教育是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教育。实行学校、学院二级联动模式,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和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赋予各个学院劳动教育自主权,便于各个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就学校层面而言,学校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和价值引领,把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就学院层面而言,学院在契合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推出劳动教育周、劳动教育月等主题活动,组成劳动项目小组,从实践层面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光荣劳动的习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还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有所帮助。劳动教育课程的院—校联动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愿意劳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法,把劳动教育落地成实用主义教育的典型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全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项目课程教学法是德国普遍采用的课程设计理念。项目课程教学法注重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化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课程教学法,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多个项目串联,即一个学期内在课程上安排多个项目,项目难度依次递增;第二是一个项目贯穿课程始终,即学期初安排一个项目,把项目合理分割成若干个子项目并依次安排进不同的教學时间段内;第三是教师与学生双线并行,教师需要设计两套课程内容,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交插进行。结合高校学生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把与学生实践相关的寒暑假实习、挑战杯比赛等纳入劳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可采用项目课程教学的方式,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后勤资源、商业资源、医疗资源、工会资源等,把教学实践的地点从室内转向室外,比如,可以利用学校餐饮资源,让学生走向餐饮行业一线,了解餐饮行业的基本运行状况,激起学生对美食的热爱与尝试,从舌尖行动变成创业行动。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劳促全”,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实现脑力、体力协调并用,实现“从学中学”变成“从做中学”。例如,鼓励学生组建成创新创业类、公益慈善类、技能提升类等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小组,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与心智开发成长的综合目标,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与实现。

(三)优化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双向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刻不容缓,资源有限性与时间紧迫性的矛盾,促使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一方面,鼓励具有劳动特长的教师兼职劳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则要招聘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形成校内教师资源的专兼职结合。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校友力量,设立优秀校友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邀请优秀校友参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形成校外社会资源的专兼职结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我国基本的教育体系。大学劳动教育应与大学美育、大学智育、大学体育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劳动教育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鼓励有劳动特长的教师积极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索,学校需要给予相应的扶持与激励。比如,给予“双师型”教师的评选资格,或者把劳动教育纳入职称评定的可选类目并进行适当加分等。在对学生评价上,要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制定评价标准和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认知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以及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苏格拉底说是唤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劳动教育的初心就是唤醒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在人格上倡导尊重劳动,在权利上倡导劳动平等,在使命上倡导劳动神圣,在实践上倡导劳动创造,在价值上倡导劳动光荣。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把劳动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让学生真心热爱劳动、积极勤于劳动、特别善于劳动,才能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03-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徐长发.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研究,2002(12).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5]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责编:勉 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2BJL023);2022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程研究项目“院—校联动模式下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南路华(1989—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