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策略

2023-10-30 10:06温月蓉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皮蛋提质新课标

温月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课程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应不断优化实践策略,实現课堂的提质增效,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基于此,本文以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策略进行研究,并从明确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指导方向;把握学习主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立足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根据学科育人价值对如何实现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主阵地,而“促进课堂改革,实现提质增效”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被忽视等问题比较突出,这自然影响了课堂质量。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学研究,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多元的教学策略,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一、明确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指导方向

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有序开展的关键要素,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深入研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认真分析具体课程在发展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并清晰准确地加以表述,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研究教材发现,本课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学生化学观念、抽象思维等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根据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化学观念: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第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能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科学探究与实践: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加工信息;可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实验设计能力。

第四,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通过多维度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明确了在课堂上应该从哪些方向对学生进行指导,也确定了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学习主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新课标强调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从宏观视角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包含的大概念,然后设置不同的学习主题,并据此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补充,进而为课堂的提质增效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整合教材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设计了主题式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盐文化”为探究主题,融合语文、物理和化学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其中在“盐字的由来”这一活动中,教师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盐”字的象形特点,了解“海水晒盐”这种早期制作盐的方法,了解古代通过观察盐中的杂质来分辨官盐和私盐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创设了参观盐工厂的活动情境。以盐工厂参观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为线索,首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材料、学习新知,积累理论知识。其次,引导学生走进溶解车间,了解溶解、过滤基础实验操作过程;走进除杂车间1,了解除杂方案设计和复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走进除杂车间2,了解除杂方案修正以及多种杂质去除的过程;走进蒸发车间,认识蒸发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研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粗盐提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整合课内外教学内容,一方面围绕化学教材知识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渗透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另一方面则整合跨学科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拓展学习。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为学生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并整合符合学生认知、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优化课堂教学载体,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初中化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核心素养的引领,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一)基于问题引导,展开情境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是构建高质量课堂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依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现象,实现深度思考,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将问题贯穿于课堂全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节奏进行准确把握,在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循序推进,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九单元“溶解度”一课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以真实的旅行——茶卡盐湖之旅进行切入,分享优美的环境,引出问题:食盐和湖水为什么能够共存?以问题引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身边食盐和茶卡食盐的区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其次,教师基于本课主题继续提问:什么是溶解度?促使学生通过寻找变量、控制变量、探究变量,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总结,进而掌握知识。最后,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找出优缺点,以解决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思考曲线的特点,对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行比较,思考“哪种曲线更容易用降温结晶得到固体?哪种用蒸发结晶得到固体?”进而猜想茶卡盐湖析出食盐固体的原因,通过查找资料得到更准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将化学与自然和生活进行联系,增强课堂探究的深刻性和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化学与自然和生活息息相關,使学生对化学新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实验与讨论,并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了课堂的提质增效。

(二)基于学生探究,展开项目教学

在初中化学课堂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了“酸碱盐”相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了学习项目“制作一枚食用皮蛋”,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实践探索,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指导中,教师设计了不同课型和多元任务,驱动学生不断探索。

第一,引导课的主要任务:追溯皮蛋制作工艺流程。教师提供资料查找途径,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食用皮蛋的相关信息,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皮蛋的发展历程;查阅文献,梳理制作皮蛋的传统方法及现代工艺。

第二,探究课的主要任务:制作皮蛋并观察记录。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皮蛋,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做好鸭蛋变化记录,并分析原因。学生分组实践,准备制作皮蛋需要的原料、药品及封存装置,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制作皮蛋,进行记录分析。

第三,展示课的主要任务:分享交流皮蛋制作与食用指南,揭示鸭蛋变皮蛋的奥秘。在分享交流环节,引导三组学生分析使用三种不同方法制作皮蛋时工艺流程的差异,帮助学生总结制作皮蛋的注意事项并分析原因。学生则基于制作皮蛋过程中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汇报,并总结健康食用皮蛋的方法。在探索环节,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指导学生通过现场实验确定料泥的主要成分,总结制作皮蛋过程中不同物质类别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协助学生整理并总结实验设计思路。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梳理皮蛋制作过程中酸、碱、盐三者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回顾通过实验判断料泥成分的探究过程,并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项目教学,教师不仅实现了对教学知识的整合,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索的机会,进而渗透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课堂的提质增效。

(三)运用技术优势,展开创新教学

新课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运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的教育潜力,并将教学内容以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现出来,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展示课件,其关键在于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而化学教师也要不断加深认识,实践探索,构建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

例如,“复分解反应的应用——粗盐提纯”一课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基于“酸、碱、盐”的学习来突破应用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明确物质除杂的思路、原理和方法,从而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教师利用微课复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设计了学生游戏和对抗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对前面所学离子共存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其次,教师结合例子分析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式合作学习,课堂穿插动画模拟让实验可视化,将无形物质和方案变得有迹可循,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利用拍照上传和白板批改等信息技术充分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学相长,赋予了课堂新鲜的活力。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运用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初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提质增效创造了条件。当然,初中课堂教学中可运用的教学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内容,教师应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出更多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立足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方面明确了要重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堂是教与学互动最密切的场所,也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最佳环节。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检测、引导、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以推动课堂改进,实现提质增效。通常来讲,课堂评价主要围绕问题展开,即教师不仅要巧妙设问,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以形成教学反馈、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一课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老师这里有一杯从池塘中获取的泥水,这杯泥水能供人们饮用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不能”,并给出理由,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评价,肯定了学生基于经验表达的观点以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态度。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追问:既然不能直接饮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给出了“净化”的方法,但是对化学层面的“净化”缺乏了解,出现了错误的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答案进行更正,并准确地引出“水的净化”概念。通过师生的问答和教师的点评,学生对“水的净化”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继续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了课堂检测,并根据结果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作为课堂优化的参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启发指导工作,还要做好评价分析工作,形成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全面评价的开展和课堂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五、结语

新课标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立场,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明确指引。本文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优化等角度对如何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继续保持学习热情,钻研课标,活化新知,深耕课堂,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皮蛋提质新课标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为城市提质而歌
逃跑的皮蛋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皮蛋的宠物
皮蛋也能健康吃
“皮蛋”逸事